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力 朱光輝 李年坤
(常德市環境監測站 湖南常德 415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特別是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農村環境保護薄弱、環境監管能力嚴重不足,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凸顯。據統計:全國農村每年產生90多億噸生活污水、2.8億噸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隨意排放。這些問題直接威脅農村空氣、水質、土壤的環境安全,影響農產品質量,破壞農村環境自凈能力。因此,加快農村發展方式轉變、加強農村污染防治,已成為建設“兩型社會”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常德市臨澧縣位于西洞庭湖區,以臨澧縣為例開展典型縣域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對于洞庭湖區農村生態有代表性意義。本文通過對3個典型村莊2017年農村監測數據及縣域生態進行評價分析,了解現階段農村環境質量狀況,指出主要環境問題,探索解決對策,為進一步完善洞庭湖區縣域農村環境質量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也為農村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和有益借鑒。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并不斷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自2008年起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實施“以獎促治”政策,隨后開展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也圍繞新農村建設和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性政策和措施。隨著農村環境監管能力不斷提高,對農村環境監測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11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方案》,湖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指定常德市臨澧縣為開展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縣之一,針對農村空氣、飲用水源地、縣域河流(水庫)和土壤環境等進行環境監測。
常德市地處湘西北,位于西洞庭湖區,屬于典型的河湖淤積平原,是長江經濟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和湖南省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美譽。境內水系發達,河流湖泊縱橫,有沅澧二水穿過,屬濕潤性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總人口621萬。
臨澧縣位于常德市中部,東經 111°24’~111°49’,北緯 29°17’~29°46’,地處武陵山余脈與洞庭湖盆地過渡帶,人口 44.66萬,境內有澧水及1級支流道水,澧水境內流程20.5km,年平徑流量152.1億m3;道水境內流程51.7公里,年平徑流量6.6億m3。臨澧縣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冰凍較弱,春季寒潮頻繁,秋季寒露風活躍;雨水充沛但分布不勻,春末夏初雨水集中并多暴雨,伏秋干旱常見。年平均氣溫16.8℃,年平均降水量1359mm。目前臨澧農村飲用水源多為地表水,絕大多數村莊已安裝自來水。
按照縣域農村主要生產方式及污染物來源情況,選取了養殖型、種植型、其他型(混合)3種代表性村莊各1個。3個村莊均飲用自來水。
養殖型村莊:齋陽橋村面積約9580畝,約2230人,人均年收入7500元,有鞭炮廠2家,小型養殖戶5家,以養雞為主,存欄量1000-2000只之間;村內有2座小型水庫用于灌溉。飲用水源為天鵝水庫。
種植型村莊:高橋村面積約136平方公里,約3280人,人均年收入6700元。以種植水稻、油茶林、太空蓮為主,村里無集體和規模以上企業;全村有水田5670畝,林地1800畝,有4座小型水庫用于灌溉。飲用水源為沃沙水庫。
其他(混合)型村莊:余豐村自2011年起列入農村監測必測村,也是“以獎促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村。轄17個村民組,約1170人,人均收入約5500元,耕地面積1925畝(其中水田1625畝,旱地300畝),林地1810畝,水塘450畝。村里無集體及規模以上企業,鞭炮廠1個,養雞場1家,養豬120戶;有小乙型東堤水庫用于灌溉。飲用水源為看花水廠,取水口位于道水河。
臨澧縣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工作要點》和《環境監測方案》為指導,依據湖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編制的《湖南省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方案》的具體要求,制定農村監測方案,其中既有對縣域環境質量的監測(如縣域河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也有對選定村莊的環境質量監測(如村莊環境空氣、村莊土壤)。
水質監測:對縣域河流、飲用水源地(含湖庫)每季監測1次??h域河流布設道水入境、出境2個點位,監測《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中23項指標;每個村莊布設1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監測《地表水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表1、表2共29項指標。
環境空氣:每個村莊設1個空氣質量監測點,位于村委會辦公樓頂;監測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3項日均值,每季連續手工監測5天;
土壤監測:每個村莊設5類土壤監測點各1個,包括農田、水源地周邊、園地(菜地或果園)3種必測土壤,以及養殖場周邊和居民區周邊這2種選測土壤。監測監測pH、陽離子交換量、鎘、鉻、汞、砷、鉛7項指標。每年監測1次。
以單因子指數評價法,對2017年臨澧縣農村監測數據進行評價,結果如下。
縣域河流:道水入境、出境點位水質23項監測指標中,22項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T3838-2002)Ⅲ類標準,主要污染物為總氮和氨氮;在總氮不參與評價的條件下,其他22項指標可達到Ⅱ類標準。
飲用水源:各村飲用水源取水口,水質監測29項指標中,27項指標均符合《地表水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中表1、表2標準限值,2項指標超標:主要污染物為總氮,余豐村看花水廠取水口鐵超標。
環境空氣:監測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3項日均值指標,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達標率為100%
土壤監測:3個村共采集5類土壤樣品15個,監測指標7項,有5項達標,鎘和鋅2項超標,超標率為14.3%。
超標原因分析:水質中總氮超標,與農村過量施用化肥,造成面源污染有關;看花水廠取水口鐵超標,與河流上游污染源有關;土壤中鎘和鋅超標,與臨澧縣土壤普查數據基本一致,超標原因與土壤中金屬背景值、土壤施肥以及灌溉水質有關。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在宏觀方面面臨著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村鎮環境臟亂差現象普遍、農村環境質量總體狀況不清、人民群眾環保意識不高等諸多問題,使得農村環境質量令人堪憂。
農業生產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中,以過度施用農藥、化肥危害最大;不但造成水質污染,使得總氮超標,而且土壤污染程度逐步累積,農產品質量受損,還造成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和有機農藥殘留超標。農民未經任何處理就把農藥化肥包裝物隨意丟棄,或者和生活垃圾放置在一起,甚至扔到溪水和河流中,導致水體和土壤污染。農膜的白色污染也不容小覷。
村級企業污染:洞庭湖區農村以養殖場、鞭炮廠等村級企業和小型作坊為多,農民環保意識普遍不足,企業除少量廢棄原材料和包裝材料可以循環利用或者外賣創收,其余都隨意當作生活垃圾丟棄。污水、廢氣、固廢大部分直接排放。
畜禽養殖污染:來源于畜禽養殖污水及糞便直排。除部分排泄物用于肥料,其余未經處理直接就近排入小溝水塘,對于農村大氣和水體有一定的污染,造成水體中COD、氨氮、總氮超標,以及臭氣污染。
農村生活污染:生活垃圾和秸稈隨意焚燒,生活污水及廁所沒有統一的收集與處理系統,直接排放到房前屋后的河流、地面以及下滲到土壤中,對周邊土壤和水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
(1)找準農村環保切入點,加快啟動農村環?;A設施建設。投入資金強化鄉村基層環境管理。投放環保環衛設施改善村道及街道衛生,有效管理農村生產生活污水和廢物垃圾,推動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
(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和特色村建設。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結合特色旅游項目開發,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少用或者不用農藥化肥,增加農膜重復使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3)轉變能源利用方式,推廣農村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的使用。減少燒柴和秸稈,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4)加強農村環保教育,建立農村環境監測與預警體系。,應加強對農民進行環保教育,發揮他們的環保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環保部門應著手建立農村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系統開展農村環境監測與預警,讓當地農民直接了解自身生活環境的污染狀況。
總之,當前農村環境質量評價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并且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也存在著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文中只是針對典型地區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農村環境改善的對策,以期可以為農村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