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娥+谷占忠


摘要: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后,會產生怎樣的經濟后果?這是所有市場參與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市場交易量假說認為市場交易量會受到每次會計準則改革的影響,且與準則變動事件正相關,即會計準則改革事件若能夠被投資者認可,會增加交易量。本文采用1990-2011年深滬兩市A股和B股非金融企業的財務數據和市場交易數據,設計實證模型對該問題進行比較深入探討。研究發現,跟隨會計準則趨同的進程,每一次準則的重大調整,都能夠放大市場交易量,提高證券市場成交活躍度。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經濟后果;交易活躍度
一、研究假設的提出
眾所周知,現實中的資本市場不是完全有效的,因此會計信息的披露會影響市場的反應。由于經理人、投資者、政府等利益相關者,都是基于會計信息來衡量企業業績的(與此相關的三大假設,即經理人報酬假設,債務契約假設以及政治成本假設),而會計準則的調整趨同或者變更,會直接影響到會計相關信息的披露,釋放信號給市場,使得交易量發生波動,促使市場交易活躍度的提高。Armstrong(2010)證實歐洲公司采用IFRS會反映在證券市場的股價波動上,因此及時地發布會計信息和及時地在市場進行融資能夠降低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促使資本市場更加活躍。Defond等(2011)研究發現強制性采用IFRS對于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來說,有利于其進行國際比較從而減少市場的非理性操作,在長期會增加股票的正常交易。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假說:
假說:市場交易量會受到每次會計準則改革的影響,且與準則變動事件正相關,即會計準則改革事件能夠被投資者認可,從而放大交易量,提高市場成交活躍度。
二、樣本及數據
本文采用1990-2011年深滬兩市A股和B股非金融企業的財務數據和市場交易數據,共2812家上市公司,累計28262個公司年度數據。其中總資產和交易量缺失6611個觀測項,實際存在21651個公司年度數據;在總資產觀測項基準下總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回報率又缺失60個觀測項,實際為21591個公司年度數據;交易量標準化后缺少594個觀測項,實際為20997個公司年度數據;銷售增長率缺失656個觀測項,實際為20341個公司年度數據;最后,完全匹配所有數據公司年度后,發現缺失462個觀測項,因而實際可用于模型檢驗的共19879個公司年度數據。所有數據按照會計準則趨同的5個階段劃分為1990-1992年,1993-1997年,1998-2000年,2001-2006年以及2007-2011年共計5個子樣本。數據來源于CSMAR和Resset財經數據庫,論文使用EXCEL和STATA處理、加工數據。
三、變量解釋及模型設計
(一)變量定義
主要變量包括國際會計準則、總資產、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周轉率、增長能力、獲利能力、資不抵債、虧損、證券市場波動、成交活躍度和行業變量等,具體如表1。
(二)模型設計
我們用以下模型來驗證交易量假說:
lntrdvol=α+β1Yretmc+β2lnta+β3Lev+β4Turnover+β5Roa+β6Salegrowth+β7Negequity+β8Loss+β9CAS +ε
四、實證分析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
經統計各變量的樣本數、平均值、標準差等,我們發現平均資產負債率Lev達到99%,由于樣本包括了3板上市公司在內的所有樣本,說明上市公司整體負債經營的程度很高。平均總資產周轉率為65%,整體經營效率并不高。但平均總資產回報率103%,業績很高,印證了平均虧損企業只有12%。上市公司銷售收入增長情況平均為-83%,公司上市后出現整體萎縮。這種高負債、高收益、低效率和收入萎縮的狀態,反映了很多上市公司的現狀。
為了便于相關性分析,我們使用了Pearson檢驗。由檢驗結果可知市場相對成交量lntrvol 和市場整體收益Yretmc顯著正相關;與公司規模lnta顯著負相關;與總資產周轉率Turnover和盈利能力Roa顯著正相關;與資不抵債Negequity和虧損Loss顯著正相關,這是因為國內股市投機性很強,虧損和資不抵債往往成為股市的炒作概念;與資產負債率Lev則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二)實證研究結果
依據市場交易量的假說,每次會計準則改革后,交易量與準則變動事件正相關,即會計準則改革事件能夠被投資者認可,從而放大交易量,提高市場成交活躍度。我們借助實證模型來檢驗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因素對交易活躍度的影響,也就是看CAS的系數。我們將樣本總體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為1990-1997年,用來分析1993年分行業會計制度的效果,比較的是1993年前的全民所有制會計制度和1993年后到1998年前行業會計制度的實施階段。第二部分為1993-2000年,用來分析1998年股份公司會計制度的效果,比較的是1998年前的分行業會計制度和1998年后到2001年前股份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階段。第三部分為1998-2006年,用來分析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的效果,比較的是2001年前的股份公司會計制度和2001年后到2007年企業會計制度的實施階段。第四部分為2001-2011年,用來分析2007年38項會計具體準則的效果,比較的是2007年前的企業會計制度和2007年后38項具體準則的實施階段。比較結果見表2。
從表2可見,CAS的系數1990-1997年是1.6279,與lntrdvol正相關,結果顯著;說明1993年分行業會計制度的實施,有力地提高了市場交易量和交易活躍度。1993年分行業會計制度是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次會計制度的全面改革,證券市場反應效果顯著。1993-2000年CAS的系數是-0.3276,與lntrdvol負相關,結果顯著;說明1998年股份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反而降低了市場交易量和交易活躍度。回顧1998年的會計制度改革,是在完全照搬歐美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的改革。主要目的是抑制財務報表作假和改善公司治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市場的交易情緒。1998-2006年CAS的系數是-0.4634,與lntrdvol負相關,結果顯著;說明2001年新會計制度的實施,也是降低了市場交易量和交易活躍度。2001-2011年CAS的系數是0,與lntrdvol不相關;說明2007年38項具體準則的實施,對市場交易量和交易活躍度毫無影響。
