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結算公司統計監測部
2017年是我國債券市場發展不平凡的一年。美聯儲加息步伐加快,國內推進金融嚴監管和去杠桿。在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下,我國貨幣政策維持穩健中性,債券市場面臨資金緊平衡,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收益率不斷上行。受多種因素影響,年初債券發行和交易規模同比下降,推遲或取消發行債券的企業數量和規模創下新高。全年各券種收益率大幅上行,債券價格指數大幅下跌。但債券市場制度不斷完善,“債券通”擴大了債市開放,投資者結構日趨多元,市場創新品種不斷豐富,債券融資主體的廣度和深度加強,發行和交易制度建設也日益完善,市場正從量向質轉化發展。
2017年債券市場運行情況
(一)貨幣市場利率波動上行
1.Shibor利率全年大幅上漲。一季度Shibor各期限利率大幅上行,二季度增速放緩,三季度運行較為平穩,四季度再現上揚趨勢(見圖1)。
具體來看,隔夜和7日Shibor利率漲幅顯著低于較長期限Shibor利率。截至2017年末,隔夜Shibor利率較年初上漲63基點,7日Shibor利率較年初上漲37基點,而2周、1個月、3個月Shibor利率較年初漲幅均超100基點。
2.銀行間債券市場回購利率大幅上漲。2017年質押式回購隔夜平均利率為2.7228%,比2016年上行61基點,7日平均回購利率上行80基點至3.3530%。
3.央行保持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1月24日,央行開展的MLF操作利率上行10基點;2月3日,公開市場逆回購利率、7日與1個月 SLF利率上調10基點,隔夜SLF利率上調35基點;3月16日,央行逆回購和MLF中標利率再次上行10基點;12月14日,央行逆回購和MLF中標利率小幅上行5基點。在金融去杠桿、強監管、防風險等因素影響下,資金利率呈現上漲態勢。
4.社會融資成本整體上升。在間接融資方面,人民銀行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數據顯示,9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76%,較2016年12月上漲49基點,較2016年同期上漲54基點。在直接融資方面,2017年AAA級7年期2企業債加權平均發行利率為5.62%,較2016年上漲178基點;AA+級7年期企業債加權平均發行利率為6.41%,較2016年上漲178基點;AA級7年期企業債加權平均發行利率為6.69%,較2016年上漲192基點。
(二)收益率曲線大幅上行,債券價格指數下跌
1.國債收益率曲線持續上行。一季度末,國債收益率曲線小幅上行。二季度國債收益率曲線明顯上移,短端收益率曲線上行幅度超過長端,國債收益率曲線趨于平坦。三季度國債收益率曲線繼續上行,短端收益率上行幅度低于長端,國債收益率曲線趨于陡峭。四季度國債收益率繼續上行(見圖2)。
2.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震蕩中上漲。一季度末,10年期國債收益率較年初上漲17.74基點,達到3.2828%。二季度,10年期國債收益率開始大幅上移,上升趨勢持續至年末,在11月23日達到最高點3.9851%,較年初上漲87.97基點,隨后稍有回落。截至2017年末,收益率為3.8807%,較年初上漲77.53基點。
3.債券價格指數震蕩下跌。從整體趨勢來看,中債新綜合指數(凈價)從年初開始下跌,在5—7月短暫回升后繼續下跌。其中,1月3日為年內最高點100.1665,12月27日達到年內低點96.04,較最高點下降4.12%。
(三)債券市場發行總量略有下降
2017年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18.96萬億元3,同比下降15.13%(見圖3)。其中,在中央結算公司發行債券13.58萬億元,占比71.61%;在上海清算所發行債券4.07萬億元,占比21.46%;交易所發行債券1.31萬億元,占比6.93%。
從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情況看,一是在中央結算公司發行國債3.67萬億元,同比增長33.68%;發行地方政府債4.36萬億元,同比下降27.92%; 發行政策性銀行債3.20萬億元,同比下降4.35%;發行商業銀行債0.38萬億元,同比增長4.38%;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0.60萬億元,同比增長67.68%。二是在上清所發行中期票據1.03萬億元, 同比下降6.50%;發行短期融資券(含超短融)2.34萬億元, 同比下降29.80%;發行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0.49萬億元, 同比下降18.06%(見圖4)。
(四)債券市場托管總量持續增長
2017年末,全國債券市場托管存量高達64.57萬億元4,同比增加8.27萬億元,增幅14.68%。其中,中央結算公司托管債券50.96萬億元,市場占比為78.92%;上海清算所托管債券8.23萬億元,市場占比為12.74%;交易所托管債券5.38萬億元,市場占比為8.34%。
