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苗苗+王洪成+吳立群
摘 要:本文對微納米級T型圓截面微通道內液滴的形成機制進行仿真模擬研究,并得到連續(xù)相流速與液滴直徑大小關系。通過改變連續(xù)相流速,分別對選用的三種不同物性流體進行液滴生成仿真模擬,驗證了圓截面微通道內液滴生成的可行性,并得到了當其余參數(shù)保持不變改變連續(xù)相流速時,液滴直徑隨流速的增加呈指數(shù)型函數(shù)變化趨勢減小的結論。
關鍵詞:連續(xù)相流速;微液滴尺寸;T型微通道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4.186
0 前言
微流控技術[1]是在微納米下對液、氣體進行操控的技術,有耗時短、用量少等[2]優(yōu)點,近年來該技術在化學、生物和醫(yī)學等領域[3, 4]得到廣泛應用,比如蛋白質結晶[5]、纖維素液滴[6]、藥物篩選[7]等。尤其是結構簡單的T型通道內液滴制備成為了研究重點[8]。目前受加工工藝限制制備的通道形狀以矩形為主,對圓截面微通道研究較少,且更多采用實驗方法,很難方便精確的改變流體的單一參數(shù)且研究成本高。而仿真模擬研究不僅能克服實驗帶來的缺點,并且設置便捷、計算精確,近幾年吸引了更多學者的關注[9]。
1 模型設計及邊界條件的確定
通過SolidWorks軟件對T型微通道建立模型,設定連續(xù)相為主通道中方向,分散相為垂直主通道方向,分散相通道直徑為200μm,連續(xù)相通道直徑為500μm。選用Fluent軟件進行仿真分析,選擇四邊形網格作為網格類型,將通道劃分為9600個矩形單元網格,主要是將其作為兩相流體的體積追蹤控制單元。
在仿真模擬的邊界條件的設置中,選用水相為分散相,硅油為連續(xù)相,兩相入口定義為速度入口,左端入口定義為inlet1,上端入口定義為inlet2;右端出口定義自由出口outflow。另外,定義通道的內壁為靜止壁面類型。
2 液滴生成的仿真模擬
為了研究圓截面微通道內連續(xù)相流速與液滴直徑的關系,對微通道內連續(xù)相流速進行研究和分析。選用三組不同物性流體分別進行液滴生成仿真分析。Group1:=0.0048kg/m·s,=0.07N/m;Group2:=0.0018kg/m·s,=0.07N/m;Group3:=0.0048kg/m·s,=0.09N/m。當連續(xù)相流速值Uc分別為0.05、0.1、0.15、0.2、0.25、0.3、0.4、0.5 m/s時,對不同物性流體進行仿真,并得到不同直徑尺寸的微液滴,其中,液滴尺寸的大小按三種物性流體的不同分為三組,分別為D1、D2和D3。
3 結果與分析
為了增加數(shù)值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對三組不同物性流體數(shù)值仿真,所得仿真數(shù)據導出后經過MATLAB處理獲得液滴直徑尺寸,并對不同直徑進行繪制得到對應的直徑數(shù)據直觀圖如圖1所示。
根據數(shù)據分析直觀圖可得,排除個別數(shù)據誤差和系統(tǒng)誤差帶來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在圓截面微通道條件下,其余各項參數(shù)保持不變時,當改變連續(xù)相流速這一單一變量的大小,D1、D2和D3三組數(shù)據分析結果也隨之變化,并隨流速的增加呈指數(shù)型函數(shù)變化趨勢減小,更加證實了在圓截面通道內對液滴生成操控的可行性與可控性。
參考文獻:
[1]林炳承.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及產業(yè)化[J].分析化學,2016,44(04)
:491-499.
[2]穆莉莉,榮莉,黃友銳等.基于PMMA的微流控芯片的微液滴制備與控制[J].微納電子技術,2016,53(02):108-113.
[3]Jia M L,Meng Z, Yeong W Y.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3D printed microfluidic chip for cell processing[J]. Microfluidics & Nanofluidics, 2016,20(01):1-15.
[4]Zhuang Q C,Ning R Z,Yuan M A,et al.Recent development in microfluidic chips for in vitro cell-based research[J].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16,44(04):522-532.
[5]Li L,Ismagilov R F.Protein crystallization using microfluidic technologies based on valves,droplets,and SlipChip[J].Annual Review of Biophysics,2010,39(39):139.
[6]童芳麗.纖維素微球和纖維素復合晶膠微球的制備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4.
[7]鄭振,陳陽,李武宏等.液滴微流控芯片技術及其在藥物篩選中的應用[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6,16(03):163-169.
[8]吳紀周.T型微通道內微液滴形成機制的CFD模擬[D].重慶大學, 2011.
[9]Afkhami S,Leshansky A M,Renardy Y.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elongated drops in a microfluidic T-junction[J].Physics of Fluids,2011,23(02):23303-23342.
作者簡介:趙苗苗(1992-),女,碩士,研究方向:微流控系統(tǒng)設計。
為通訊作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