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婷 嚴小玲 甘炳嫻 馬海燕
【摘要】 目的:探討針刺配合艾灸不同穴位治療產后尿潴留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3月-2016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0例產后尿潴留患者隨機分為Ⅰ組和Ⅱ組,各35例,Ⅰ組直刺雙側陰陵泉穴,在關元、中極、雙側水道穴、雙側歸來穴平刺加電針20 min,同時在關元穴、雙側足三里穴進行艾條灸20 min,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排尿。Ⅱ組直刺雙側膀胱俞穴,秩邊穴向水道穴方向透刺,得氣后出針;然后在中極穴斜刺,針尖向下,在雙側三陰交穴直刺,留針20 min,同時在關元穴行艾條灸20 min,每隔5分鐘對三陰交穴行針1次,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排尿。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殘余尿量、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及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前和治療后2 dⅠ組和Ⅱ組殘余尿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5 dⅠ組殘余尿量少于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d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dⅠ組VAS評分低于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配合艾灸不同穴位治療產后尿潴留均能獲得良好效果,相比較而言直刺雙側陰陵泉穴,平刺加電針關元、中極、雙側水道穴、雙側歸來穴,并艾條灸關元穴、雙側足三里穴可能效果更佳。
【關鍵詞】 產后尿潴留; 針刺; 艾灸; 不同穴位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1-0027-02
產后尿潴留(PUR)多指產后6~8 h出現膀胱內有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出或排尿不暢,經彩超或留置導尿測膀胱內殘余尿量>100 ml。PUR是產科常見并發癥,可引起膀胱功能和子宮收縮功能異常、泌尿道感染及產后出血等,同時不利于產后乳汁分泌、影響母乳喂養。中醫理論認為PUR屬于“癃閉”范疇,多為產后脈絡受損、氣機逆亂、氣滯血瘀引起膀胱氣化不利所致。中醫辨證論治尤其是針刺、針灸結合的方法在PUR方面起到了很好彌補現代醫學治療不足的作用[1],并取得令人滿意效果。本研究通過觀察針刺配合艾灸不同穴位來治療PUR,為臨床上治療PUR提供新的治療方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2016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PUR 患者共70例,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癃閉”及《中醫婦科學》中“產后小便不通”的標準[2]。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Ⅰ組36例,年齡22~40歲,平均(28.06±4.15)歲;初產婦23例,經產婦13例;陰道分娩25例(助產7例,自然分娩18例),剖宮產11例。Ⅱ組34例,年齡21~38歲,平均(27.85±3.94)歲;初產婦22例,經產婦12例;陰道分娩23例(助產6例,自然分娩17例),剖宮產11例。兩組患者年齡、產次、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組直刺雙側陰陵泉穴,在關元、中極、雙側水道穴、雙側歸來穴平刺加電針20 min,同時在關元穴、雙側足三里穴進行艾條灸20 min,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排尿。Ⅱ組直刺雙側膀胱俞穴,秩邊穴向水道穴方向透刺,得氣后出針;然后在中極穴斜刺,針尖向下,在雙側三陰交穴直刺,留針20 min,同時在關元穴行艾條灸20 min,每隔5分鐘對三陰交穴行針1次,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排尿。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殘余尿量。對兩組患者術后進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VAS評分共0~10分,隨著分數增加疼痛程度增大,0分為無痛,10分為最劇烈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 (不會影響正常睡眠) ,4~6分為中度疼痛(正常睡眠受到影響) ,7~10 分為重度疼痛(正常睡眠受到嚴重影響)。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2 d后進行療效評價。痊愈,患者能自動排尿,排尿功能穩定,排尿次數正常,殘余尿為<10 ml;有效,患者能自動排尿,但排尿功能不穩定,排尿次數增多,膀胱內殘余尿≥10 ml;無效,患者仍不能自動排尿,靠導尿管等其他方法排尿。治療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殘余尿量比較
治療前Ⅰ組和Ⅱ組殘余尿量分別為(262.38±31.54)ml、(258.19.38±30.72)m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2 d后,A組殘余尿量為(28.36±5.12)ml,B組為(30.17±4.82)ml,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下降,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后Ⅰ組和Ⅱ組殘余尿量分別為(5.14±0.53)ml、(8.68±0.49)ml,Ⅰ組殘余尿量少于Ⅱ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1 d后Ⅰ組和Ⅱ組VAS評分分別為(3.38±0.64)分和(3.57±0.51)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d后,Ⅰ組和Ⅱ組VAS評分分別為(2.29±0.41)分、(3.04±0.46)分,Ⅰ組VAS評分低于Ⅱ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Ⅰ組和Ⅱ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8.57%、82.8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endprint
