李鎮源
(廣東惠利通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廣東 惠州 516006)
20世紀50年代,氣相色譜誕生,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可與歡迎,在藥物、石化和環境等方面的應用效果均十分理想。正是由于具備靈敏、快速的檢驗能力,其應用到環境監測中后,使監測效果顯著提升。衍生氣相色譜能夠通過化學反應的方式,將復雜的有機污染物中極性能量團轉變為非極性,使分析物的揮發性得到顯著提升,獲得更加精準的數據。
在以往傳統的檢測方法中,選擇性與靈敏度方面處于劣勢,進而影響檢測結果,而衍生氣相色譜法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方法的不足,改善樣品的揮發性與熱穩定性。例如,以往傳統檢測方式難以檢測含有鹵素的化合物,但是衍生化技術可以提升這類化合物的靈敏度檢測效果,主要原因是在衍生反應的作用下,化合物被引入鹵素能量團中。
如果樣品中具有極性基團,在儀器檢測的過程中,采用色譜來顯示檢測結果,就會出現峰拖尾等形狀。但是,利用衍生化反應方式對原本氣相色譜性質進行改變,能夠使分析效果顯著提升。這主要是由于衍生方式具有較高的分離強度,一旦在反應過程中遇到分離難度較大的化合物,就可以選擇適當的衍生化試劑,使化合物的檢測結果體現差異,以達到不同物質分離的目的。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環境污染卻日益嚴重,為了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減少環境污染,人們需要將衍生化技術融入氣相色譜檢測中。對于一些沸點較高、揮發較慢的化合物來說,采用衍生化技術能夠將其轉變成可揮發的化合物,提升其揮發效率,然后通過吹掃等方式,使有機溶劑的排放概率降到最低,達到節能環保的效果。
酚類化合物屬于有機物的一種,具有半揮發特性,其中氯酚具有毒性強、降解難度大特征,甚至具有潛在致癌的污染物。在衍生氣相色譜的檢測中,酚類化合物較難揮發,苯酚也很難從水中萃取出來。而對酚類進行衍生反應時,一般對苯環中的羥基進行作用,采用硅烷化和酸酐酰化的方式進行檢測。
2.1.1 硅烷化法
該方法屬于衍生作用中十分常用的類型,不僅能夠應用到環境中酚類化合物的檢測中,還能夠檢測酸類、氨類等多種化合物。通常情況下,該方法主要利用硅烷與活性氫原子相互作用進行,因此在溶劑的選擇上對氫原子不做嚴格要求。
2.1.2 酸酐酰化法
此類試劑的價格較低,在酚類反應中,酚類通常使自身轉變為羧酸,其間需要加入NaOH、KHCO3、Na2HPO4等,與化合物中的酸混合,促進反應朝酰基化的方向發展。在分析檢測效果時,人們可以構建質譜聯用的方式,利用氣相色譜對酚類與氯酚類物質進行檢測,從實際檢測結果能夠看出,相對標準偏差不超過13.7%,回收率為86.4%,符合水體中痕量酚類化合物的質量要求。
研究發現,多環芳烴是一類致癌物質,具有突變性。部分多環芳烴能夠與其他化合物發生反應,產生疊加效應,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對此類物質高度重視。現階段,人們主要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衍生氣相色譜法等方法檢測多環芳烴。在相關試驗中,人們利用苯萃取煤焦油的方式,獲取菲和聯苯,然后對其進行色譜鑒定。從鑒定結果能夠看出,該方式具有反應時間短、速度快、準確性高、色譜柱溫度低等特征,其加標回收率范圍在99%~100%,相對標準差范圍為0.61%~1.90%,菲與苯的最小測量數值分別為2.01 μg和0.23 μg。