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聊齋》叢脞錄

2018-02-07 19:32:24趙伯陶
蒲松齡研究 2017年3期

趙伯陶

摘要:《羅祖》與《金和尚》兩篇,屬于《聊齋志異》中有關宗教內容的小說。《羅祖》以明代民間宗教無為教的創始人羅夢鴻為主人公,以“真人假事”的手法宣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禪宗要義。《金和尚》也以史有其人的山東五蓮山光明寺僧人海徹為原型,“真人真事”的描繪中也不免有捕風捉影的個別虛構內容,其宗旨在于無情揭露佛教中邪惡勢力的氣焰熏天乃至作惡多端的無恥行徑。

關鍵詞:聊齋志異;羅祖;金和尚;無為教;佛教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卷五《羅祖》在《聊齋志異》中并非名篇,因而較少受到學人的關注,注家對于羅祖的真實身份也常有忽略,更令這篇小說神龍見首不見尾,難明“羅祖”其人其事之原委。

這篇小說主人公“羅祖”,與自明代以來理發業所供奉的祖師“羅祖”并不同一,小說中之羅祖乃明代民間宗教無為教的創始人羅夢鴻(1443-1527),一作羅孟洪,或稱羅清、羅懷、羅靜、羅因,道號無為居士,后世門徒則尊稱之為羅祖。他祖籍萊州府即墨縣(今山東省即墨市),無為教寶卷“五部六冊”中《苦功悟道卷》所謂“俗家住在山東萊州府即墨縣豬毛城成陽社牢山”即是。其家境貧寒,世代隸軍籍,三歲喪母,七歲喪父,養于叔嬸,十六歲即代叔入戍北直隸密云衛。據民國十三年(1924)《大乘正教宗譜·清庵公事跡》:“祖生于大明正統七年壬戌歲十二月初一日子時,先祖羅應魁,父登籠,母顏氏……三歲,母去世,養育于嬸氏。長成,十六歲代叔于密云衛當軍。”從軍密云衛大約十年左右,艱難貧苦生活的磨練令羅夢鴻不斷思索人生,逐漸養成宗教情懷,此后即以羅家兒孫代戍,獨自居密云靈霧山中修煉十三年,至明成化十八年(1482)十月十八日悟道成真,被其后之門徒尊為無為教(又稱羅教)的祖師。傳世有“五部六冊”寶卷,闡述其融釋、道、儒為一體的民間宗教教義。所謂“五部六冊”,即《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卷》《破邪顯證鑰匙卷》《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其中《破邪顯證鑰匙卷》分為上、下兩冊,故稱“五部六冊”。因其傳道過程得到明武宗宮中太監張永等人的贊助,明正德四年(1509)已經出現“五部六冊”的較早刊本。據《湖南日報》2016年3月16日訊(記者白培生,通訊員高孝書):“3月16日,記者在宜章縣檔案館看到了該館收藏多年的羅教經書《五部大乘寶卷》。據介紹,這套經書系明朝刻本,采用經折裝,經幅32.8厘米,每折寬約12.5厘米;經盒為木質,規格為39.2×15×7厘米。羅教是中國第一個具有完整形態的民間宗教,也稱無為教或羅祖教。羅教源于佛教,又對佛教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打破了世傳佛教的清規戒律、繁瑣儀規,使之更加平民化、世俗化。其最重要的經書是《五部大乘寶卷》,包括《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卷》、《破邪顯證鑰匙卷》(上、下卷)、《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等6冊。宜章縣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該館收藏的羅教經書缺少《破邪顯證鑰匙卷》下卷和《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但羅教經書目前存世僅4套,宜章這套為其一,因此極其珍貴。歷經多年,宜章羅教經書刻本一度破損嚴重,縣檔案館將其送至省檔案館進行了2年搶修,目前保存較好。”南炳文主編《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一書有云:

羅教的思想,主要體現在羅清的“五部六冊”中,概括而論,有以下諸方面:第一,在世界觀方面,羅教吸收了佛教的“空”論。認為空是永恒的、絕對的,是宇宙之根本,世上萬物皆由“空”而來。這種真空境界,羅清又常稱之為真無極。第二,在修行方法上,羅教提倡以清靜無為立教,即人們要達到真空境界,回歸“真空家鄉”,必須拋棄一切雜念,并反對一切齋戒活動,只向自心中求解脫……第三,反對白蓮教等“邪教”,認為它們是假借邪術以惑眾,不是真正的修行方法;同時,羅清又對佛教提出了許多異議。從上述羅教的主要思想看,它吸收了佛教禪宗及道教內丹派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提出了摒棄繁文縟節,只向心中求佛的思想。[1] 156-157

