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美
小時候,家里墻壁上貼了不少戲曲電影連環畫,一張四排,一排四幅,共十六幅,將一部電影講述完畢。天天看,畫面下所附的唱詞也背會了。其時并不清楚唱詞聲調的抑揚頓挫,只是單純的喜歡,甚至在小伙伴家看到不一樣的也連忙抄寫下來。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最后一幅,畫面是化蝶后的山伯與英臺雙雙對舞,相視而笑,下面有四句:
彩虹萬里百花開,花間蝴蝶成雙對。千年萬代不分開,梁山伯與祝英臺。
從唱詞連帶著愛上聽戲,越劇、黃梅戲、京劇……唱詞糅于唱腔里,婉轉悠揚,聽得如醉如癡,一遍遍地咀嚼那優美到無以倫比的曲詞,之后讀到昆曲,更是驚艷無比。
因為戲曲里的唱詞,愛上古典詩詞,讀西游,喜歡的是對景色的古詩的描寫;讀紅樓,幾乎可以背下小說中的詩詞與判詞;讀金庸小說,至今記得《射雕英雄傳》里的開篇,就是一首詩: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描寫戰亂后的村莊,一片蕭條。這是南宋詩人戴復古所作的《淮村兵后》。
讀梁羽生的《萍蹤俠影》,戀戀于張丹楓所吟詩詞,如:
誰把蘇杭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古愁。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獨倚危樓風細細,望極離愁。黯黯生天際。草色山光殘照里,無人會得憑欄意。
這幾首詩詞,被作者適時適地帶到人物情境中,讀來貼合無比,覺得除了這詩這詞,再無任何句子可詮釋此景此情。后于別處詩詞中讀到,頗有故人久別重逢之感。
1989年5月,我買到《唐詩鑒賞辭典》,從此一直帶在身邊,不知道是不是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鑒賞辭典,但這本辭典自1983年出版,至1988年已是第7次印刷,可見熱愛唐詩者之眾多。宋詞,在一家小賣店里偶然見到一本宋詞,硬是借了來,抄了兩本軟皮抄。
詩如山,詞如水,山水相逢,風光明媚。“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是激勵。“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是志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不懼困難、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與氣概。“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處安心是吾鄉。”這是寧靜的淡泊與隨遇而安。很多句子,細細讀來,慢慢地,有種感動與啟迪直達內心,產生共鳴,和作者一起歡喜、流淚、激動、憂愁。其中的人生閱歷、經驗感悟,也啟發了我對事物的一些看法,滌蕩心靈。
多年來,我購買的書以古典詩詞居多,也一直堅持訂閱古典文學類的報紙雜志,以期得到更多的學習與充實。
那時候沒有電子游戲,沒有五花八門的網絡信息。一個單純簡單的年代,一顆純真安靜的心靈,一旦正面接觸了某種契合內心的東西,如果喜歡,就是喜歡了,卻并不知道,這就是國學的一部分,也僅是國學的一部分。
詩莊詞媚。詩詞的字句工整而錯綜變化,鏗鏘而又抑揚有致,從中可以了解華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無法復制的輝煌藝術,了解到經濟、政治、民俗、氣象、繪畫、音樂、建筑、舞蹈等寶貴資料與信息。而詩相較詞來說大氣渾厚一些。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優秀的詩人燦若繁星。唐詩是五七言詩體的高峰,在唐代,實行以詩取士的制度,這也是推廣詩教的一種措施。如此會讓廣大學子提高學習,自覺加強詩歌創作。
有句俗語叫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不是嗎?立于巨大的瀑布下,會否一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面對白雪梅花,會否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清雅?即便一方小池,也會讓我們產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情境。雖未有詩才,但若胸存詩意,腹有詩書,那么從視覺到聽覺再到感覺、從語言到意境再到審美,便都有了詩意的詮釋與表達。
從詩詞里,能領略漢字的無法言說的如建筑與舞蹈般的繁復與律動,平平仄仄,叮叮咚咚,恰似高山流水,又如明月飾窗。辭藻與韻律,色彩與情趣,動與靜,俗與雅,其中的田園之優美,關塞之蒼茫,四時之景致,花木之芬芳,離別時的儀式感是多么的美,思念又是如何的隔山隔水。一首又一首,吟得歲月不停留,古人的日常生活完全呈現在眼前,喜笑悲歡,人生百態,凌云抱負,家國情懷,盡付其中也。
還有歲時節日,舟車建筑,花草蔬木,市井繁華;音樂、舞蹈的流行與流傳,女子妝容的繁復變化,衣食住行的各種規矩與講究,文化流派的興起與變革,儒釋道思想的影響與傳承;李白的豪氣,杜甫的沉郁,關漢卿銅豌豆的精神,湯顯祖對于“情”的堅持……詩詞以及其他形式的古典文學,實在給予了我們太多。