2017年末,中央結算公司托管債券的投資者持有結構特點如下:一是地方政府債持有存量規模首次超過國債。年末,地方政府債為14.74萬億元,記賬式國債為12.20萬億元。二是境外機構持債規模穩步上升。年末,境外機構持債9741.45億元,同比增長25.08%。從持債結構看,記賬式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仍為主要券種,占持債總量的94.94%。地方政府債持有量連續兩年大幅上升,年末持有量同比增長81.36%。三是證券公司持債量大幅增加。年末,證券公司持債3658.77億元,同比增長21.87%。從增量結構上看,增持量最多的為企業債,同比增持341.68億元;增速最快的是地方政府債,同比增長220.69%。四是基金類投資者(包括年金、社保及基金類產品等)債券持有量保持高速增長。年末,基金類投資者持債8.96萬億元,同比增長23.45%。在增量結構中,增速最大的是記賬式國債,同比增長99.68%,達到7038.28億元;其次是地方政府債,年末持有量同比增長66.07%,達到749.83億元。五是保險機構持債規模下降。年末,保險機構持有債券1.57萬億元,同比減少18.16%。從券種結構上看,除政策性銀行債和資產支持證券的持有量增加外,其余債券的持有量均減少。其中,地方政府債同比減持54.61%,企業債同比減持33.73%(見表1)。endprint
(五)債券市場交投量增速放緩
2017年,債券市場現券、借貸和回購交易結算量為1010.05萬億元,同比增長4.86%,增速同比下降37.81個百分點。其中,現券結算量為104.69萬億元,同比下降14.51%,增速同比下降57.27個百分點;回購交易結算量為903.12萬億元,同比增長7.61%,增速同比下降35.05個百分點(見表2)。
其中,在中央結算公司的債券結算量為568.74萬億元,同比下降2.14%。具體來看,現券為52.22萬億元,同比下降34.34%;回購為514.28萬億元,同比增長2.83%;債券借貸為2.24萬億元,同比增長45.11%。中央結算公司結算量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結算量的占比為75.79%。
從中央結算公司支持完成的現券交易看,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占比為26.65%,較2016年上升8.66個百分點,結算量同比下降2.74%;政策性銀行債券現券結算量占比為64.16%,結算量同比下降38.49%;企業債占比為5.55%,結算量同比下降59.46%。
2017年債券市場運行特點
(一)債券市場產品創新豐富
1.綠色債券創新產品大量涌現
2017年債市首次出現大氣污染防治綠色債券、綠色資產支持票據、境外企業綠色熊貓債、軌道交通行業的綠色資產證券化項目和綠色短期融資券等券種。同時,首只綠色債券指數型理財產品成立,首次在柜臺市場面向個人投資者發售綠色金融債券。這一系列產品創新豐富了綠色金融產品,拓寬了公眾參與綠色投資的渠道。
2.扶貧債券發行規模和品種增加
2017年,首筆銀行間市場扶貧債券、首單扶貧中期票據、首期易地扶貧搬遷專項柜臺債券、首單國家級貧困縣精準扶貧資產證券化項目、首單扶貧專項債券相繼成功發行。
3.專項債券品種增加
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債券發行指引》和《社會領域產業專項債券發行指引》,推出兩個專項債券創新品種,發揮企業債券融資對農村產業融合以及健康、養老、教育、文化等七大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此外,首單銀行間雙創專項債務融資工具、首單債轉股專項債券、首單土地儲備專項債券、首只地方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等相繼發行。
4. 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種類增多
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PPP項目開展資產證券化,拓寬項目融資渠道。首單PPP資產證券化項目、首批傳統基礎設施領域PPP資產證券化項目、首單銀行間市場PPP資產支持票據相繼發行。此外,首單銀行間REITs資產支持證券、首單銀行系投資性物業資產證券化產品等相繼落地,豐富了資產支持證券基礎資產種類。
(二)債券市場基礎設施與制度建設穩步推進
1.完善債券市場發行管理制度
一是發布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發行相關制度。9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定向發行注冊工作規程》《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市場自律處分會議專家管理辦法》《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注冊專家管理辦法》。上述新規優化了與投資人分層管理相適應的機制安排,進一步提升了注冊發行的便利;強化了中介機構的職責,夯實“中介機構盡職履責是基礎”的注冊制理念;同時細化了信息披露要求,兼顧投資人保護和定向發行靈活便利兩個訴求。
二是監管部門為綠色債券發行提供更多政策支持。3月,證監會發布《關于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升了企業發行綠色公司債券的便利性。同時,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非金融企業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業務指引》,規范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發行,鼓勵各類資金投資綠色債務融資工具。
三是完善可轉換債券和可交換債券發行制度。9月,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決定》,將資金申購改為信用申購,待確認獲得配售后,再按實際獲配金額繳款。可交換債網上發行配售原則由時間優先調整為搖號中簽。這些修改解決了可轉換債券和可交換債券發行過程中產生的較大規模資金凍結問題。
2.健全債券市場交易制度
