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上的丫頭
在家鄉(xiāng)的日子。冬至一過,村子里就聽到殺豬聲響。每到此時,媽媽總是說:“殺年豬了——”
媽媽這句話,含意很深。有幾分日子過得很快的感慨,有過年漸漸臨近的緊迫,更多的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期盼。爸爸長年在外教書,只有暑假和寒假在家。一家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務(wù),都落在媽媽柔弱的肩上。
而我們聽到殺豬的聲音,只有莫名其妙的興奮,過年了,又有新衣服穿了,又有肉吃了,又可以提燈籠、看花燈、拜老爺爺(拜菩薩)了。
真的輪到我們家殺年豬的時候了。日子往往是在爸爸放寒假之后的幾天里。這在我家是一年中的一件大事,要全家總動員的。要把豬沖洗干凈,還要把豬欄也清理一下,準(zhǔn)備明年春天再養(yǎng)小豬。豬欄中的欄糞是田里最好的肥料,要運到田里去,所以還要請人來幫忙。
養(yǎng)了一年的豬,與媽媽已經(jīng)有了感情。每次媽媽燒好豬食,拎到豬欄邊,口里叫著:“妞——妞——”懶洋洋躺在稻草堆里的豬,就跳起來向媽媽跑來,晃著有趣的小尾巴。連媽媽的腳步聲,豬也能聽出來了。
當(dāng)然,年豬不能不殺,兩塊最好的后腿肉要腌起來,第二年要吃一年呢!不過,殺豬的時候媽媽一點也不開心。殺豬的場面媽媽從來不去看,一個人躲在家里。從豬的第一聲喊叫起,媽媽就像平時一樣,輕輕地喊著:“妞——妞——”一直到再也聽不到豬叫的聲音。
殺完了豬,就開始燒三福。把洗干凈的內(nèi)臟燒一大鍋。熟了,就要送三福了。在平底碗里裝上兩塊“紅豆腐”(豬血),一段大腸,再加上兩小片豬肝,這就是三福。要給叔叔伯伯們一家一家地送去,這常常就是我的任務(wù)了。
三福,我們小孩子也有份,每人一塊“紅豆腐”,一片豬肝,一段腸子。離過年還有些日子呢,這一小碗三福,我們要吃好幾天,有時就只是舔一舔就放下了。豬肝在童年的記憶中是無上的美味。
一年中,我們家就只養(yǎng)一頭豬。春天,媽媽就托舅舅在集市上買一頭十斤左右的小豬。小豬一放到豬欄里,到處亂跑,非常活潑可愛。養(yǎng)豬的飼料主要是泔水和地里的芋艿梗、南瓜葉、番茄藤等,再加上一些米糠、麥皮之類的。在冬天還要給豬吃一個月左右的大麥粥,為了讓豬多長肉。
豬的飼料常有接不上的時候,這就需要挖豬草來補(bǔ)充了。每到星期天或者放學(xué)后,女同學(xué)們就結(jié)伴去田畈里去挖豬草,如田薺菜、小雞草、長毛草等,反正只要豬能吃的草都可以,有些我也記不起來了。其中主要是田薺菜,在無人耕種的荒地里有很多。所以我挖野菜的工具也叫田薺鉤。
記得在一首詞里讀到過:“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晏殊《破陣子》)我們?nèi)ヌ锢锿谪i草,籃子里快滿了,也喜歡斗草,就是用田薺鉤,使勁往田泥上一扔,能豎起來的就算贏,躺倒就算輸。輸贏都是挖來的豬草。當(dāng)然主要是好玩兒,不在輸贏多少。回家的時候,依然每人都是一籃滿滿的豬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