禪宗本不屬于漢傳佛教的范疇,自南北朝由南天竺普提達摩傳入中國,即為禪宗初祖,至六祖慧能而大成。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成佛說在中國文人士大夫中頗有市場,在佛教各宗派中與儒家學說的親和力也最強,并漸次影響到下層民眾。南宋朱熹所倡導的“一旦豁然貫通”的工夫,即脫胎于禪宗的“一悟即至佛地”的頓悟說。陸九淵提出直接“發明本心”以達到“知”的認識論,也源于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理論。與羅夢鴻大約同時的王陽明(1472-1529)貶謫貴州后終于“龍場悟道”,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心學學說,時為明正德元年(1506);羅夢鴻在密云靈霧山悟道成真在明成化十八年(1482),早于王陽明龍場悟道二十四年。從歷史的長河中考察兩者的頓悟,就時間而言,可謂相差無幾。聯系明代中后期的政治氣場與社會風習,后世自不能簡單地以“歷史巧合”加以解釋。

馬西沙、韓秉方先生《中國民間宗教史》第五章《羅教與五部經典》有云:

明成化至正德間,在北直隸密云衛的窮鄉山僻孕育并產生了一支影響當世和后世的民間教派——羅教。羅教的問世是中國民間宗教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以此為轉機,一場新興的民間宗教運動蓬勃興起。僅明代中末葉,數十支大的教派相繼出現在底層社會,民間通俗的宗教信仰風靡大江南北。而其中尤以羅教的思想深刻動人,且淺顯易懂,不僅對其他各派民間宗教影響深巨,而且沖擊著正統佛教的世襲領地,在明清時代中國的宗教世界掀起了一場無聲的風暴。[2] 165

明代無為教興起以后,嘉靖、萬歷間李賓(李普明)的黃天教、韓太湖(飄高)的弘陽教、林兆恩的三一教以及一炷香教、收圓教、大乘教等等皆大行其道,其教義多與無為教大同小異,其布道經文也多以“寶卷”為名,但也有憑借通俗小說傳教者,如《三教開迷歸正演義》即可視為三一教的經書。有民間宗教研究學者視明代產生的無為教為南宋興起的白蓮教的最大支派,然而在表面上,無為教卻是白蓮教的詆毀者,并借此以逃避明廷的圍剿,同時又能迎合明武宗信佛好道以求長生的心理。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就持這一觀點。endprint

無為教的創立與傳播并非一帆風順,一開始似乎曾受到明廷的猜忌與打壓,羅夢鴻還為此一度入獄。清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一:“前明正德時,有羅姓者奉佛甚虔,茹齋持戒,而不祝發,居家生子,無異平民。人世之從者頗眾,散處齊魯間。有司懼其搖惑,執而系之獄。適大旱,赤地千里,祈禱無驗。羅自言能致雨,大吏奏請暫釋,試其術。羅至海濱,望洋誦咒,不三日,大雨如注,槁禾盡蘇。民競為請命,乃不復系獄,縱之使歸。數年病歿。” [3] 這當然僅是一種傳說,實際上,無為教創立過程中曾通過明武宗宮中太監張永與宮廷建立了關系,并受到一定程度的庇護。“真空家鄉,無生老母”八字真言為以后的無為教教徒所標榜,頗能招徠信眾;又由于其進入天國的入門券遠遠較諸佛、道廉價且不限娶妻生子,無為教傳至清代更為興盛,其聲勢一度超過佛、道兩教。乾隆十一年(1746)及其以后,無為教被清廷目為邪教,曾屢遭禁止查抄,但仍綿延不絕且有擴展之勢。據馬西沙、韓秉方先生《中國民間宗教史》:“其組織系統大致有以下四支。一是羅氏家族依照血統世代相傳。二是外姓弟子衣缽授受,祖祖相承。三是通過大運河運糧軍工,由北向南傳播,是為‘青幫的前身。四是在浙、閩、贛等省形成江南的齋教。” [2] 223 另據《大乘正教宗譜·清庵公事跡》,羅夢鴻三十四歲娶妻王氏,三十八歲生子名佛正,生女名佛廣。羅夢鴻去世后,教權由其妻掌管,妻卒以后,羅佛正頂承祖業,在密云司馬臺一帶繼續傳教。此外,其女羅佛廣另在盤山一帶立業傳道,皆屬于羅氏家族一脈。