在檢測工業廢水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應用衍生色譜,對苯與菲的含量進行準確預測,這種方法具有良好的分離效果,能夠降低柱溫,固定液的使用量較少,最重要的是反應速度快,水樣檢測的準確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鹵乙酸通常存在于飲用水中,對人體健康產生極大的危害,甚至增加了致癌風險。羧酸具有較強的水溶性與強極性,其檢測可能難以達到較高的靈敏性,檢測結果往往存在顯著的峰值拖尾現象,嚴重影響最終檢測效果的精準性。現階段,衍生法是酸類測定的重要方法,最常用的是醇酸衍生法與重氮衍生法。
2.3.1 醇酸衍生法
重氮甲烷具有毒性與易爆性,醇酸衍生法能夠有效減少其使用量,顯著提升檢測效果。選擇衍生劑時,人們可以用甲醇替代重氮甲烷。甲醇與羧酸發生反應后,將生成酯與水,該反應被稱為酯化反應,具有較強的可逆性。在一定的室溫環境下,醇酸進行酯化反應的速度十分緩慢,加入適量的催化劑能夠提升反應速度。硫酸在價格與獲取難度上占有優勢,因此可以將其作為催化劑,利用衍生法進行試驗時,主要應用一元酸。根據《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醇酸在50℃的環境下發生反應,經過120 min以后對三種氯乙酸進行檢測[1]。結果顯示,一氯乙酸的檢出限為5.0 μg/L,二氯乙酸的檢出限為2.0 μg/L,三氯乙酸的檢出限為1.0 μg/L;相對標準偏差方面分別為:一氯乙酸為4.6%,二氯乙酸為6.4%,三氯乙酸為3.8%;在平均回收率方面,三種氯乙酸的回收范圍均為93%~98%。
2.3.2 重氮甲烷
重氮甲烷能夠適用于多種羧酸中,并與之發生反應,產生品質較為良好的甲酯,并且不產生其他副產物。重氮甲烷與水具有較為顯著的反應速率,因此衍生化需要在無水的情況下進行,最為常見的檢測方式是利用重氮甲烷進行衍生反應,經過反應后的酸轉變為具有良好揮發性的脂類,然后對目標化合物進行間接分析[2]。通常,人們采用電子捕獲器對氯乙酸等進行測定,檢出限范圍在0.007 4~0.140 0 μg/L,相對標準偏差的范圍在7%~59%,回收率在58%~150%。
在對水源進行丙烯酰胺檢測的過程中,人們需要保障試驗條件的準確性。首先,應保障pH值處于1~2;其次,在保障上述pH值范圍后,應使其與溴發生反應;最后,獲得A-B二溴丙酰胺,再利用乙酸對所得產物進行萃取和提煉以后,利用10%濃度的DEGS(二甘醇琥珀酸酯)與2%濃度的溴化鉀進行衍生色譜分析。與此同時,運用GC-ECD(氣相色譜電子捕獲檢測器)進行檢測,使其能夠滿足最低的檢測標準,即0.015 mg/L。但是,在水源檢測的過程中,需要加入三甲基氯硅烷、烷羧酸,對氣相色譜進行分析,然后反復循環,最終使檢測濃度不斷降低,直至0.01 mg/L。其中,需要保障在35℃的水中進行時長2 min的環烷羧酸生化反應[3]。
在檢測水體中的氟含量時,筆者在酸性條件下進行試驗,發現其能夠與三甲基氯硅烷發生反應,最終產生具有較強揮發性的氟硅烷,然后利用頂空氣相色譜法進行測定。該試驗在常溫下開展,所得結果為:在50~210 V的分析柱中,檢測中最低濃度為0.05 mg/L,所選取的水樣量為25 mL。如若所選取的水樣量為10 mL,則檢測出的最低濃度為0.03 mg/L。
在反應的過程中,水中苯胺經重氮的作用,產生了較多的重氮化合物,達到一定反應條件后,能夠生成碘苯。人們可以利用此種衍生物來提取GC-ECD測定物,有93.1%的碘苯能夠被有效地回收和再次利用,在分析柱中,所顯示的濃度為1mg/L的OV-17與QF-1的混涂柱。
衍生氣相色譜作為一種新型技術,將其應用到環境監測中,能夠促進新科技的進步。當前,它在色譜分析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夠顯著推動環保監測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