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軍
(安徽蕭縣環保局,安徽 宿州 235200)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農業化肥使用量的增速越來越快,其已經超過了6 000萬t。目前,我國農業化肥使用量占據全球的三分之一,農業化肥的使用率已經大大超過世界平均值和安全閥值。眾所周知,我國農業化肥主要是氮、磷、鉀三種,均屬于高殘留肥料,再加上我國農民沒有合理控制化肥噴灑時間和用量,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農藥與化肥使用的不合理性。
當前,我國農業依然遠遠沒有達到集約化、綠色化與規?;瘶藴?,相對于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的發達國家,仍舊處于初級階段。據統計,我國農業化肥與農藥殘留高達76.79%,而化肥與農藥的利用率僅僅為30%左右,高濃度的殘留不僅滲透到土壤中,破壞土層結構,還對農田附近的水體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人們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嚴重性和廣泛性,其對飲用水和灌溉水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1]。
現階段,我國依然有不少生態環境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水土流失嚴重、農業廢棄物與生活垃圾排放無序、相關資源利用率低下以及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困難等。
水土流失屬于自然災害,然而其誘因仍然是人為因素居多。我國水土流失面積較大,農田與林地的流失面積就占據了四分之三。究其根源,其原因主要有:我國亂砍亂伐現象嚴重,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塑料地膜和化肥,造成土質疏松和土地浪費,再加上我國農業高產區大部分分布在夏季多雨的季風區,更加容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從而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
我國每年產生的農業廢棄物都會高達6.5億t,無論是偏遠的山區還是已經逐漸發展的新農村地區,農作物秸稈無一例外地成為農村地區占比最高的廢棄物。而農作物秸稈的處理主要是焚燒或拋棄于溝渠和道路兩旁,十分隨意。由此可見,低下的農業廢棄物利用率嚴重破壞了大氣和水源,也給人們的生活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另外,農村大規模的畜牧業和養殖業產生了大量的禽畜糞便,我國每年的禽畜糞便排量已經是工業污染排量的四倍。禽畜糞便中的大腸桿菌、寄生蟲卵等有害物質也被直接排入地表水,缺少無害化處理,直接污染了當地水源。除此之外,農村對生活垃圾排放和處理也不夠重視,導致生活垃圾未經任何處理就隨意丟棄,加劇了水源的富營養化和土質的脆弱化,甚至會造成阻塞河流、威脅居民身體健康等后果[2]。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進度緩慢,相比于農業發展速度,仍舊十分落后,不能滿足當前農業發展要求。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存在以下瓶頸:農業技術研發費用不足、經費安排頭重腳輕、推廣人員魚龍混雜和職能不明確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保持我國農業經濟持續發展,必須采取以下綜合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政府逐漸加大對環境保護獎懲制度的落實力度。國家相繼頒布《環境保護法》《水法》等等法律法規。人們必須認識到環境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要積極調動各大媒體,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宣傳優勢,將“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等觀念播撒到大眾的心中,從而達到增強社會環保意識、自覺選擇環保行為的目標。同時,要令廣大公眾認識到當前的環保是全民的行動,而不僅僅是“誰污染誰治理”,要充分認識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就是長久發展的基石,逐步形成全社會都理解和支持環保生活、綠色生活的新風尚[3]。
要想從宏觀上緩解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水土流失無疑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梢哉f,水土流失的防治是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必經之路。人們要積極采取農業生態保護措施,如退耕還林還草、大力保護濕地等,構建集約化的產業結構。除此之外,農民還可以因地制宜,落實輪耕制、梯田耕作法和等高線耕作法等,合理利用土地,減少水土流失,同時保護灌溉水源,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針對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政府部門可以組織科學考察,然后采取建設工程防治設施,如攔沙壩、引水槽和蓄水池等。其不僅可以阻止土壤流失,存儲灌溉水源,還能減少泥沙侵蝕和水體污染。除此之外,政府要大力支持環保農業地膜的研發和推廣,提高地膜的回收利用率,最終達到提高地區整體經濟效益的目的。
我國農業有一個重大的缺陷:對化肥與農藥的使用已經陷入大量、長期和單獨使用的“泥淖”。長期以來,我國很多農田水源遭到了重度污染,近年來,重金屬中毒、癌變的病例愈發增多,由此可見,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工程已經刻不容緩。首先,化肥使用過量,會使汞和鉛等重金屬元素進入水源,危害禽畜和人的身體健康。其次,化肥和農藥使用過多令許多優質土壤板結酸化,大大降低甚至喪失原有的耕種優勢,增加了害蟲的抗藥性,也給農民造成許多損失。肥效下降,導致作物產量銳減,甚至引發蟲害。因此,人們要有效地檢測原有土壤的肥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具體來說,就是要實行葉面噴灑、集中施肥等措施,根據土壤配方和組成適當使用化肥和農藥,提高肥料吸收率的同時減輕面源污染。此外,要加強化肥農藥銷售市場的監管,禁止生產和售賣高殘留的農藥、假冒偽劣化肥等。執法部門需要對農藥和化肥市場進行有效監管,從源頭上規范農資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為了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盲目發展農業生產,結果造成了大面積的農業面源污染。當前,環保理念越來越流行,尤其是新時代人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人們必須轉變農業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因此,我國把綠色經濟、綠色農業放在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不斷強調環保與治理。基于生態學與環保學的理念,我國農業生產可以采用減少自然資源投入和廢物利用的方法,走出一條“資源—產品—消費—再生產”的循環經濟道路,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這種投入低、可循環、產出高且動態化的經濟模式無疑有助于解決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難題,不僅具有我國生態農業的特色,也積極踐行了循環經濟理念。
農村地區常見的廢棄物主要是作物秸稈和禽畜糞便,與其隨意傾倒,不如用它們制作新能源,緩解能源危機。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與禽畜糞便排放量巨大,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建造沼氣池。沼氣池不僅可以集中收集和處理農業廢棄物、發酵糞便,還可以將產生的沼氣通過管道輸送到每家每戶,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便利。由此可見,建設沼氣池是當前我國節能減排的一項重大舉措,對防控面源污染具有積極意義。
從一定層面上講,農業面源污染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將其合理利用,必定能達到增效減排的作用。農業面源是污染防治的重點領域,人們要深刻認識到農業環境問題的嚴峻性,深刻認識到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艱巨性和系統性,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堅決打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農業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