蒲松齡在小說中所記羅祖之妻私通友人李某并被羅祖放過一事,當屬于有關羅夢鴻悟道成真的一種“速成”式的傳說,對于宣揚這位民間宗教祖師的人格魅力自有助益,但并未見諸其他文獻如“寶卷”一類的文字記述。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九《昭覺勤禪師法嗣·東山覺禪師》:“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飏下屠刀,立地成佛。且喜沒交涉。” [4] 1297 顯然,小說中有關“羅抽刃出,已復韜之” [5] 1349 的描寫正是羅祖“立地成佛”的依據。宗教是人類靈魂的嘆息,民間宗教之所以有其廣泛的民眾基礎,就因為它往往合釋、道、儒三教而一之,且簡便易行,符合社會中的無助弱者尋求精神救贖的熱望。圍繞民間宗教初祖有關仁慈胸懷乃至神異事件的傳播,證明底層百姓亟需的一種精神安慰與訴求,讀這篇《羅祖》亦當做如是觀。劉正平先生《〈聊齋志異〉“羅祖”故事原型解析——小說、史實與無為教創教傳奇“相互發明”的研究范本》(載《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4期),讀者若有興趣,可參閱之。

蒲松齡從來沒有到過京師(今北京市)一帶,但《羅祖》中所涉及的密云山名與地名皆非杜撰,可見其寫作有一定歷史根據。“后石匣營有樵人入山,見一道人坐洞中,未嘗求食。眾以為異,赍糧供之。或有識者,蓋即羅也。”這段講述中的石匣營,即明代密云縣地名,又名石匣城,今北京市密云區高嶺鎮有石匣村即是,位于今密云水庫北岸、310省道南側。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有云:“石匣營,縣東北六十里。營西有石如匣,因名。舊有石閘驛,在縣南里許,宣德四年徙于此。弘治十七年筑城,周四里有奇。自是增兵置守,益為要地。自石匣東北行十里為腰亭鋪,始入山。又十里為新開嶺,又十里為老王店……又十二里至古北口。水淺則涉潮河,水大則紆回從山頂行,故石匣至古北計程為六十里。” [6] 490 民國三年(1914)《密云縣志》卷二之一《輿地·城營》:“石匣城,縣東北六十里,亦曰石匣營,城西有石如匣,因以為名。印靈山峙其北,潮河經其東。明弘治十四年建,周四里二百二十四步,城形方正,置四門。”樵人所入之山當即印靈山,為霧靈山分脈。民國三年(1914)《密云縣志》卷一之四《輿地·山》:“印靈山,縣東北六十二里,石匣城主峰也。”關于霧靈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有云:“霧靈山,縣東北二百里。南距邊四十里,一名萬花臺。《水經注》:‘孟廣硎山也,下有廣硎水,自黑峪關入,西南流經墻子嶺,西合清水河。其山高峻,有云霧蒙其上,四時不絕。山之左右,峰巒攢列,深松茂柏,內地之民,多取材焉。” [6] 485 印靈山附近有潮河與白河,兩條河為當時明代漕運的重要河道,漕運水手云集,這是無為教能夠從北向南迅速向全國傳播的便利條件。有論者視羅夢鴻為明廷漕運軍工出身,即與此相關。

羅夢鴻修道之洞,也非蒲松齡憑空虛構,樵人入山所見之洞即桃花洞。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普浩編撰《三祖行腳因由寶卷序》:“隱跡桃花洞中,苦悟一十三載,身臥荊笆,楞木作枕。參透本來面目,洞明不動真空。” [7] 第4冊羅夢鴻坐化后,小說有“土人為之建廟,每三月間,香楮相屬于道” [5] 1350 的描寫,《三祖行腳因由寶卷》對此也有記述。羅夢鴻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正月二十九日,葬禮異常隆重,當時總兵官楊都司助板捐棺,墓側建有十三層寶塔,并立有鐫刻“無為境”的石碑。

