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竹宛 立王 偉劉 峰
(1大連海洋大學 遼寧大連 116032 2大連小窯灣國際商務區管理委員會 遼寧大連 116600)
關鍵字:圍填海;環境影響;海洋生態
圍填海工程減少并破壞了海洋生物的棲息地,迫使近岸海洋生物遷移,對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數量及生態結構造成影響,使近海漁業資源銳減。同時,填料會污染近海生物的生存環境,對生物健康造成危害[1]。遼寧莊河附近海域素有“中華蜆庫”之稱,由于連島大堤的修建破壞了海域生態系統,“中華蜆庫”不復存在[2]。曹妃甸圍填海工程導致周圍海域生態、環境結構功能指數由原來的100%衰減到現在的61.65%[3]。
葛寶明[4]指出水文環境和沉積環境變化是引起堤外底棲動物群落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底棲動物的活動能力較差,圍填海對大型底棲動物群落具有強烈的擾動影響[5]。隨著曹妃甸圍填海面積顯著增加,大型底棲動物種數、豐度和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5]。長江口南岸圍墾后,甲殼動物種類從7種減少為1種,且隨著圍墾時間長短和方式的不同,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變化程度也不同,多毛類種類從4種下降到3種,直到最后消失[6]。
圍墾和海岸帶的開發導致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內已沒有它們的蹤影[7]。蘇北竹港圍墾后沙蠶在一、二月內便全部死亡,適應能力較強的蟛蜞7年內也幾乎全部消失[8]??拷`昆島圍墾區的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及密度比遠離圍墾區的少,且底棲動物優勢種也發生演變[4]。2004-2014年間南沙濕地鄰近海域圍填海面積增加了16.2km2[9],浮游動物、大型底棲動物、魚類、頭足類和潮間帶生物的種類、生物量和棲息密度都明顯減少;大型底棲動物、甲殼類和潮間帶生物的生物多樣性指數大幅度降低。
圍填海也可導致漁業資源急劇衰退[1],工程引發的泥沙淤積導致渤海海域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破壞退化嚴重,重要經濟漁業資源減少近60種。天津海域2003-2012年頭足類資源下降91%、魚類資源下降40%、底棲貝類資源量下降63%、甲殼類資源下降57%[10]。20世紀60年代日本蛤蜊捕獲量達到10×104t,1984年捕獲量開始下降,1994年捕獲量降至5×104t,圍填海是導致捕撈量下降的原因之一[11]。2013-2016年浙江省圍填海實施面積由2917.23公頃下降至912.76公頃,魚類捕撈量由2108083噸增加至2333293噸。
圍填海工程是造成沿岸浮游動物群落生態結構變化的重要原因,會導致浮游生物優勢種發生演替。椒江口圍填海施工前的2005年,浮游動物優勢種為橈足類;施工過程中的2008年水母成為第一優勢種;施工后的2011年和2012年,橈足類重新成為第一優勢種。
為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2018年國家海洋局將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取消區域建設用海、養殖用海規劃制度,已批準的,停止執行。目前,海洋環境逐步向穩定、可持續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