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要:跨境電子商務為消費者提供一系列網上綜合商務服務,為打破傳統貿易的地域壁壘提供了可能,增加了跨國貿易機會、降低了貿易成本、提高貿易效率,但由于跨境電商的交易特點也增加了交易雙方的風險。本文從目前跨境電子商務支付主要存在的風險入手,深入分析了風險產生的原因和其危害,并提出了解決相關風險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風險
一、問題的提出
網絡經濟是一種虛擬的經濟形態,需要在虛擬空間完成物權和資金的轉移,交易者無法確切知道另一方的真實信息和身份,在交易過程中,商品和資金的流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不對稱的情況,導致了雙方的不安全感以及對支付服務供應商可能的欺詐的擔心。
對買方而言,主要是面臨虛假信息,騙取買方下訂單,用所謂的促銷讓利,吸引消費者,創造點擊率,擴大商業影響力,從而賺取利益。以及賣方不履行服務承諾,買方付款后,收不到貨物,或者未能按約定的送貨時間、方式提供服務。
對賣方而言,主要的風險來自,虛假交易和交易欺詐,買方在電商平臺上注冊虛假信息,為日后取消交易創造條件;買方的惡意退貨,買方對不存在質量問題的商品,尋找各種理由退貨,賣方為了自己的信譽不得不接受退貨,并承擔運費的損失。
二、跨境電子商務風險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的信用風險
大多數支付平臺都采用二次清算的模式,導致客戶資金在第三方支付賬戶中的沉淀,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這一沉淀的資金量十分巨大。第三方支付可以直接支配交易資金,甚至發生越權調用資金的風險,一旦第三方攜款潛逃,對交易雙方將產生極大的損失。監管機構沒有明確相關的支付問題及處理手段,也沒有通過對支付運營商實行準入和主體監管的方式來規范支付能力。當前,監管機構既是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主體的支付清算服務的提供者,也承擔了一部分外匯銀行的執行功能,這樣既非金融機構又有外匯監督和執行的功能。國家外匯監督管理局應及時對經濟發展產生的跨境電子商務中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給予明確定位和規定。這種風險不加以控制,那么非法資金流通渠道就可能快速形成。
(二)物流風險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中物流起著重要作用。物流發生在買家支付之后,但實質上是賣家的商品到達買家簽收后,支付貨款才轉給賣家,這樣就發生了真正意義上的支付在物流之后的情況。在B2C交易中多使用國際小包郵寄的方式,沒有被納入到海關登記。當跨境電子商務支付由于物流等原因使得貨物沒能到達買家手中時,貨款不能按照既有的規定打給賣家。但并不一定是賣家的問題,具體的原因十分復雜。這個風險就直接影響了支付的問題。
(三)法律風險
跨境電商業務的迅速發展帶來了諸多法律上的難題,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法律風險。如電子支付和電子憑證的有效性,密碼技術代替簽章及數字簽名的合法性;與電子支付有關的糾紛、索賠、保險等。法律風險在實踐中主要來自于制度的滯后和不完善。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雖然制訂了一系列有關小額支付系統業務的管理規定和辦法,規范了相關的業務處理和運行行為,明確了支付系統當事人和關系人的權利和義務,明確了造成資金損失的責任,但規定中未明確操作人員崗位職責。對于產生時間較短、發展較迅速的速賣通和國際支付寶,應該及早明確國際支付寶在政府頒布的法規和法令政策下,具有怎樣的權利和義務。由于支付環節涉及不同的國家,國際法規的訂立以及法律沖突的解決也至關重要。總體來看,法律法規的制定必然滯后于跨境結算的發展,就算在發達國家金融行業的立法也普遍滯后于電子商務及線上支付和結算的發展。
(四)支付技術風險
跨境電商結算的核心是提供支付服務,產業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安全的隱患,都可能轉移到支付服務供應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對于提供支付服務的供應商而言,其安全級別不及銀行的安全級別,需要不斷地對技術進行投入,實時監控,對各種糾紛進行應急處理。從國外的實踐來看,支付的經營預算有相當一部分的收入比例用于解決安全性問題。這對于國內的支付供應商,對這種不確定風險的防御能力不足,經營壓力較大。支付系統掌握了大量的用戶數據,這些都屬于用戶的隱私,會影響到用戶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對數據的采集、加密、存儲、查詢、使用、備份等環節尚未出臺嚴格的制度規范或行業標準,以確保用戶信息不被非授權收集和使用。
三、對策及建議
首先,引入出口信用保險機制,鼓勵跨境物流企業或商業保險公司向市場提供相關保險產品,設立專項基金補貼承保企業,通過降低其市場價格的形式提高廣大電商對出口信用保險的接受度。針對不同國家的特點“量身定做”若干款保險產品,在緩解和防范跨境物流風險的同時,促進跨境電商業務量的發展,從而推動跨境物流體系的完善。
其次,健全和完善有關跨境支付、結匯制度的監管體系。國家相關部門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審查,對沒有嚴格執行規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同時,制定科學的監管方案對支付機構進行監管,建立聯動的信息申報平臺,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海關、工商以及稅務部分實現數據的同步共享,從而使跨境交易的監測更加高效及時。
最后,搭建風險管理架構,以大數據為核心,在傳統的反欺詐手段的基礎上,加強行業內部的風險共享和合作機制,根本上提高整體支付風險防控能力。同時,繼續加大研發力度,提升跨境交易的安全性,增強跨境交易的交易數據的保密性,利用云計算的優勢對交易雙方進行審核,為跨境交易雙方提供更加安全,有保障的交易環境。
參考文獻:
[1]裴思,翟紅.出口導向下跨境電商的法律風險防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3):39-40.
[2]王焱.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現狀及法律規制研究[J].時代金融,201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