明末清初,正值無為教廣泛流播之際,羅祖聲名赫赫,這或許是作者在小說中對羅祖未加一語詮釋的重要原因。后世讀者不解其故,若再不明其本事,則一頭霧水,讀這篇小說總有莫名其妙之感。“若要立地成佛,須放下刀子去” [5] 1350 ,蒲松齡于篇末揭示此二語,即有“借花獻佛”以立一篇宗旨的取意。

卷五《金和尚》與《羅祖》同屬宗教題材的小說,主人公皆非虛構。其開篇即云:“金和尚,諸城人,父無賴,以數百錢鬻于五蓮山寺。少頑鈍,不能肄清業,牧豬赴市,若為傭。后本師死,稍有所遺金,卷懷離寺,作雜負販。飲羊登壟,計最工,數年暴富,買田宅于水坡里。” [5] 1494 所謂“金和尚”,史有其人,并非蒲松齡杜撰,但有關其行跡與發家史,小說道聽途說的虛構成分很大,與事實相距較遠。據康熙間釋海霆《五蓮山志》卷二《諸師本傳》與同書卷二錄王咸炤《開山大師本傳》 ① ,金和尚,法號海徹(1614-1675),字泰雨,金姓,出身遼陽世家。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后金軍隊相繼攻陷沈陽、遼陽,泰雨與其已為尼之姐輾轉逃難至山東,于天啟七年(1627)至諸城五蓮山光明寺落發為僧,明崇禎元年(1628)光明寺開山祖師明開和尚圓寂,翌年,泰雨至北京西山寺院從師性覺和尚(據光明寺“世系”,性覺為明開以下第四世)。清順治三年(1646),時年三十三歲的泰雨回歸光明寺,兩年后性覺圓寂,泰雨繼之成為住持僧,直至康熙十四年(1675)九月初八日示寂下葬,為光明寺方丈將近三十年。《五蓮山志》的撰寫者釋海霆即金和尚海徹的師弟。endprint

據釋海霆《五蓮山志》卷二錄王咸炤《開山大師本傳》、乾隆二十九年(1764)《諸城縣志》卷四三《列傳第十五·方伎》著錄,光明寺開山祖師明開(1567-1628),號心空,四川成都人,俗姓龐,少業儒,十八歲時閱佛典有悟,受戒為僧,游江南遍訪名僧,名噪大江南北。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來至諸城五朵山,結茅大悲峰下,兩年后北赴京師請大內龍藏,因醫治好李太后眼疾,明神宗“遣中侍張思忠發內帑千金,敕建光明寺,山改名五蓮,復赍《經律論》六百八十函六千八百卷,貯分貝閣中”。明崇禎元年(1628)元旦:“作偈別眾曰:‘濯纓錦水,結社蓮峰。不寸絲腳下,無一物胸中。前百世師我者釋老,后百世入法者心空。擲筆汩然而逝。”金和尚的“本師”即為其剃度者,乃光明寺開山祖師明開,明開以后第四世性覺和尚(?-1648)則是金和尚的傳承之師。據釋海霆《五蓮山志》卷二《諸師本傳》:“先師諱覺公,字元照,順天東安人,劉姓。少孤,依怡庵洪公出家,蒙印虛祖翁培養,能自立。居京師三十年,新梵宇,施湯藥濟眾,與士大夫有蓮社之約。師又以五蓮為己任,凡守青郡令諸邑,必先為之容。五蓮僧眾安居樂道無恙者,皆其力也。本朝初,師移錫光明寺,后輦上故舊頻招,復之京。戊子夏五月示微疴化去,塔于掛月峰前之松梵谷中。”蒲松齡的小說虛構成分較多,所謂“本師”是指明開抑或性覺,無關緊要;卷懷其遺金離寺并經商暴富,自然也屬難以稽考的文字,不足為據。