(三)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2007年38項具體準則的實施,對市場交易量和交易活躍度毫無影響,這個分析結果是不合理的。對此,我們進一步分析了經濟形勢,認為2007-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數據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將2007-2011年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計算實施38項具體準則后金融危機對交易活躍度的影響;其次,剔除金融危機期間2007-2008年的數據,使用2001-2006年以及2009-2011年的數據,分析38項具體準則實施的效果。分析結果表明:金融危機期間,Crisis是虛擬變量,當會計期間為2007-2008年時,Crisis=1;當會計期間為2009-2011年時,Crisis=0。我們發現Crisis系數是-0.0948,與lntrdvol負相關,結果顯著。說明金融危機期間,交易量和交易活躍度會下降,這就會擾亂CAS對lntrdvol的影響。剔除金融危機的影響后,CAS的系數是0.3812,與lntrdvol正相關,結果顯著;說明2007年38項會計準則的實施,有力地提高了市場交易量和交易活躍度。通過對比,我們發現1993年分行業會計制度的實施和2007年38項會計準則的實施,能夠放大市場交易量,提高證券市場成交活躍度。說明這種步幅比較大的會計國際趨同能夠給市場以較好的預期,提高投資者對中國證券市場的信心。而1998年股份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和2001年新會計制度的實施,會縮小市場交易量,降低成交活躍度。說明在出現比較大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后,對會計準則實施一段時間后進行適當的修補和完善,能夠調整證券市場行為,使投資者更加理性對待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綜合表2的結果,Yretmc的系數在1990-1997年為0.2125,1993-2000年為0.2755,1998-2006年為0.1706,2001年到2011年為0.3096,全部顯著,說明股票交易是否活躍受大盤的影響很明顯。lnta的系數在1990-1997年為-0.0478,1993-2000年為-0.1258,1998-2006年為-0.097,2001年到2011年為-0.0957,全部顯著,說明公司規模越大股票交易越不活躍。Turnover的系數在四個階段的結果全部顯著,說明公司年度總資產周轉率對股票交易的活躍度影響很明顯。Roa和Salegrowth的系數全部不顯著。Lev和Negequity的系數各階段顯著與不顯著并存,說明資產負債率和資不抵債對股票交易的活躍度影響是不確定的,受股市發展各階段的其他因素的影響。Loss的系數1990-1997年為0.0799,結果不顯著;1993-2000年為0.1016,結果顯著;1998-2006年為0.1723,結果顯著;2001年到2011年為0.18,結果顯著;說明公司年度虧損因素能夠提高股票交易的活躍度,原因是虧損公司很少退市,投資者對盈虧反轉概念的炒作一直是中國股市投機氛圍濃厚的標志。
(四)穩健性測試
我們從樣本中剔除了在三板市場交易的股票,即剔除了非正常交易的股票,“4”字頭股票。只對A股和B股市場交易的股票進行了分析。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與上述結果相近,在此省略。其他控制變量的系數和結果的顯著性與包括三板市場的全樣本數據結果沒有很大的區別。因此,通過穩健型測試,再次證明了我們的假說: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能夠放大市場交易量,提高證券市場成交活躍度。
結論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一直以來都被認為將會提供全球統一的會計準則,從而減少各國因為文化、語言和法律的差異而帶來的不便。使用統一的會計準則,能夠方便投資者閱讀不同國家的財務報告,對比各國各公司的財務指標,從而減少投資障礙,增強資本的跨國流動,達到降低資本成本和活躍世界資本市場的目標。我們通過對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結合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從證券市場相對成交量的角度,證明會計準則的逐步趨同確實能夠影響證券市場行為,增加市場交易活躍度。同時,我們的研究還發現,在會計準則趨同的不同階段,公司規模、資產負債率、經營效率、盈利能力、增長能力和虧損情況都會對證券市場交易量和資本成本產生影響,其影響的大小和顯著性各階段有較大的差別,說明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還不夠成熟,有待進一步深化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Armstrong C.S.,M.E.Barth, A. D.Jagolinzer, and E.J. Riedl.2010.Market Reaction to the Adoption of IFRS in Europe[J].The Accounting Review,85(1):31-61.
[2]Wang,S.and M.Welker.2010.Timing Equity Issuance in Respons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49(1):257-307.
[3]徐華新,孫錚.2008我國股市周期與企業會計穩健性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Vol.34,No.12:53-67.
[4]趙春光.2006雙重財務報告模式下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J].財經研究,Vol.32,No.4: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