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松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民商法在法律體系中逐漸得到完善,其被廣泛的應用于法律糾紛案件的處理中。在警察執法過程中,常常會涉及到一些與民商法有關的內容,尤其是民商法的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在警察執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對警察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本文對民商法在警察執法中的地位進行分析,并就其運用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民商法;警察執法;地位;運用對策
民商法為我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但在警察執法過程中,警察卻很少意識到民商法的重要性,對其應用意識也很薄弱。如果警察能夠在執法過程中對民商法的有關法律知識進行正確的運用,則能夠促使其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提高執法效率。
1 民商法在警察執法中的地位
1.1 能夠樹立警察的服務型執法觀念
警察執法本身就是一種為人民服務的行為,所以警察應強化其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在傳統的警察執法過程中,基本是純粹的執行命令,或者通過行政處罰的方式開展工作。而將民商法引入到警察的執法過程中,則能夠將權利來自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理念執行到位。在現代社會中,與警察執法權密切相關的是人權,兩者的關系也是最為直接的。警察在執法過程中需要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而司法文化在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能夠起到促進作用,使警察出現在人民群眾中時,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從而使其將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工作的指導思想。只有端正警察的工作態度,才能夠為人民爭取更大的利益。在警察對民商法進行學習后,其人權意識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從而使警察對權利和義務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樣以來,警察才會尋求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不斷的對自己的服務質量進行優化,從而提升自己的公眾形象,增加警察執法的信用度。
1.2 能夠幫助警察形成法律職業思維
法學本身具有很強的使用性,能夠對實際的問題進行處理,而對法學進行學習和研究,則能夠對法律思維進行培養和訓練。警察這一職業具有特殊性,其執法過程關系著案件當事人的利益,這就會涉及到與法律相關的各種內容。因此,警察要掌握與法律有關的知識,并擁有法律思維習慣,從而使警察這一群體能夠在思想上產生共鳴,能夠形成與自己職業緊密相連的思維模式和推理方式。在掌握警察的職業辨析技術后,才能夠在警察這一職業中形成法律文化,使警察成員之間能夠更加高效的溝通。只有溝通順暢,才能使警察對法律精神有獨到的見解,以提高警察執法的效率。警察執法雖然對民事法律不直接適用,但私法是各種法律的基礎,民商法在警察執法中所發揮的重要是非常關鍵的。因此,需要對警察普及民商法的內容及文化,以提高警察的執法水平。
1.3 能夠使警察更加合理的行使刑事執法權
對于刑事處罰案件,許多人都存在誤解,人們認為經濟犯罪刑事處罰是以經濟法為基礎的,并在此基礎上對刑法進行保護。但事實并非如此,有關經濟的犯罪,主要是對與民商法或者行政法有關內容的規定,其中的內容基本沒有涉及到比較嚴重的經濟犯罪處罰。換言之,在經濟犯罪中,涉及到的與民商法有關的內容比較多。有研究者提出,有的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對民法典十分關注,如法國,這些國家至今仍然重視附帶民事訴訟。比如,從立法的角度來看,如果其中的行為與刑事責任有關,但同時又與民事責任相關,則在法律中會規定,由于刑事犯罪而引起的私權問題應適用于民法。又如,在財產侵犯的問題上,從刑法的角度來看這屬于犯罪行為。當刑罰上的不當得利與這種侵權行為相似時,為更好的進行區分,避免出現更多的矛盾,警察在執法過程中就需要掌握與民商法有關的知識。
2 民商法在警察執法中的運用對策
2.1 在善意取得制度和追繳涉案財物中的應用
財產占有行為的形式多種多樣,由于權源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才會引起占有方面的糾紛,而這種糾紛基本都屬于無權占有。在對善意占有和惡意占有進行區分時,確定已經被占有的財物,才歸屬問題的判定上是具有法律意義的。當某人的動產被占有人以不合法的手段轉讓給另外的人時,如果另外的人是出于善意而占有該財物,就可以通過合法的手段取得所有權,還包括其他物權的設立。比如,A將偷盜來的物品賣給B,B再將贓物轉賣給C,盡管C是出于善意購買贓物,但這樣的交易也是無效的。根據善意取得制度的相關規定,原權利人有權對讓與人進行追償,但要以不當得利的方式進行追償,再從市場上將原物購回,或者購買能夠代替原物的物品。
2.2 在經濟詐騙行為認定中的應用
商業欺詐行為屬于詐騙罪,無論非善意行為是以哪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只要行為動機是有意或者故意的,最終導致有人陷入錯誤之中,就可以將這種行為認定為欺詐行為。并且,這種行為動機可作為對行為進行判定的重要依據。比如,在同一案件中可能會同時出現合同詐騙和民事欺詐,如果要對兩者進行正確的區分,就需要對欺騙的內容進行辨別。對合同詐騙和行為詐騙進行區分,要對詐騙實施者是否具有對應的履約能力。通常情況下,實施合同詐騙行為的人是不具有履約能力的。另外,在對合同詐騙和行為詐騙進行區分時,還要考慮詐騙的程度。刑事詐騙一般不具有任何履約能力,其獲利的方法是捏造實施和欺詐,且這兩只能怪手段是其非法獲利成功的關鍵。與刑事欺詐相比,民事欺詐的欺詐人有能力履行合同的部分內容,會刻意的夸大事實,不能對合同的全面履行造成根本性的影響。
2.3 在保護犯罪嫌疑人生命健康權中的應用
在我國的《民法通則》中明確的規定,每個公民都享有生命健康權。由此可見,每個公民都是享有生命權和健康權的,也就是說,公民的健康是受法律保護的,是不容許他人侵害的。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任何人都無權對公民的健康權進行侵犯。如果他人的健康權遭到侵害,受害人有權依法追究侵害行為人的責任。因此,犯罪嫌疑人同樣享有生命健康權,在警察執法過程中,要對犯罪嫌疑人的生命健康給予尊重,不得對其造成侵害。否則,犯罪嫌疑人有權追究警察的責任。在沒有足夠的證據前,每個人都可能是犯罪嫌疑人,刑事訴訟法會保護被告人的權利,從而使公民的權利不受到侵害。因此,刑法的主要功能就是要維護社會的安全和秩序,保障社會的利益,而在這些利益中,一般都關系著人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還牽涉到人格尊嚴,這些都是公民最為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就會導致公民嚴重缺乏安全感,公民就無法安定下來有序的生活。當公民的基本需要得不到保障時,就會引發一系列與公民利益相關的案件,在處理這些案件時,就需要對民商法進行合理的運用。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商法的合理運用,能夠樹立警察的服務型執法觀念,使其形成法律職業思維,還能夠使警察更加合理的行駛刑事執法權,從而真正發揮公安體系的作用。因此,在警察執法過程中,結合各種事件的具體情況,要對民商法進行有效的利用,以解決善意取得制度和追繳涉案財物相關問題,對經濟詐騙行為進行認定,保護犯罪嫌疑人生命健康權,以及及時為民眾提供相關服務,最終達到提高警察執法工作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珍華.民商法在公安工作中的適用實踐研究[J].前沿,2012,(24):90-91.
[2]范高斌.淺談民商法在警察執法中的地位及運用對策[J].卷宗,2016,(10):145.
[3]黃志萍,朱珍華.論公安執法中的私權保護[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6):21-23.
[4]陳婷.淺談民商法在警察執法中的地位及運用[J].法制與社會,2016,(15):263-265.
[5]范曉丹.民商法在警察執法中的地位及運用對策思考[J].法制博覽,2016,(17):2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