五蓮山在今五蓮縣。五蓮縣今屬山東日照市,位于山東半島南部、日照市東北端,東臨青島市黃島區,南接日照市東港區,西連莒縣,北靠諸城。五蓮山海拔515.7米,面積13平方千米,西距縣城18千米,東距黃海20千米,與其西之九仙山隔壑相望。全山有五蓮峰、天竺峰、望海峰、大悲峰等二十八座山峰,皆以峻峭雄奇著稱。主峰五蓮峰原名五朵峰,有五峰并峙,遠望如蓮花初放,故名。乾隆二十九年(1764)《諸城縣志》卷六《山川考》:“五蓮山,在九仙東五里,本名五朵,九仙之別峰也。明神宗敕建光明寺,賜名五蓮,始自為一山。”康熙間釋海霆《五蓮山志》卷一錄心空《五蓮山道里記》:“五蓮山在諸城南八十三里,高八百四十丈五尺,徑九里二十三步一尺,圍二十九里五十三步三尺。”

光明寺屬禪宗臨濟正宗派,位于五蓮山大悲峰下,全名“萬壽護國光明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敕建,從其開山之初,即受到明宮廷的“恩賞”與庇護,內庫兩次撥銀建寺并賜香火田千馀畝,且免收田賦。明清易代,光明寺繼續受到順治、康熙等帝王的青睞,幾經整修和擴建。在明末清初之際,性覺和尚與其徒金和尚海徹之所以能夠相繼順利接任光明寺住持僧的地位,與他們有顯赫強勁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在山東的四大禪寺(其他三座是長清靈巖寺、益都法慶寺、諸城侔云寺)中,無論規模與聲名,光明寺皆首屈一指,鼎盛時期,全寺擁有樓、臺、亭、閣一百五十馀所,僧人達三四百眾,進香拜佛者絡繹不絕。釋海霆《五蓮山志》卷二:“世系:開山和尚自明字起;真字共二十一人,談公居首;如字共六十三人,弘公居首;性字共九十四人,先師覺公居首;海字共一百三十人,先兄徹公居首;寂字共一百十人,寂定居首,尚未止度;照字共四十人,照悟居首,尚未止度。”截止到康熙二十年(1681),光明寺有世系的僧人已經達到四百馀眾,尚不計其間更為眾多的服役僧人,可見其寺院規模。小說“買田宅于水坡里”,并非虛指。所謂“水坡”,當即“水泊”,據康熙間釋海霆《五蓮山志》卷二《莊田》,水泊僅為其寺產十五處莊田之一(或統計為十六處莊田,蓋將其中之“上、下林泉”算為兩處)。對此,張崇琛先生曾實地踏勘并得出結論:“所有這些莊田共計多少畝呢?據筆者1983年在當地的實際考察所知,大約一萬馀畝。” [8] 關于光明寺截止清初的規模與廟產,小說有如下描繪:“弟子繁有徒,食指日千計。繞里田千百畝,悉良沃,皆金撫有之。里中甲第數十,皆僧無人;即有人,亦其貧無業、攜妻子僦屋佃田者也。” [5] 1494 這在當時并非夸張之筆。清乾隆以后,光明寺歷經滄桑,于戰亂頻仍中大部分損毀。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光明寺開始修復,至1986年藏經樓、大悲殿、伽藍樓、西配殿、鐘樓、三寺門建成,重塑佛像金身。光明寺重建至今,已成五蓮山風景區游覽勝地。

小說中還有如下記述:“金又買異姓兒子之,延儒師,教帖括業。兒慧能文,因令入邑庠,旋援例作太學生;未幾赴北闈,領鄉薦。由是,金之名以‘太公噪。” [5] 1495 其中虛實參半,真真假假,并非實錄。清王士禛《分甘馀話》卷四《金姓僧假子金舉人》也有相關記述:“國初有一僧金姓,自京師來青之諸城,自云是旗人金中丞之族,公然與冠蓋交往。諸城九仙山古剎常住腴田數千畝,據而有之,益置膏腴,起甲第,徒眾數百人,或居寺中,或以自隨。居別墅,鮮衣怒馬,歌兒舞女,雖豪家仕族不及也。有金舉人者,自吳中來,父事之,愿為之子。此僧以勢利橫閭里者幾三十年乃死,中分其資產,半予僧徒,半予假子。有往吊者,舉人斬衰稽顙,如俗家禮。余為祭酒日,舉人方肄業太學,亦能文之士,而甘為妖髡假子,忘其本生,大可怪也。” [9] 89 此記與蒲松齡這篇《金和尚》異曲同工,皆站在正統儒家立場上對于當時當地佛教勢力的畸形擴張頗不以為然。

