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2017年10月29日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組織全省、地(市)、州縣文化館、圖書館業務骨干及部分文化館、圖書館館長共31名人員赴重慶參加了為期40天的“漢藏文化交流項目”基層公共文化骨干培訓班。
本項目是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為進一步推進青海省現代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有效提升六州藏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基層文化骨干開展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促進公共文化骨干成長為基層文化工作的業務內行和能手,推動青海、重慶兩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助力推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積極向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匯報對接,爭取到“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漢藏文化交流項目”。
此次培訓得到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和重慶藝術職業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為了確保培訓取得實效,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在培訓內容選取、培訓人員選派、培訓班班委確定等方面在前期做了大量而有深入細致的工作;為進一步加強青海省公共文化建設,提升青海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文化骨干的業務素質,重慶藝術職業學院根據青海省培訓學員的實際情況,結合重慶市各區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與改革實踐經驗,對課程內容和培訓形式都做了精心安排、并有正對性的做出了切實可行的培訓方案。由于組織有力,主辦雙方對接到位,為培訓班的成功舉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培訓形式靈活多樣,采用集中授課、交流研討、現場觀摩、跟崗學習、班會聯誼、撰寫每周學習信息、結業學習心得等主要環節。理論教學重慶藝術職業學院,邀請了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吳建中、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巫志南、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授張新華、西南大學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專家孫道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可等多位專家、學者,主要講授了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工作講話精神解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解讀、文化部公共數字文化十三五規劃、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與服務、國家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和實踐、文化館和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文化志愿服務與品牌建設、國家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云與文化超市、心理調適與壓力管理、文化志愿者服務與品牌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服務效能提升及效能建設地方案列解讀、基層圖書館服務與市民閱讀等。
現場觀摩、跟崗學習時間為三周,將培訓班分成八個小組,分別到重慶市各區文化館、圖書館進行跟崗培訓。期間學員們更多關注和了解數字文化、總分館制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大渡口區文化館對總分館制服務體系的建設,積累了先進的工作經驗,在當地乃至全國也很有特色。
交流討論是安排在集中授課和現場觀摩、更崗學習之間,學員們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跟崗實踐的心得相結合,再根據自己所處的地區和工作崗位,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
2017年12月6日在重慶市陽光酒店會議中舉行了結業典禮,出席結業典禮的領導有: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勝利、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副廳長董杰人、重慶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胡莉、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公共文化處處長邊振剛、青海省文化館館長周文成、青海省圖書館館長張景元。
此次培訓班取得的主要成效
1、提升了學員們自身的理論水平
本次培訓班學員大多來自基層一線從事群眾文化工作者,每個人專業水平、工作經歷都不相同,而且絕大部分同志沒有接受過這樣封閉式、系統化、專門化的培訓,通過本次重點圍繞公共文化服務與建設的內容展開培訓,不僅將平時碎片化的知識進行了重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最新穎的觀點、最前沿的理念、最鮮活的經驗,整體提升了廣大學員自身的理論水平。
2、開拓了視野
一是感受了重慶市各區文化館和圖書館多樣化的綜合服務模式;二是領略了總分管制、數字文化服務等在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的優化效能;三是直觀感受到重慶市在“文化自信”的大潮當中各類貼近群眾的豐富多彩的品牌活動、共享工程信息服務活動、全民閱讀活動、全民藝術普及服務模式等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四是感受到先進創新的工作理念、員工們細致、細膩、細心的工作精神;不僅開拓了視野,同時也找到了差距。
3、拓寬了工作思路
自2013年在國家文化部和青海省文化廳共同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服務工作以來,目的就是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我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通過此次培訓,讓我們認識到,基層文化服務不單單是去教授幾只廣場舞,組織開展幾場文化活動,挖掘一些民間藝人,打造幾只特色民間團隊、開展短期讀書活動等這么簡單。雖然青海受地域、經濟、人才等因素影響制約了文化的發展,但是青海擁有悠久的民族歷史,優秀的民族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所以,我們應當堅定文化自信,讓這些民間文化隊伍,民間藝術人才,民間傳統文化維持發展、全民讀書活動、創新生存才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當下的一個難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