一是細化國債做市制度,財政部相繼開展隨買隨賣操作。1月,財政部發布了《國債做市支持操作現場管理辦法》,對國債做市競價細節做出規定。6月,中央結算公司發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國債做市支持業務細則》,詳細規定了隨買隨賣業務的操作平臺、參與機構和業務處理流程。6月20日,財政部首次對1年期“17附息國債09”開展隨買操作12億元。7月18日,首次對10年期“16附息國債23”開展隨賣操作15.1億元。
二是落實交易所市場投資人保護制度。6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2017年修訂)》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明確了債券市場投資者分類以及各類投資者可參與債券產品的范圍,調整“合格投資者”標準與證監會《適當性管理辦法》中“專業投資者”標準一致;調整個人投資者投資標的范圍,建立投資者適當性動態調整機制,強化證券經營機構責任。
3.強化地方債務管理規范
一是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行為。2017年3月,財政部發布《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分配管理暫行辦法》,對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分配管理作出明確規定,防范財政金融風險。5月,財政部牽頭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從清理整改地方政府違規擔保、強化城投企業融資管理、規范PPP運作模式、健全地方政府融資機制、建立跨部門聯合監測機制和推進地方政府信息公開等六方面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6月,財政部發布《關于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融資的通知》,規范政府購買服務管理,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融資,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endprint
二是在企業債領域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在企業債券領域進一步防范風險加強監管和服務實體經濟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積極防范企業債券領域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好存量債務排查工作,實現發債企業與政府信用嚴格隔離。
三是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6月,財政部發布《地方政府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管理辦法(試行)》。7月,財政部發布《地方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管理辦法(試行)》和《關于試點發展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品種的通知》,對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額度管理、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決算、監督管理、職責分工等方面提出了管理規范。
4.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12月,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總部正式成立。人民幣債券跨境發行中心、人民幣債券跨境結算中心、中債擔保品業務中心、中債金融估值中心和上海數據中心五大功能平臺一并遷入上海,服務全球人民幣債券市場。這一系列舉措是全面對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大部署,也是中國債券市場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上海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管理與風險控制功能,擴大人民幣“流動性中樞”“風險管理中樞”“人民幣利率定價中心”的市場影響力,夯實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功能。
5.發布債券市場新指數
中央結算公司年內發布一系列新債券指數,包括中債-10-20年國開行債券指數、中債-7-10年國債指數、中債-進出口行債券總指數、中債-公司債總指數、中債-國債及政策性銀行債指數、中債-中國鐵路總公司債券指數、中債-3-5年國開行債券指數和中債-7-20年國開行債券指數等,反映債券細化市場的價格走勢,為債市各方決策提供支持。
(三)債券市場擴大開放
1.建立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機制
6月21日,央行發布《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7月3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率先發行160億元“債券通”金融債,其中面向境外投資者專場發行10億元;中國進出口銀行新發的1年期債券成為首只通過“債券通”完成發行分銷的債券;國家開發銀行于次日發行了200億元“債券通”金融債券。此后,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人民幣熊貓債券、外國主權政府人民幣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各類債券也陸續通過“債券通”機制成功發行。