所謂“異姓兒”或“金舉人”,并非無中生有,其人即金奇玉(1646-?),本姓朱,字紹懷,號琢庵,又號龍溪,蘇州府昆山(今屬江蘇)人。自幼遭難出亡至諸城,為光明寺僧海徹收養,延師教讀,后中康熙二十年(1681)舉人,九上春官不第,康熙四十九年(1710)官河南澠池知縣五年。清盧見曾《國朝山左詩鈔》卷五九謂金奇玉于澠池知縣任上曾陷于山賊,后以計免歸。這位舉人出身的知縣并非庸材,能詩工畫,著有《龍溪紀年詩集》八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諸城縣志》卷四四《列傳第十六·僑寓》:“金奇玉,本姓朱,江南昆山巨姓。十馀齡遭家變,出亡至縣,無所依,五蓮山僧金姓養為子,從姓金氏。僧延名師教之,乃以昆山籍舉順天鄉試,知澠池縣。博學工詩畫,居城西黑龍溝側,與縣詩人相唱和,集號《龍溪》。德州盧抱孫見曾刊《山左詩鈔》,以奇玉為縣僑寓,當矣。新城王阮亭士正《池北偶談》深詆之,蓋未詳其本末云。”根據相關記載,金奇玉中舉順天,已在金和尚去世的六年以后了,他似乎并沒有得到金和尚聚斂的一半財產。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三著錄金奇玉《龍溪紀年詩集》八卷,其末有云:“集中又有舉家食粗糲詩,不似得厚產者。或傳言之過歟?” [10] 374 看來傳聞實難盡信。其首有云:“金奇玉,字琢庵,昆山人。自言本姓張,其祖以家難改。又言其父順治初為長洲知縣。據《啟禎紀聞錄》云,昆山庠生朱應錕,獻本縣冊,遂令為長洲縣令。然則奇玉避仇往諸城,乃改朱為金也。先識李澄中,因澄中以識劉翼明,皆好奇,奇其詩。留居西村,始有聲名。遂以諸城籍應試,得鄉舉。屢試不第,晚始謁選澠池知縣。撰《龍溪紀年詩集》八卷,刻于康熙五十年,年六十六矣。” [10] 374endprint

《分甘馀話》所謂“旗人金中丞”,亦史有其人,中丞即金廷獻。俞閱、季蓉先生《〈聊齋志異〉中的“金和尚”與“金舉人”本事考》引《欽定八旗通志》卷三四○《八旗大臣題名二》:“金廷獻,漢軍鑲黃旗人,順治六年正月任偏沅巡撫,十年十一月解。” [11] 另考民國十七年(1928)《路南州志》,其舊序后署“康熙歲次壬辰孟夏路南州知州襄平金廷獻謹序”。又本志卷二《秩官》著錄:“金廷獻,鑲黃旗奉天廣寧人,由監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任,七載清慎廉明……”可證這位金中丞曾經為清初的方面大員,有相當的權勢。

明末王綱解紐,釋明開巧借萬歷皇帝的勢力始建光明寺且規模宏大;迨至清初,寺院已漸式微,其第五世徒海徹則憑借故鄉族人金廷獻的勢力以及家族中諸多“護法”顯宦的經濟支持成為寺院方丈,從而“重振”光明寺,這與當時滿洲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密切相關,并非如蒲松齡所云金和尚因投機取巧之經商經歷而“數年暴富”。對此,張崇琛先生《〈聊齋志異·金和尚〉本事考》(載《蘭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有詳盡考證,此不贅言。蒲松齡筆下的金和尚畢竟是據有關傳聞撰寫,因而有相當的虛構成分,但大體符合當時光明寺僧人氣焰熏天的實際狀況。飽暖生淫欲,詩中僧人欺男霸女,為虐一方,也非空穴來風。在歷史的宗教信仰中具有舍身求法精神的法顯與唐玄奘一類的高僧大德畢竟屬于少數,而當宗教在某種客觀情勢下僅淪為一種謀生乃至致富手段時,道德的崩潰就在所難免,這時“普度眾生”的宗教情懷早已拋到九霄云外,無影無蹤了。金和尚的行徑及其龐大寺院經濟的繁榮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在明清兩代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在當時社會中道德低于俗家的酒肉和尚當不在少數。蒲松齡與王士禛正是出于痛恨這種社會怪相的情感而對金和尚之流大加鞭撻的,這種態度在今天也是值得肯定的。從藝術角度而言,這篇小說運用皮里陽秋之法貶斥邪惡勢力,自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從容。清馮鎮巒有評云:“此篇零星記敘,段落最難鉤出,自成章法,在集中另為一種。通幅滿紙腥膻,文章則如錦繡,末筆用老蘇《春秋世論》篇終調法。” [5] 1497 洵為知言。

