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培琳
1.研究目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粉絲”這一文化現象已經成為被大眾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現象。近年來較為突出的就是各種集中爆發于微博、帖吧等粉絲集聚平臺的粉絲罵戰現象。罵戰頻發導致微博服務器癱瘓,網絡上充斥極端的言語暴力,不計其數的網絡謠言,對于健康網絡環境的維護是極大挑戰。本文意在從粉絲罵戰頻發現象入手,通過沖突理論視角深刻剖析粉絲文化現象,并且賦予網絡粉絲罵戰積極的解決對策。
2.核心概念及基礎理論
2.1 粉絲的定義
“粉絲”詞源于拉丁文,是“瘋狂但是受到神靈啟示的”的含義,帶有非常強的宗教意味。“粉絲”這個名詞被社會熟知則是自從2005年《超級女聲》節目熱播在社會上掀起了追星狂潮開始的。精妙之處在于“絲”的翻譯,意味著團體和集合,表現明星的追隨者拒絕孤單。
2.2文化現象的定義
文化現象是指人類文化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些外部狀態和聯系。費斯克認為,粉絲文化現象就是工業化社會中大眾文化現象的一種強化形式,粉絲則是一些“過度的讀者”。費斯克把粉絲文化現象視作特殊類型的大眾文化現象,因為它是區別于較正常的大眾受眾文化現象的大眾文化現象。
2.3 沖突理論視角
美國社會學家科塞認為,沖突是價值觀、信仰以及對于稀缺的地位、權利和資源的分配上的爭斗。科塞的沖突理論認為,在彈性比較大,比較靈活的社會結構中容易出現沖突。這種沖突可以導致群體與群體間接觸面的擴大,也可以導致決策過程中集中與民主的結合及社會控制的增強
3.典型的粉絲罵戰案例
3.1 小時代罵戰
《小時代》是一部公認的粉絲電影,吸引了大批年輕粉絲,觀眾平均年齡為20.3歲。電影還沒上映之前就引起了網絡上極大的紛爭。郭敬明及其演員的粉絲抱團取暖,在網絡上和持反對抨擊這部電影的網民唇槍舌劍。區區2000多萬元的投資,拉動了5億元的票房收入,郭敬明證明了粉絲經濟效應。
3.2 TFboys粉絲打人事件
2016年8月6日TFboys三周年粉絲見面會北京場,登上微博熱搜的卻是“王俊凱粉絲打人”,起因是組合兩位成員的粉絲因搶占應援位置,最終竟發生肢體沖突,而后再次演化為人肉事件。粉絲雙方的姓名家庭地址都暴露在網絡上一覽無遺,引發了網絡暴力的討論。
3.3 相當數量的爆吧事件
貼吧是除了微博之外粉絲聚集規模較大和組織性強的網絡媒介。爆吧是一種網絡暴力活動。爆吧主要是指在帖吧內不停地發無實質內容的廢帖、水帖、垃圾帖等,擾亂帖吧秩序。爆吧成為不同粉絲群體之間因為矛盾沖突達到頂點而宣泄不滿的方式,往往比較大的爆吧都與最近發生的時事相關。
4.粉絲罵戰頻發的原因
4.1 新興媒體的寬松環境
新媒體環境讓粉絲聚集而出現了粉絲虛擬社區,粉絲間的交流形成了網狀互動傳播結構,高度的同質性讓粉絲間彼此分享互助并產生了歸宿感,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讓粉絲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縮短,粉絲的參與性更高,所以粉絲寄情偶像的程度更深,重度粉絲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4.2 沖突的發生使群體更加穩固
科塞認為社會和諧并不是通過靜態的方式實現的,所謂靜態的平衡并不存在。喜好相同的人在共同的社群中能夠形成高度的感染和認同。部落群與部落群之間沖擊碰撞,最終爆發一系列的無休止的罵戰。碰撞讓各個群體間不斷摸索彼此的底線,流動的關系使得極端情況出現時矛盾尖銳的雙方已有足以承受的心理預期,而不會引發社會大動蕩。
4.3 年齡層分差造成罵戰頻發
同樣年齡段的人們卻有著相同的特征。研究表明,15歲到30年齡段的人容易陷入網絡罵戰中不可自拔,年齡相對較大的人卻可以及時從中脫身,人群處在一定的年齡段更容易被煽動群體情緒而引發群情激奮的行為。
4.4 營銷號的背后操作
微博已經逐漸成為粉絲的主戰場,許多營銷號相繼出現,微博營銷是指通過微博平臺為商家、個人等創造價值而執行的一種營銷方式,也是指商家或個人通過微博平臺發現并滿足用戶的各類需求的商業行為方式。營銷號在積累粉絲期間經常用一些有爆點的話題來增加轉發量,煽動粉絲的狂熱思想。
5.培養粉絲理性的相關建議
5.1 政府作為
政府應該加強對娛樂類文化節目的監管,摒棄可能危害青少年的節目,倡導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同時加強對微博、帖吧、豆瓣等網絡平臺的監管,在平臺上對違法泄露個人信息的賬號,及時進行封號處理,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力求創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5.2 媒體作為
媒體應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營造健康的社會輿論導向,推崇文明、健康的明星形象,微博、帖吧等粉絲聚集地嚴禁滋事者,對泄露個人信息以及不健康的消息及時消除以免帶來負面影響。
5.3 學校作為
學校應當轉變傳統的榜樣教育思維,主動選擇吸納新時代的明星名人為榜樣,占領新媒體網絡,教育學生去挖掘優質偶像背后的值得學生學習的品質。理性地面對互聯網上明顯的煽動粉絲情緒的言論,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5.4 家庭作為
發揮家庭對追星的引導作用。在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時,家庭的引導十分重要。不能簡單扼殺而是要支持對優秀偶像的學習,不是照單全收的盲目追捧。
5.5 粉絲個人作為
粉絲個人而言要注重自身理性的培養,不能人云亦云,在粉絲群體中享受集體的狂歡,網絡世界中也不意味著享有“治外法權”,每個個體都要為自己的一切行為擔負責任。粉絲聯合會等各大粉絲團隊對于粉絲內部要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適當引導低齡粉絲建立正確態度。
參考文獻:
[1]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玨,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2]克萊·舍基.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胡泳,沈滿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吳志文.偶像崇拜的符號學解讀[J].當代傳播,2007(05):49.
[5]羅伯特·K·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唐少杰,齊心,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