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國
(四川省會東縣環境監測站 四川涼山 615200)
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在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深入,在此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正確認識生態環境問題對小康社會的建成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缺乏合理規劃的情況下開展城鎮化建設,加之部分管理人員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時常作出隨意改造河塘、亂砍亂伐的情況,進而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森林植被破壞,這對周邊生態系統而言是極大的威脅。城鎮化進程中還出現了大面積的土地硬化,雨水滲透減少直接破壞了原有植被的生長環境,導致植被覆蓋率降低。與此同時,在沒有充分考慮當前地形和地質條件的情況下過于追求建設規模,很容易引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這些不僅影響了城鎮化進程的水平和質量,還制約了城鎮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會有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必然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廢氣和污水等,而由于城鎮化建設的規劃布局不夠完善,現有的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城鎮化發展的需求,導致增加的污染物得不到有效處理,大大的增加了生態環境負載力[1]。另一方面,城鎮建設用地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愈來愈稀缺,各方資源價格的上漲讓部分企業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將高污染物往農村地區進行排放,增加了農村環境污染。
土地城鎮化的速度一直都快于人口城鎮化,而這導致土地資源出現粗放低效的現象。部分地區誤將城鎮化建設理解為城鎮建設和土地非農化,這讓大量優質農地被侵占,加劇了城鎮化用地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在缺乏有效的土地統籌規劃情況下,出現了“攤大餅”式的擴張發展,新城新區出現“地廣人稀”的鬼城現象。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過于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資,加劇了土地資源的粗放利用,浪費了大量耕地資源。
城鎮化建設與工業化發展、造城運動是完全不同的,其是一項追求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系統工程。脫離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等同于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自殺性發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一直以來就有充滿了矛盾,習近平曾指出:“樹立牢固的保護生態環境意識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前提,只有樹立起圍繞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力的發展理念,才能更加長久有限的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城鎮化沒有模板,必須因地制宜進行城鎮開發,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各部分相互聯系,一旦破壞了生態平衡就會造成嚴重的連鎖反應。
城鎮生態環境系統的主體是人,所以只有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深入的融入到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深處,讓其內化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有必要讓人們認識到生態自然的價值,將環保、節約、生態的環境保護意識深入全民。當前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中有大部分都是因為人們缺乏環境保護意識造成的,因此普及并提高思想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2]。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價值觀不同,傳統價值觀更加強調人類對自然進行征服和改造的主觀能動性,但可持續發展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必須站在保護自然生態自身循環系統的基礎上。
在城鎮化進程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是加強制度建設。部分地區在一味的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忽略了環境保護問題,有關環保制度的建設速度也跟不上城鎮化建設的速度,這讓可持續化的城鎮化建設受到了阻礙。讓地方政府提高對環保問題重視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實行一票否決制,與此同時建立輔助性的責任追究制度,嚴懲那些沒有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人。很多環境問題的產生是因為長期處于生態破壞零補償狀態,實行責任追究制,有效減少官員由于追求“短期,政績觀”,而忽略環境保護的情況發生。
總而言之,城鎮化建設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但為了保證城鎮建設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客觀科學的處理好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