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付環
摘要:國有企業承擔著拉動經濟增長、宏觀調控、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等功能,對國有企業改革不能一刀切,應根據不同的特征分類研究。
關鍵詞:國有企業;產權;分類;改革
在過去的國有企業改革中存在嚴重的誤區,有人認為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就萬事大吉了,有人認為應該完全國有化而不應進入市場,以保證其國有性質。存在這些誤區的原因是對國有企業認識的不足,沒有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國有與市場的對立統一體。不同的國有企業應該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法,即要進行分類改革分類、分類監管。
一、研究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務院對國企分類改革的提出,涌現了大量的文獻。黃群慧(2013)按照國有企業的不同使命將其劃分為“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和“一般商業性三大類”,并在該基礎上將企業內處于不同位置上的企業領導人劃分為兩大角色:“黨政官員角色”和“企業家角色”,并對這兩大角色分別采用不同的選拔管理與激勵機制,進而提高國有企業的運作效率。駱家駹、李昌振(2016)以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性意見》為綱領,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性國有企業和商業性國有企業。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國企的主要業務所處的領域不同進行細分,并參考新加坡淡馬錫的成功經驗對于不同細分的國企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模式。周佰成、邵振文、焦嬌(2015)用決策樹的方法將國有企業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類。從社會目標著手分為競爭類與非競爭類兩大類,接下來又對競爭大類中分別按照社會功能、領域、行業、壟斷程度、國有股權比例等進行了詳細的分類。這些文獻雖然從眾多角度對國有企業進行分類,但是其中的本質問題即不同國有企業的產權問題。
二、分類依據
馬克思認為產權是一組權利束,后者是產權的權能,產權是權能的統一和分離,各個權能可以各自獨立歸屬不同的主體,也可以相互組合歸屬同一主體,不同主體也可以共同享有同一權能。從國有資本的性質來看,一方面國有資本具有資本的固有屬性即營利性,國有資本不是一成不變的,他也需要不斷壯大自己,進行保值增值;二是國有資本具有社會性,即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國有資本不能僅僅以營利為目的,還要以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為主要目標。因此作為國有資本載體的國有企業便有了不同的功能和使命。一方面作為企業需要參與市場競爭,遵循市場經濟機制,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另一方面,作為社會服務機構或政府的一部分,國有企業又不能完全按照市場經濟機制運行。我國目前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期,仍然存在著眾多缺陷是市場本身不能解決的,比如外部性問題。這時就需要國有企業涉足這部分領域,在保證國有資產增值的同時彌補外部性帶來的缺陷。比如修建一些大型的基礎設施。同時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需要發展一些規模巨大成本高昂、回報周期慢的高新技術產業,一般情況下,個人在有限的生命中無法確定能否行使該產業的收益權。所以私人企業不愿意去承擔這樣的高額風險,這時就需要國有企業去承擔此種戰略性的使命。
三、具體做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路徑大致是首先每家國有企業根據自己所處的行業與經營項目確立自己的產權以及權能歸屬問題,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只有明晰的產權才能保證國有企業的高效率運行。再根據自己的類別制定詳細的經營計劃經營目標與管理體系。
對于一些經營不善、效率低下、面臨倒閉的小型國有企業,將其劃分為小僵尸企業。這類企業與平常所說的僵尸企業的相同點是產權不清、產品工藝落后、缺乏創新、附加值低等。不同之處在于該類企業沒有僵尸企業規模大,戰略經濟地位相對不足,政府沒有持續經營的優勢,但如果放棄會產生一定的沉淀成本浪費。所以這類企業最好能夠實行完全私有化,產權完全歸個人所有。有了明晰的產權,企業所有者肯定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改善經營,不斷進行改進先進技術,提升市場品牌,提高工作效率,這樣社會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業。第二類是商業類國有企業。這類企業是經營不錯有發展前景的中小型國有企業。這類企業的產權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都是歸國家所有。商業類國有企業的主要目標是盈利,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并為國家創造一定的財政收入。商業類企業參與市場競爭,遵循市場機制,大力發展商業類企業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市場競爭活力。商業類企業與小僵尸類企業的不同之處在于,雖然商業類也參與市場競爭,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其所有權是歸國家所有,其獲取的收益由國家統一支配,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分配到全民手中,所以其實質是全民所有。第三類是公共性企業。與之前理論不同沒有稱之為公益性企業是因為這類企業并不是非營利性組織[張安毅(2014)],只是不以盈利為最終目的,盈利是為了保證該類企業的正常運行。公共企業的目的其一是為了彌補市場經濟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如修建公共基礎設施是為了解決外部性問題;其二是為了填補由于規模巨大沉淀成本較高私人無法承擔其運行的企業,例如自來水公司、國家電網等大型企業。這類企業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但其收益權和使用權是全民所有。這類企業的盈利除了一部分作為自身的生活資料以及后續補給外,還會以補貼的形式反饋給全體人民。第四類是戰略性企業。這些企業大都是混合所有制企業,既有國有成分也有私有成分或外資成分,其產權也是一部分歸國家所有另一部分歸個人所有或外資所有。這類企業是國家為了完成一定的戰略目標而設立的,例如引導非國有經濟的社會主義方向、參與全球性的競爭、研發或創新一個新的產業鏈等。
參考文獻:
[1]黃群慧.論國有企業的戰略性調整與分類改革[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22)3.
[2]駱家駹,李昌振.國有企業改革:分類、設計及實施[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