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17時53分左右,正值晚高峰,深圳南海大道擁堵嚴重,一輛東莞急救車運送病人前往深圳南山醫院救治,沿途車友聽到鳴笛后,紛紛主動讓道,硬是在長長的擁堵車龍中“擠出”一條救援通道。急救車僅用時3分鐘(正常情況下預計通行時間需半小時)就穿過最堵的玉泉路至深南立交路段,順利到達醫院。事后據深圳交警部門統計,前后共有一千余輛社會車輛為救護車讓道,這些司機不僅僅是為救護車上的患者讓出了一條生命通道,他們的行為也感動了無數網友。
近年來,國內機動車保有量爆發式增長,私家車正從過去的奢侈品變為現在的必需品,成為大多數城市家庭的標配,汽車社會已經悄然來臨。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多數歐美國家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汽車文明,而我們還沒有形成。遇到救護車、消防車等特種車輛要及時避讓,這就屬于汽車文明的范疇。除此之外,諸如在鬧市區開車不隨意鳴笛、過斑馬線禮讓行人等,也都屬于汽車文明的范疇。
2014年6月,深圳在全國率先對“120”網絡100多臺一線救護車安裝行車記錄儀,啟動“無憂避讓”救護車系統,對避讓救護車而產生的違章記錄進行篩除,讓深圳車主免除避讓救護車而違規行駛被罰的擔憂。對超過設定時間不避讓的,由交警進行人工甄別,依法予以300元罰款、扣3分的處罰。正是這樣的規范、引導和懲戒,才使讓行成為大多數司機的一種下意識的行為,才促成了汽車文明的養成。
搶救生命十萬火急,卻偏偏遭遇大堵車。而正常情況下需要半個小時通過的道路,因為其他車輛紛紛讓行,載著病患的救護車僅僅用了3分鐘就順利通過。不得不說,這得益于深圳司機或者說深圳市民文明素質的提高、生命安全意識的提高。較高的文明素質和生命安全意識,是保證這些汽車司機在聽到救護車的鳴笛以后,不約而同地做出同一個動作、同一個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發時正值周五晚高峰,但是當急救車行駛至特別擁堵的南海大道玉泉路至深南立交附近路段時,無數司機在聽到急救車警笛后主動避讓。深圳司機、市民文明素質和生命安全意識,只是促成“千車讓道”的因素之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規則意識、法治意識。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執行緊急任務時,“其他車輛和行人應當讓行”。因此,避讓救護車也是深圳司機應盡的義務。
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促進的,避讓救護車雖然看起來只涉及交通秩序,但由于其特殊性質,將直接關系到傷病員的生命安全,性質嚴重。因此,僅止步于道德層面的提倡恐怕收效甚微。道德層面的提倡和教育雖然能夠春風化雨,從根本上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但道德約束終究是一種軟性約束。只有在法律法規層面進行探索,打消司機讓路的疑慮,同時對不予避讓的司機進行相應處罰,才能在廣大市民中培植起規則意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