《金和尚》記述金和尚死后出殯場面宏大,具有相當的民俗認識價值。以“太公僧薨”稱金和尚之死,將“太公”與“僧”聯稱,并以“薨”贅于后,顯然作者有意運用《春秋》筆法加以撻伐。“薨”無非是死的別稱,但自周代始,人之死亡,即有尊卑之分,“薨”則專以稱諸侯之死。《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12] 1269 唐代則以“薨”稱三品以上大官之死。小說中以“薨”言僧死亡,而不用“圓寂”或“示寂”等僧人往生之詞語,更有微言大義的反諷意味。“會葬者蓋相摩,上自方面,皆傴僂入,起拜凡八;邑貢監及簿史,以手據地,叩即行,不敢勞公子、勞諸師叔也。” [5] 1496 小說這一段文字的嘲諷意味更強。所謂“起拜凡八”,謂三跪八叩首的禮節,比朝見君主的三跪九叩的朝儀僅遜一等;所謂“叩即行,不敢勞公子、勞諸師叔也”兩句,尤其凸顯士人、官吏趨炎附勢的丑惡之態。古代吊喪儀式,視吊喪人與死者相互社會地位的高低而繁簡不一,吊喪人地位低于死者,吊喪儀禮煩瑣而喪家回禮則輕;反之,吊喪儀禮輕而喪家回禮重。可參見《儀禮·士喪禮》。舊時民間吊喪,喪主在家中第一次見到吊喪人時,無論對方年紀、輩分大小,皆要行跪拜禮以示迎接與感謝。“叩即行”三字,意謂吊喪時免去喪家叩頭回禮,以示敬畏,堪稱神來之筆,讀者須仔細體味,方可見作者皮里陽秋的貶斥之意。

參考文獻:

[1]南炳文.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采蘅子.蟲鳴漫錄[M].上海:新文化書社,1934.

[4]普濟.五燈會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蒲松齡.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M].任篤行,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0.

[6]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7]張希舜.寶卷初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8]張崇琛.《聊齋志異·金和尚》的史學及民俗學價值[J].蒲松齡研究,2009,(3).

[9]王士禛.分甘馀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俞閱,季蓉.《聊齋志異》中的“金和尚”與“金舉人”本事考[J].蒲松齡研究,2006,(3).

[12]禮記正義[M]∥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Abstract: The“Luozu”and the“Monk Jin”are two religionary novels in the Liao?zhaizhiyi. The“Luozu”describes the legend of Luo Menghong,the founder of a folk relig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called the Wuwei School.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true person,fictional story”,this novel tries to advocate the proverbs of Zen Buddhism: Laying Down the Butcher's Knife to become the Buddha. The“Monk Jin”describes the legend of Haiche,a real monk of the Guangming Tem?ple of Wulian Mountain in Shandong. It adds several fictional events into the true stories,in order to reveal the arrogance and the sinfulness of the evil forces in Buddhism.

Key Words: Liaozhaizhiyi;Luozu;Monk Jin;Wuwei School;Buddhism

(責任編輯:陳麗華)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国产青青草视频|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 国产va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香蕉伊思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午夜丁香婷婷|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97色在线|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视频欧美|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91啦中文字幕|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性欧美精品xxxx|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 亚洲综合第一区| 亚洲看片网| 在线视频97|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色综合中文|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人与鲁专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91无码国产视频| 欧美精品导航| 高清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色婷婷丁香|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1www在线观看| 91福利片|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高清| 国产不卡在线看| 欧美日本中文|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婷婷亚洲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