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琦
摘 要:經濟政策是國家為完成政治和經濟任務或者實現經濟調節活動制定的關于經濟方面的行動準則和行動措施。我國的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與稅收政策、貨幣政策以及貿易政策等內容。經濟政策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不僅反映我國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是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重要體現。如果對經濟政策把握不準將會對社會生產力產生強大的反作用,阻礙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所以加強對經濟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經濟政策;目的;手段
在我國經濟政策可以劃分為兩部分,一種是宏觀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政策等。另一類是微觀經濟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部門針對那些干擾市場運行秩序,影響市場正常發展的行為而制定的政策等。經濟政策在我國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并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對經濟政策目的和手段的詳細分析可以其有深入了解,明確其重要性。
1 經濟政策概述
1.1 經濟政策的影響
在商品經濟環境下,市場在各項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與原有的計劃體制相比較,市場機制在運行中更加高效。在市場經濟雖然具備明顯的優勢,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市場機制并不是萬能的,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制約經濟發展,當然這些問題是商品經濟環境下無法避免的存在。比如,從宏觀上看,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一個盲目、自發的過程,一方面單個市場主體其獲取信息的過程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市場主體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最終目標是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將市場在對價格信號進行分析后,認識到某種產品在生產可以獲得較大經濟效益,生產者會跟風生產,市場中會迅速充滿這類產品,這一后果就是造成該產品過剩,價格降低,當生產者明白使已經晚了。
1.2 經濟政策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對經濟政策進行評價時應當對政策機會成本的大小加以考慮,這里所說的政策機會是指當經濟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為取得一定效果而放棄其他方面利益的一種形式,而對政策機會大小的判斷可以用付出代價進行衡量。而代價可以是物質方面的,比如人力、物力、財力等,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比如由于政策實施而引發的社會矛盾等。舉例說明,如果經濟政策是以物價穩定為最終目標,那么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對城鎮居民進行價格補貼,在資金總量固定不變的情況下,政府只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他方面的支出,尤其是減少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才能實現預設目標,而這一行為將會影響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在這一過程中如果為實現物價穩定這一目標造成其他方面付出較大代價,那么可以判定這一政策是失敗的,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將不會再使用。
其次,在對經濟政策進行評價時,還需要考慮經濟政策效應的間接性問題,經濟政策一般不能通過其政策目標或手段直觀的反應出來,這就需要以間接的指標進行反應。比如以資源優化配置目標為例,優化是一個抽象概念,每個人對優化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為使所有人有直觀的認識必須將其轉化為一個或者多個具體的指標,從而做出客觀判斷。
1.3 應對措施
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當具有連續性,一旦偏離這一特性必然會給經濟政策的順利實施產生不利影響。另外經濟政策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還應當具備一定的彈性,目的是在出現突發事件時可以對經濟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經濟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是否正確,對社會經濟有重要影響。對市場經濟而言,正確的經濟政策可以促進經濟的提高,而錯誤的經濟政策會阻礙社會發展。
通過對經濟政策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國家或者政黨在制定的經濟政策時,首先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方針進行明確,完成產業政策的制定,實現對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平衡,并加強對產業布局的調整和規劃。其次制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財政與信貸綜合平衡政策等,合理控制調節與積累之間的比例關系,將社會財力總供給和總需求控制的平衡范圍內,并加強對貨幣發行行為的控制,避免通貨膨脹的出現。最后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時,對消費需求進行適當引導,優化消費結構,實現積累基金與消費基金的平衡,從而防止通貨膨脹的出現。
2 我國經濟政策的目的
2.1 促進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穩定的經濟增長可以幫助國家實現長遠戰略目標,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所以,經濟政策目的之一就是促進經濟增長。當前,通過對當前市場經濟的分析,促進經濟增長是通過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關系實現的。因此,為了達到目的政府合理控制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關系。
2.2 增加就業
就業是當前人們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徑,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切實與人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關系,從宏觀上分析就業與改革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有間接關系。當前我國就業形式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勞動供給和數量龐大和勞動力需求有限兩個方面,所以增加就業是我國政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為實現這一目的,政府必須將增加就業納入宏觀調控之中,并合理控制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促進經濟增長是增加就業的基礎,而這之間有密切聯系,所以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以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中小企業的發展,加強城鎮建設,增加就業崗位。
2.3 穩定物價
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調節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價格波動,但是如果價格出現大幅度上升會造成通貨膨脹。經濟效應下降等問題。而價格下降則會導致通貨緊縮、生產下降、失業增加等問題的出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物價穩定是經濟政策的目的之一,政府可以利用貨幣等經濟手段對價格進行調節,避免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
2.4 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因為存在一定交易而形成的以貨幣為表示的財產轉移。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可以實現匯率穩定以及進出口平衡。并且國際收支狀況還會反映一個國家對外經濟貿易情況和經濟穩定程度,對國家發展以及經濟提高有重要作用,所以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也是經濟政策目的之一。
3 經濟政策的手段
我國經濟政策的手段可以概括為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類,經濟手段是指政府為實現經濟目的在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從而實現宏觀調控。行政手段是行政機構發布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或者指示實現經濟調節。法律手段則是指國家利用法律的強制力量實現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和規范。
4 結束語
經濟政策與國家政治經發展有重要關系,是促進經濟增長,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經濟政策作為國家的根本,具有強大的作用,所以必須對經濟政策進行科學把握。當然在經濟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針對此,政府部門必須加強對經濟政策的了解,通過對當前市場進行,綜合利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實現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不斷發揮經濟政策的作用,最終實現經濟政策目的,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娜.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轉變[J].中外企業家,2014,23:33。
[2]高培勇,鐘春平.理解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走向——歷史回顧、現實判斷、理政思路與政策選擇[J].經濟學動態,2014,10:17-29。
[3]栗亮,劉元春.經濟波動的變異與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框架的重構[J].管理世界,2014,12:38-50+187。
[4]王志偉.新常態與宏觀經濟政策調整——以產能過剩的調整為例[J].社會科學研究,2015,04:20-27。
[5]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曹遠征,于春海,閻衍.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框架的重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04:5-24。
[6]陳彥斌,劉哲希.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體系面臨的困境與改革方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3005:12-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