PUR多由會陰側切、滯產或反復導尿刺激等造成產婦過度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使其雖有尿意但小便不通、延長排尿時間所引起,容易導致尿路感染、失血量增多及產后大出血等并發癥[3]。西醫治療方法主要有小腹熱敷誘導排尿及實用新斯的明、擬膽堿類藥物,或者采用間歇性或連續性導尿法,但由于產婦產后體質較差、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尿路感染[4]。祖國傳統醫學認為PUR屬“癃閉”范疇,即“小水不通為癃閉”,為膀胱之氣受阻致小便不通,產婦產后氣血受損、陰氣上升,易損腎、肺、脾,致腎氣虧損、腎精不足、膀胱之能喪調、水液通條失司,同時產婦產后情志抑郁,致氣機失調、膀胱氣化無力也加重小便不通[5]。中醫治療PUR的方法較多,包括中藥口服、推拿、理療及針灸等,其中針灸治療由來已久,姜學亮等[6]采用針刺三陰交、氣海、中極、關元、天樞等穴位治療PUR,總有效率97%,其中痊愈36例、顯效55例、有效10例、無效3例,效果顯著;李林燕[7]采用針刺配合艾條灸治療PUR45例,結果速效36例、顯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3%;壽月琴[8]采用溫針中極穴治療PUR,結果21例產婦經治療均有尿意并排尿,效果明顯。這些研究均表明采用針灸法能有效治療PUR,療效確切。
艾灸能通過經絡傳導來調節臟腑功能,“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9],筆者也認為采用針刺結合艾灸的方法也能治療PUR的氣滯血瘀之癥,本研究中我們針對針刺配合艾灸不同穴位治療產后尿潴留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為該病臨床治療提供參考。Ⅰ組直刺雙側陰陵泉穴,平刺加電針關元、中極、雙側水道穴與歸來穴20 min,艾條灸關元穴、雙側足三里20 min,其理論依據是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合穴,針刺該穴具有健脾祛濕利水之功[10];關元近膀胱,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善于振奮元氣,針刺其具有補腎利尿、助膀胱氣化之功;中極為膀胱經氣結聚之處,取之能補腎利尿、調節水液代謝、通利水道;水道穴近膀胱,取之有助于膀胱氣化、利水透濕;本組諸穴相伍、調節三焦促進氣化、補益氣血,同時在關元穴、雙側足三里穴艾條灸,結合灸法調節經絡臟腑、振奮陽氣、增強膀胱氣化作用,來達到治療PUR的目的。Ⅱ組則直刺雙側膀胱俞穴,在秩邊穴向水道穴方向透刺,中極穴斜刺,直刺雙側三陰交穴,留針20 min,配合艾條灸關元穴行艾條灸20 min,其理論依據為膀胱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腎臟養護的“保護神”,取之能利膀胱、通小便[11-13];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健脾化濕、助膀胱氣化、通調三陰經氣[14-16]。通過對比分析結果發現雖然兩種方法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Ⅰ組患者在治療后5 d殘余尿量和術后2 d VAS評分均優于Ⅱ組,提示針刺配合艾條灸治療產后尿潴留能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而Ⅰ組方法可能效果更優,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仍需進一步加大樣本量來加以證實。
綜上所述,針刺能溫通經絡、行氣活血,艾條灸能借助艾火促進純陽熱力與藥力由表透達經絡,達到調節臟腑氣化、改善膀胱功能的目的,兩者均為中醫傳統治療手段,相互配合能大大增強產后尿潴留的治療效果,且方法簡單易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衛紅.針刺療法配合預見性護理防治產后尿潴留效果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6A):1834-1835.
[2]張玉珍.中醫婦科治療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79-282.
[3]鄧世雄.針刺配合中藥湯劑治療產后尿潴留16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10):91-92.
[4]楊桂芹,李廷江.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療產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1):35-37.
[5]周冰.中西醫結合治療產后尿潴留58例[J].河南中醫,2015,35(4):855-856.
[6]姜學亮,李彥,李真.針灸治療產后尿潴留106例[J].河南中醫,2013,33(6):949-950.
[7]李林燕.針刺配合艾條灸治療產后尿潴留45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5,50(3):221.
[8]壽月琴.溫針中極穴治療產后尿潴留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10):870.
[9]洪楊華,葉志君,朱春亮,等.艾灸治療肛腸病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0):150-151.
[10]楊書周.中西醫結合階梯方案治療痔瘺術后尿潴留186例[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9):130-132.
[11]馮琦釩,湯康敏,明樹人,等.針灸治療尿潴留的臨床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藥,2015,10(6):962-967.
[12]楊桂芹,李廷江.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療產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1):35-37.
[13]丁儉輝,陳水芬,黃其燕,等.針刺療法配合預見性護理防治產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4,12(35):3284-3286.
[14]黃志.穴位脈沖電刺激配合護理干預預防產后尿潴留[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3):276-277.
[15]錢援芳,劉瑋,高洋.腹針療法聯合預見性護理預防產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10):894-896.
[16]張衛紅.針刺療法配合預見性護理防治產后尿潴留效果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6):1384-1385.
(收稿日期:2017-05-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