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雙積分”政策的壓力。按照“雙積分”政策要求,不達標的企業將要被暫停部分不達標車型的公告或強制認證申報審核,以彌補積分缺額部分。這對乘用車企業來說,是致命的。這也就催生了兩個自然的結果:其一,外國政府,汽車行業組織紛紛游說,要求“雙積分”政策延期或下調新能源車的比例;其二,就是部分跨國車企快速尋找國內現有的新能源車企或與原先的合作伙伴進行合資,創建新能源汽車企業,通過關聯企業積分轉讓,補齊積分缺額。
賈翔:
我認為這還凸顯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很多車企,特別是跨國車企、合資車企,對中國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決心認識不足,對我國發展新能源技術路線還存在不同意見。不少企業抱有觀望,僥幸的心理。所以,他們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的技術在國內的投入,產品準備都顯得很不充分。即便是宣布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劃,那也僅僅是紙面上的內容,落在技術上,落在產品準備上,就差很多。
王鑫:
這一次的新能源合資,合作熱潮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首先是一些大國企的短視思維,東風本來就與日產雷諾合作很深,成立新能源公司,除了獲取積分別無用處:江淮大眾更是雙方的一場“名利交易”,大眾獲得積分利益,江淮獲得品牌提升。相較而言,北汽與奔馳的合作看來是一場高明的生意,北汽新能源獲得了奔馳的技術,將奔馳在新能源領域的產品扎根中國,而不是簡單引進,更像是真正市場化的動作。而福特與眾泰,長城與御捷的合作背后,更是牽扯著復雜的利益訴求。
王鑫:
福特眾泰的合作讓外界不懂,眾泰怎么就成了香餑餑?福特與其合作的意義是什么?這里要看到一點,眾泰剛剛被幕后掌控的鐵牛集團被動借殼上市,而上市的目的就是獲得融資,將原有不良資產做成一份漂亮的業績單。這幾年來大家看不懂眾泰抄襲的做法也是基于此,把銷量搞上去,而不是把汽車技術搞上去,這與汽車行業的發展是脫離的。借殼上市后,眾泰的股市沒有什么值得投資人亮眼的地方,而靠積分的誘惑吸引福特合作,可以成為資本市場一個很好的噱頭,這對眾泰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機會。而對于福特,目前在新能源技術上“一窮二白”也需要積分保障,因此兩家企業走到了一起。
劉強:
福特和眾泰的合作備受關注,還因為福特在中國已經有了合作伙伴——長安汽車。更關鍵的是,長安汽車相關人士也表示,在與眾泰合資之前,福特汽車連招呼都沒打一個,這種做法確認很讓人驚訝,畢竟雙方已經有了16年的合作關系,最起碼的尊重應該有。
這背后也凸顯出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貫思維。要想實現利益最大化,僅靠一個合資公司,把雞蛋放在個籃子里,顯然不是最穩妥的做法。尋找各種機會,多建立一個合資公司,就會多一個制衡和控制棋子,而新能源合資不受限的政策,顯然給了福特一個絕佳的機會。
賈翔:
長城與御捷的合作更像是河北省內的一種政策聯姻。對于一直想獲得生產資質而不可得的御捷來說,與長城合作是一種現實選擇;而長城因為品牌向上發展的巨大投入已經無法再將精力分散到新能源,因此魏建軍曾經喊出的百億打造新能源口號也不得不放棄,但以SUV產品為主的長城的積分壓力巨大,與御捷合資也是一種比較方便快捷的方式。
賈翔:
“雙積分”政策推遲實施有利有弊。有利的是,給大多數還沒有做好準備的乘用車企業一個緩沖期,以便于他們在新能源汽車的“積分”上做好準備,讓企業的正常運營和主力產品的銷售不受影響。這里,合資企業、跨國企業占了很大比例。
不利的是,在新能源汽車布局走在前面的中國品牌新能源車企業,失去了獲得先發優勢的機會。可以說他們又回到了和跨國巨頭,合資車企同一條起跑線上了。這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業界有很多人,不少媒體對延后實施“雙積分”意見很大,認為這是對外國勢力的妥協,損害了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利益。
我本人不贊同延后實施,但贊同適當降低新能源車的比例。因為延后實施并不能推動解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三大核心問題——提升核心技術完善消費環境和提高企業積極性。
王鑫:
我對“雙積分”政策的推遲很不理解。畢竟,從政策制定到調研再到公開征集意見,不是沒有給企業提出問題的時間,現在政策即將實施的節點上因為多方壓力就做出讓步,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推動規劃有不利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本身的公信力。
劉強:
畢竟只是征求意見稿推進節奏上有些變化倒不難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政策制定者也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決心和態度。顯然,以往有些不緊不慢的企業電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也算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目的。
賈翔:
從經濟利益角度看,這不止是“潑了一盆涼水”,更是砸了人家的金飯碗。“雙積分”政策是允許積分交易的。那些先發的新能源車企可以通過這個交易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當下的合資潮大大降低了這種交易的體量。
從技術競爭的角度看,那些合資了的新能源車企能否真正做好新能源汽車,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發展新能源車技術方面,他們是中方主導還是外方主導?是傳統車企主導還是新能源車企主導?是為了應付“雙積分”要求還是真正想在新能源車方面有所建樹?這都是要打問號的。
此外,有一些中國品牌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起步比較早,而且也取得了不少成果。這是值得肯定的。我們不用妄自菲薄。中國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不弱。
王鑫:
我不這么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很多細節與國外仍然相差甚遠,現在很多專家總喜歡提三電技術除此之外的新能源技術是什么狀況似乎從來不談。在我看來,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體系性工程,看看幾年前包括同濟大學、北理工等多個院校的產學研產品,現在還有一款在市面上嗎?沒有!這說明中國新能源汽車過于注重指標,但這些指標還沒有落到市場化中,這是最大的差距。
劉強:
我覺得問題關鍵在于“雙積分”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根據此前的意見稿,是“為了提升汽車節能水平,建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管理的長效機制,促進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顯然,節能減排的目的更為重要,而并非保護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國汽車多年的經驗已經證明,保護的萬式打造不出汽車強國。唯有真槍實彈的市場競爭,才能誕生有競爭力的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讓市場成為主要推動力的政策導向也日趨明顯。老想著“保護”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多花些功夫研究技術突破才是關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