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嘉
摘 要:政治文化與新聞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在建國以后,由于新聞學的研究受制于革命政治文化,導致其研究成果比較少。而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政治文化的改變,我國的新聞學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新聞學的研究變得更加自主和開放。與此同時,新聞學的研究也面臨著極端化的風險。本文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政治文化與中國當代新聞學的關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政治文化;中國當代新聞學;學術重構
政治文化是影響當代新聞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時,需要將外部思維與內部思維結合起來。從當代新聞學的角度來看,其研究的焦點問題應該是拒斥外力到主動適應的轉變,而在轉變的整個過程中都會牽涉到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問題。
1 政治文化與主體心態
通常情況下,政治文化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政治心理和心態。在建國以后30年的發展中,我國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內容是革命和階級斗爭,毛澤東思想是對這一內容最為直觀的反映。并且,現代新聞學的研究受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比較明顯,并在其影響下形成群體無意識,是對研究者心態的一種制約方式。當代中國新聞學是以無產階級的黨報理論為基礎的,且主要是延安時期的當黨報理論。與解放區相比,建國初期所研究的新聞學更加多元。新聞學的研究者不僅有解放區的革命知識分子,還有國統區的自由和革命知識分子。從心態的角度來看,無論研究者來自哪個區域,都處于革命斗爭和階級斗爭的政治文化大環境中,所以這些研究者無不表現出焦慮和緊張的心情。
比如,范長江、鄧拓等革命知識分子來自于解放區,中國無產階級的新聞理論是由這些革命知識分子開拓的,所以這些知識分子在新聞學的研究中是最具有話語權的,并以“從政治出發”為理念,對新聞學進行研究。與此同時,這類研究具有自覺性特點,所以研究者需要具備高度的政治敏感,要能夠在對學術問題進行研究時,權衡好其與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如果學術研究偏離“合法”的軌道,就會受到政治批判,所以這些研究者的心態是焦慮的,也是緊張的。又如,張季鸞是來國統區的自由知識分子,他發表的《是蜜蜂,不是蒼蠅》,以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的身份,對當代新聞工作提出一些建議,但卻被污蔑為這是要為右派分子爭奪新聞陣地,其內心的惶恐和焦慮可想而知。
2 政治文化與學術重構
當新聞學研究者開始主動適應后,政治文化開始滲透到新聞學內部結構中。于是,在建國后30年的發展中,新聞學逐步形成自己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以新聞研究者的政治無意識為媒介,通過已被人格化的政治形勢,使得新聞學的研究完全受制于政治文化。于是,這個時期的新聞學研究逐漸走向“合法”的道路。同時,研究者的政治無意識和人格化的政治形勢,賦予新聞學重構豐富的內涵。由于建國后30年的社會處于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所以新聞學重構是具有一定政治文化內涵的。新聞學的重構本身是一種學術自識,其不僅能表現出新時期政治文化的民主性,還能體現出研究主體的意識性。
在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新聞學的研究仍然受到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比如,傳統新聞學研究中所表現出的濃烈政治意味,以及學術性差等,加上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使得改革開放初期的新聞學研究主要以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為主,并對兩類報刊之間的區別進行研究。于是,直到80年代中后期,有的研究者認為新聞學研究應該具有超前性,且不能與政治文化保持太過緊密的關系。到90年代,這種理念受到更多人的認可,所以研究者開始對新聞學研究的實用性進行批判,并提出要將新聞學理論與其實踐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建議的提出是具有一定針對性的,根據當時的社會熱點問題和一些具體的問題,對新聞學進行重構,這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于是,新時期的新聞學重構在對研究內容進行確定時,主要是將其本身的邏輯發展作為依據的,而不是將研究者的政治價值取向作為依據。首先,重新解讀傳統的黨報理念,并對其進行新的釋義,使其能夠與政黨的話語體系、價值判斷等相互獨立起來,從而融入到新聞學知識系統的構建中。比如,對于新聞真實性的問題,因階級分析而使之成為各個階級新聞理論分際標準不再適用,因政治需求而形成的“本質真實”被否定,并將新聞真實作為新聞本體的研究內容。其次,某些原本被批判的概念,本身是屬于新聞學知識體系的,被重新作為新聞學的研究內容。比如,報紙的商品性問題、新聞的價值理論等。最后,積極的對新研究領域進行擴展,使之成為新聞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受眾這個概念就是新提出的,新聞事實也是一項新的內容。
3 政治文化與當代新聞學構建的現代性焦慮
在當代新聞學產生以后,其與我國現代性的獨特體驗之間的關系就十分緊密。構建當代新聞學,是以現代性框架為基礎的,主要體現出對現代知識的重視。與西方國家的現代性相比,我國的現代性注重于民族解放。在現代性構建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中國共產黨人,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毛澤東。現代性構建的核心觀念是革命,主旨為政治解放。而新聞學本身是一種知識體系,是現代性的內在驅動力,新聞學在促進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是以政治文化為媒介的。比如,階級意識的萌芽、革命觀念的擴展等,都說明現代政治文化不再以服從和依附為主內容,這是其與傳統政治文化之間最為顯著的區別。并且,在對這種政治文化進行延續時,更加注重與儒家政治文化的內在聯系。在建國30年的現代性構建中,還不太重視對人的全面啟蒙,這在新聞學的價值取向上就能體現出來。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解放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建國30年的發展中,我國的發展一直受到知識體系的制約,這種知識體系堅持革命的核心地位,并將新聞學納入此知識體系中。經濟任務、文化任務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政治任務,而人的全面啟蒙則被階級啟蒙所代替,使得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受到嚴重的阻礙。而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我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根據原因就在于不再將革命作為核心觀念,并逐漸建立起新的知識體系,即將以與社會的發展作為核心內容,從而使現代性得以構建起來。于是,怎樣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促進新聞學研究反思性的提升,并提升新聞學知識體系的創新性,成為我國新聞學研究在現代性背景下的焦慮。從西方學術的自主性觀點來看,最為根本的就是要實現政治的民主化,并促使經濟的自主化,從而形成市民社會。同時,要通過新聞學本身具有的反思性,促使我國形成全新的政治文化,而這一過程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需要新聞學與政治文化之間的互動,且在整個過程中都會面臨各種風險。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建國后30年的發展中,受特殊背景下政治文化的影響,新聞學的研究受到各種制約,使得其研究進展不大。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但進行,我國的政治文化開始發生改變,為我國的新聞學重構提供有許多機會,并優化其發展環境,從而促使中國當代新聞學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方源.解析政治文化與中國當代新聞學[J].金色年華(下),2013,(4):43-43.
[2]楊先情.新聞真實性問題的再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6,(6):109-111.
[3]蔣國東.中國新聞學史的典藏之作*--《中國報學史》評析[J].中國出版,2015,(17):76-76.
[4]張大偉.當代中國新媒體文化發展的多元困境[J].新聞愛好者,2016,(4):30-33.
[5]翁昌壽,陳少娜.構建融合多元的"主流文化場"——以"快播庭審"事件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6,(3):8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