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琰鈞
(崇信縣水土保持局,甘肅 崇信 744200)
為了加快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村產業發展后勁,水利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決定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根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項目管理辦法》(國農辦〔2011〕169號)、《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關于規范項目申報和評審工作的通知》(國農辦〔2010〕4號)文件要求和項目區選取之規定,甘肅省水利廳和甘肅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將崇信縣確定為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的縣區之一,項目實施期為2014—2016年,分別在崇信縣北部的散花溝、棗林溝和西溝3個小流域實施。
崇信縣位于甘肅省東部,縣域總面積852 km2,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地形地貌,溫帶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01.2 mm,年均氣溫10.0 ℃。轄6個鄉鎮,總人口1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5萬人。2014—2016年連續3年的項目實施,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9.01 k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338.93 hm2,營造水保林957.30 hm2、經濟林53.00 hm2,種植飼草20.00 hm2,封禁治理1 528.70 hm2,修建生產道路21.11 km。項目區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了78.2%。
根據黃土高原地區治理水土流失的保塬、護坡、固溝方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主體配置、全方位治理,合理布設治理措施,保塬、護坡、固溝三管齊下,形成了獨特的治理模式。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地建設,相對較小的塬面和梁峁頂部全整修成了水平條田,并配以堅實的地坎和田埂、合理的生產道路和道路林網,在塬邊低洼處修筑澇池、溝頭防護等工程,攔蓄降雨、徑流,做到了降雨不出田、徑流不下溝,有效遏制了溝頭前進和溝岸擴張。項目實施期間對塬面條田配套措施進行優化,配置生產道路4 km,栽植行道樹6 900余株,修筑澇池21口,溝頭防護67處37 407 m。
梁坡地形坡度較緩,絕大部分集中在10°~25°。對這部分地類,采取坡改梯措施加以治理,并合理配置了生產道路。工程區田面平整,埂實塊大,路面坡度平緩、寬度適中,保水、保土能力強,機械耕作方便。項目實施后,項目區梯田累計達到2 332.80 hm2,人均達到1.24 hm2。坡改梯項目的實施,改變了較大面積梁坡的地形地貌,使這部分跑水、跑土、跑肥嚴重的區域變成了攔泥蓄水能力較強的“三保田”,既有效解決了坡面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問題,又大幅增加了糧田面積,解決了塬面條田因新農村建設、移民搬遷、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等顯現出的人地矛盾突出問題。
殘塬溝壑區,溝坡地形地貌占有相當比例。對坡度在25°~60°的地類,采取修筑水平階、魚鱗坑栽植人工林的治理措施,改變微地形,攔蓄徑流、涵養水源,降低坡面雨水沖刷度,為人工林苗木成活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對一些地形地貌破碎的難利用地及陡坡,能治理的盡量人工治理,不便治理的采取封禁措施自然修復。農發項目實施后,項目區的群眾形象地說,真是“為荒蕪的溝坡覆上了一床綠色大被子”。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業要發展,必須提高農民的素質,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水平。為此,在項目實施中,始終把農業科技培訓作為項目實施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去抓去落實,把發展農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真正確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以人為本的觀念,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采取集中培訓、現場培訓、印發資料、辦板報、科技下鄉等方式先后對部分鄉村干部及農民骨干進行了農業科技培訓,培訓內容有梯田測土配方施肥、作物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安全使用、雙壟溝地膜覆蓋、果園豐產標準化管理、舍飼養殖、沼氣使用等,集中培訓10次,現場培訓15次,共培訓農民技術員3 800人次。農民技術員隊伍的不斷壯大、新型農業科技措施的普及和推廣,為有效提升項目區農業發展水平提供了保證。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對撂荒地或老弱病殘戶的耕地進行整合流轉,實施大戶承包經營,進一步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在挖掘土地產出效益上做文章,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大戶承包經營土地后,積極深入市場,與企業聯合,簽訂供銷合同,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氣候、土壤特性,有針對性地規模種植農作物或經果林,發展訂單農業,保證種有所需、物有所供。結合項目實施,發展土地流轉連片種植區5個共837.3 hm2,使撂荒地等閑置土地得到了合理開發利用,在減輕留守群眾營作土地負擔的同時也使其有了土地租賃收入。
農發水保項目的實施有效地保證了農民的基本口糧田,促進了種植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在集中劃定基本口糧田后,對遠離村莊的耕地或部分山地及撂荒地整修成水平梯田后再整合、流轉,實現了大戶承包經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項目區土壤、氣候條件,發展規模種植、特色種植,培育特色產業,先后發展培育高產玉米種植示范區116.7 hm2、經濟林果業栽植區69.7 hm2、油用牡丹栽植示范區1 241.3 hm2、優質馬鈴薯種植示范區76.3 hm2。特色產業培育發展初具規模,短平快種植項目如玉米、馬鈴薯種植優勢明顯,效益豐厚。經濟林果以優質紅富士蘋果為主,栽植管理規范,長勢良好。油用牡丹開花季節猶如一片白色花海,賞花、拍照者絡繹不絕。閑散地、撂荒地和機械耕作不便的陡坡地通過項目實施,實現了土地流轉、大戶承包經營,得到了充分利用,產生了良好的效益,有效激勵了承包者經營流轉土地的積極性。對群眾來說,不便耕種或無力耕種的土地被流轉后,物盡其用、地盡其利,并且有了租賃收入,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
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拓,在大戶規模種植影響下,項目區以村為單位聯戶組成了農村經濟發展合作社,面向市場、面向深加工企業需求,聯合連片發展規模種植,供應特色農副產品。至此,新型的供需鏈條基本形成,農產品供銷渠道得以疏通,企業找不到農產品原料、農產品找不到銷路的情形得以消除。企業直接和農村經濟發展合作社簽訂農產品需求訂單,合作社根據企業的要求、產品規格,用新的認識、新的思維、新的標準指導自己的成員農戶從選種、施肥、勞作和采收等各個環節嚴格管理,生產出符合企業標準的農產品。目前全項目區共組建農村經濟發展合作社21個,聯村、聯鄉組建產業協會4個,上關下聯,服務于企業、服務于群眾。據不完全統計,每年以合作社形式為企業高質量、高標準供銷農產品2 100 t、林果產品7 800 t,僅訂單農業一項項目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就達4 687.5元。
崇信縣2014—2016年在散花溝、棗林溝和西溝3個小流域實施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助推了農業由傳統種植業向市場化轉型,調動了群眾改變觀念開展土地流轉、規模種植和發展訂單農業的積極性,催生并發展壯大了農村經濟發展合作社,夯實了農村經濟基礎,實現了“搞水保、調結構、興產業、促增收”的目標,使干部群眾真正認識到水土保持在改善農村經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