2.債券評級市場對外開放
7月,人民銀行發布2017年第7號公告,放開境外評級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信用評級業務。這一舉措推動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促進信用評級行業健康發展。
3.“一帶一路”主題債券發行
3月,首單“一帶一路”熊貓債券成功發行;5月,首批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中期票據發行。“一帶一路”主題債券融資工具的不斷豐富發展,對推進資本項目開放、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都具有重要意義。
4.我國時隔13年重啟美元主權債券發行
10月,財政部在中國香港成功發行5年期和10年期共20億美元主權債券。本次美元國債共獲得認購約220億美元,其中5年期票面利率為2.125%,10年期票面利率為2.625%。本次發債增強了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發行結果也表明投資者對中國主權信用穩固性的認同。
(四)信用風險事件有所減少
1.信用債違約規模減少。根據Wind資訊數據,全年債市違約事件共涉及20家發行企業的44只債券,違約規模為384.95億元,違約企業數量同比下降41.18%,違約債券只數同比下降43.59%,違約規模同比微降2.11%。
2.違約債券券種增加。在違約債券中出現了定向工具,違約主體集中度有所提高,企業發行債券出現集中連環違約。
2018年債券市場發展建議
(一)平穩推進國債發行,豐富國債交易品種
一是穩步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2018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的關鍵一年。建議平穩推進國債有序發行,在保持國債發行規模穩定增長的基礎上提高資金分配的有效性,保障公共開支,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同時,為能夠有針對性地化解過剩產能,建議通過專項國債統籌推進過剩產能化解。
二是推進多層次國債市場建設,建立期現聯動的國債市場。多層次國債市場既包括現貨市場上幣種、期限的豐富,也包括國債期貨市場的聯動。國債現貨市場是期貨市場的基礎,期貨市場為現貨市場提供風險管理、調節資產配置以及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等功能。促進國債期現市場聯動,有助于形成多層次國債市場體系,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形成和應用,為市場提供風險對沖工具,有效監管市場以及防范和處置金融風險。
三是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定價基準作用。國債收益率曲線是金融資源配置的指引,起到金融資產定價的基準作用。在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基準作用仍需完善,建議對國債一級市場統一擴容,并通過國債隨買隨賣等做市機制,調節國債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同時鼓勵商業銀行以公允的國債收益率曲線為基準,進行存貸款定價及內部轉移定價;鼓勵發行人以國債收益率曲線為基準發行浮動利率債券,發行與通貨膨脹率掛鉤的債券品種。通過加大債券市場產品的創新,強化國債收益率曲線編制的市場基礎,充分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基準作用。
(二)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提高地方債流動性
一是強化地方政府債風險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2015—2017年,地方政府債置換已大部分完成,剩余部分置換預計將在2018年完成。屆時,地方政府債規模將基本穩定。建議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優化地方政府債的區域結構,加強地方債資金用途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根據各省份地區的財力狀況和發展需求,在新增發行額度分配上優化結構、提升質量,嚴格審批和公布資金用途,促進公共資源的有效分配,規范項目績效考評機制,進而提高投資效率,防控兌付風險。endprint
二是完善地方政府債交易和定價機制,提高流動性。目前地方政府債的交易活躍度仍有待提升,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相比,地方政府債換手率較低,信用評級“一刀切”,價格對市場風險預期不敏感,市場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需健全信息披露、信用評級、交易定價等一系列制度。建議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頂層設計,健全限額管理機制,開展風險評估和預警,妥善處理隱形債務和或有債務風險。
(三)發揮金融債政策性調節作用,促進專項品種創新
一是調節市場活躍度,發揮逆周期平衡作用。金融債作為流動性較高的券種之一,是債券市場常用的配置工具,應起到穩定市場和調節供需的作用,在市場低迷時可以提振債市活躍度。建議在規范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過程中,進一步規范債券發行和流轉范圍,提高商業銀行債券流動性,減少金融債券在銀行自發自持的現象,避免將風險包裹于銀行體系內部,促進風險的有效分散和疏解。