林語堂的《國學拾遺》,講到古代儒家、道家等思想,提升人們自身的道德修養,正確的生活態度,國學,是中國人智慧的根基。詩詞古文,僅是國學的一部分。國學,不僅限于詩詞, 經史子集,詩詞歌賦,儒釋道學,名醫論著,諸子百家等。但能得一點,便受益終生。
比如成語,其中的很多故事與典故,都是我們熟悉的,諸如葉公好龍、鄭人買履、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等。一鳴驚人,出自《史記》: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負荊請罪,來自戰國時期的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錦囊妙計,講的是三國時諸葛亮給劉備的三個錦囊,讓他依此行事,安全回到荊州。當了解到它們的出處,每一個成語都仿佛立了起來,生動活潑,妙趣橫生。
泱泱華夏五千年,留下多少輝煌燦爛的文明與智慧。其實,國學已化為各種傳統文化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一時一刻都離不開,只是我們有時候渾然不覺。我去過汪大燮故居,門格心與窗欄板上的神話與故事,如草船借箭,八仙過海,實是叫人嘆為觀止。同時也彰示著古代匠人的精工細作與工匠精神。生活中,也處處皆有國學的影子,我們參加婚禮,最真摯的祝福莫過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我們念及親恩,會想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同樣出自《詩經》)。當我們教育孩子時,也會脫口而出: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便是孔子經典而偉大的思想。endprint

提到教育,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詩歌教育的傳統。《今文尚書·堯典》載:古帝虞舜命令夔掌管音樂,教育青年子弟,養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的完美品格,并指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神人以和。樂官所進行的教育是詩樂結合的教育。周人相當重視詩教,相傳有“采詩”“獻詩”制度,孔子教學中,詩歌是一門首先修習的主課,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又認為通過學詩可以懂得如何處理家庭、社會關系的準則,提高思想品德與文化知識修養以及語言藝術能力。至漢代時《詩經》被列入“五經”,成為一部法定的最高權威教科書。
一直以來,國家也非常重視國學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多位名家大師的國學講座精彩紛呈。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華詩詞大會》,吸引了眾多詩詞愛好者參加,其中不乏幾歲的孩子,掀起了一波全民閱讀詩詞的熱潮。身邊的公園,隨處可見孔融讓梨、囊螢映雪、精忠報國等傳統小故事,不僅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增長知識,懂得禮讓,培養善良謙虛的好品質,也給了大人們再次學習的機會。
經典古籍,溫潤如玉。國學營養,汲取不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凝聚著前人的智慧與心血,傳遞著純正、端莊的氣息與能量,從古至今,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血脈。它們如一顆顆瑩潤剔透的明珠,由時間的繩串起,穿過歷史,走過歲月,走向我們,而我們終其一生,也不能參透學透,但若能躬身雙手掬起,即便一顆兩顆,也會有四射的光芒,照亮我們的眼睛;有經典的智慧,滋養我們的心靈。
沉睡千年的國學經典,單等孩子將它叩醒。如果某一個點觸動了孩子美麗的心靈,那么,將是一次最美的邂逅。如果前人的思想境界與道德品行能夠引導孩子熱愛歷史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那么,更將是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精妙之國學,無處不在。詩情與自然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鐘嶸在《詩品序》中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千年之后的今天,當我們牽著孩子身處自然之中,對一花一木,一石一鳥,下意識中不由自主地輕輕吟誦,化作春風,輕拂孩子潔凈無塵的心靈。
美美的詩句啊,簡單明了,又詩意無限;明白如話,又明媚如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臥鴛鴦。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