二是通過專項券種對重點行業進行定向支持。繼續支持扶貧專項債和綠色金融債等券種的發行,進一步創新和豐富專項品種。通過扶貧專項債和綠色金融債對農村地區貧困農戶和扶貧項目以及綠色項目提供定向資金支持,有效減輕了財政負擔,優化了項目結構,起到了扶持實業和引導社會資金的作用。建議進一步完善專項債的各項機制,提供政策性優惠,在兼顧風險可控和收益可期的基礎上,降低專項債券融資成本,豐富專項債券品種,提升債市對經濟支持的精準性。
(四)完善信用債風險管理,推進“金融去杠桿”
一是持續推動降杠桿,優化產業結構。債市去杠桿是金融去杠桿的重要環節。2017年債市杠桿率基本穩定,建議2018年進一步關注隱形杠桿的卸載和各類投資者的杠桿率,防范杠桿率的明降暗升和轉嫁。
二是強化中介機構的持續督導,控制實體經濟風險對債市的影響。2017年信用違約事件相較上年有所下降,但呈現出一家機構多債違約的密集化特征,尤其是中城建、丹東港等債券連續違約,體現出企業主體風險對債市的連環影響,對于此類風險應引起高度重視。建議中介機構尤其是主承銷商、評級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持續、及時關注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定期進行壓力測試,做到風險盡早發現、及時控制、妥善處置。
三是持續豐富信用債券種。建議增加專項債券的發行,優化資金投放結構,提高對重點產業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流向。支持優質企業發行債券,為投資者提供穩健的資產。為中小企業提供更豐富便利的融資渠道,構建層次分明、品種豐富、風險收益對等的信用債市場。
(五)健全資產證券化制度建設,增加基礎資產品種
一是健全風險識別和信息披露機制。資產支持證券形式自由、品種多樣,在場內和場外市場均有發行流通,需要統一的頂層設計和監管機制。同時資產支持證券相較普通債券來說,結構更為復雜、涉及機構更多,在各環節的操作上需要更加明晰的細則指引。目前資產證券化的風險識別尚無完整成熟的評估模型,需更透明、更全面、更有利的信息披露機制。
二是增加基礎資產品種,豐富參與機構類別。推動不良資產證券化,做到制度先行、標準先行,形成有公信力的基礎資產評估標準和定價模型,為豐富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品種打好基礎。目前資產證券化的主要參與者限于銀行類投資者,基礎資產風險和投資風險集中于銀行業體系,建議豐富參與機構類別,促進風險的分散。
三是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促進市場化。2017年資產證券化發行增速較快,隨著資產證券化存量規模的增大,建議在控制風險、公正定價的基礎上促進資產支持證券的市場化流通,為其提供流動性。
(六)完善境外機構參與渠道,提高債市開放程度
一是完善債市開放渠道。“債券通”試運行平穩,提高了境外機構對中國債市的參與程度,但尚存在稅收規則未厘清、缺少人民幣匯兌及對沖服務、未全面實現自動券款對付等問題。境外投資者直接入市主渠道也存在入市手續便利性優化空間。自貿區債券市場有待政策拓展。建議進一步完善債券開放的基礎制度,擴大交易工具范圍,發展更多符合境內制度特點的跨境基礎設施互聯,吸引更多真正境外投資者參與。一是完善“債券通”北向通渠道。自2017年7月3日上線以來,“債券通”北向通運行平穩,提高了境外機構對中國債市的參與程度。但目前“債券通”尚存在稅收規則未厘清、缺少人民幣匯兌及對沖服務、未全面實現自動券款兌付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完善債券開放的基礎制度,擴大交易工具范圍,吸引更多真正境外投資者參與。
二是引進境外評級機構,推動境內評級機構走出去。2017年,我國已允許境外評級機構依法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信用評級業務。評級問題是債市互聯互通的關鍵。在中國債券市場信用評級中引入境外評級機構,有利于促進債市的對外開放,增強中國債券的吸引力。同時,建議推動境內評級機構走出去,建立健全具有全球公信力的評級體系。
(七)強化法律制度建設,推動債市基礎設施有效整合
一是完善法律配套制度,加強市場監管。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尚無統一規范的法律體系,因交易場所及監管機構的不同,同時存在多套價值取向、運行機制、監管方式均有差異的制度,影響了債券資源配置的效率及統一全面的風險防控。建議堅持市場化運行、統一監管的大方向,厘清市場準入、信息披露標準、投資者適當性、破產清償等各項機制,建立統一的債券監管制度。
二是持續推進債券基礎設施統一托管機制。實行債券市場統一托管是國際同業的經驗總結,也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要求。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存在著明顯的分割問題,債券市場基礎金融設施后臺的分割造成市場運行效率不高、市場風險難以統一監測、對外開放受阻等問題,需有效整合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從而實現參與主體、交易產品、價格機制、結算機制以及市場監管制度等方面的統一。同時,建議實現債券市場與其他金融產品市場的聯動互通,豐富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品種,減少交易成本,提高中國金融市場的活躍程度,促進風險在整個市場的均衡分散。
責任編輯:印穎 羅邦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