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蘭
自2015年國務院《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印發以來,標準化改革引起了行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標準化改革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過程中,紡織服裝行業的相關標準如何應對?取得了哪些成績?存在哪些困難?如何迎接挑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副主任孫錫敏。
《中國纖檢》:《方案》提出了6項改革措施,即建立高效權威的標準化統籌協調機制、提高標準國際化水平、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放開搞活企業標準。能否談一下目前紡織行業標準化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績及努力方向?
孫錫敏:改革措施中,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放開搞活企業標準這4四項措施與新型標準體系的建設直接相關。
國家有關文件要求對現行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及在研計劃開展清理評估,不再適用的予以廢止,不宜強制的轉為推薦,確需強制的提出繼續有效或整合修訂的建議。通過廢止一批、轉化一批、整合一批、修訂一批,逐步解決現行強制性標準存在的交叉重復矛盾、超范圍制定等主要問題,實現“一個市場、一條底線、一個標準”。
目前紡織行業的標準化改革正按照國家相關要求有序展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對紡織工業領域歸口管理的46項強制性標準進行了整合精簡評估,其中,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和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基本涵蓋所有紡織產品,為健康安全所必須,繼續保留強制。廢止1項,其余轉為推薦性標準。推薦性標準方面,通過對現行推薦性標準的集中復審,擬進行修訂或整合修訂的約占18%,直接廢止7項國標、71項行標,終止28 項“僵尸”計劃項目,縮減了現行標準與在研計劃數量規模。在后續修訂過程中,將對相關標準進行整合修訂,以擴大標準的范圍,使標準交叉、細化和過時陳舊等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企業標準是市場標準的主體,在市場標準中占主導地位。在新型標準體系中如何高舉企業標準這面旗幟,在市場監督制度改革中如何激發和保護市場主體實施企業產品標準的積極性,是當前推動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公開要系統深入研究的問題。根據國家標準委《關于開展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建設行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中紡聯2015 年在紡織服裝領域開展了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公開的試點工作,主要取得了三方面成績:從紡織纖維、紗線、織物、服裝服飾、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及其他這7個方面梳理提出了相關產品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清單共700余項;根據產品分類,發布了《紡織品 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公開指南》第1-7 部分CNTAC系列團體標準,為企業制定產品標準提供關鍵技術指標體系參考,幫助企業對細分產品關鍵指標的理解和把握;在清單和指南研究基礎上,發布了《紡織品 企業產品標準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CNTAC 團體標準。并聯合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基于企業標準信息公開服務平臺的數據對床上用品企業公開的企業標準進行了嘗試性評價,發布了首批床上用品企業標準“示范榜”。
《中國纖檢》:我們注意到,近幾年發布了一些紡織方面的團體標準,對于消費者來說,團體標準是個新事物。您在中紡聯2017年中工作會議上作了“行業標準化工作的新探索——團體標準制定中的協同”的報告,請問該如何定位團體標準的作用和發展方向?目前紡織方面的團體標準發展建設情況如何?
孫錫敏:當前團體標準發展勢頭迅猛,將大有可為。團體標準是市場自主制定標準的重要成分,是新型標準體系的一大亮點。培育發展團體標準已成為新型標準體系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團體標準重點是要填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空白。要明確團體標準與政府標準之間的邊界與關系,在邊界清晰的情況下,各自相安無事,避免發生交叉重復矛盾問題。新《標準化法》已明確了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有關部門和地方都在支持這方面工作,國家標準委建立了一個平臺,社會團體自愿注冊、公示,目前平臺已有900多家社團注冊,公開的團體標準近2000項。
中紡聯團體標準是根據產業、市場、貿易需要,按市場化工作機制,由各類市場主體自主提出和廣泛參與,中紡聯統一管理、組織制定并發布實施,供社會自愿采用的自愿性標準,是紡織行業市場標準體系的主體成分,是政府標準的有益補充。2015 年中紡聯印發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試行)》。截至目前,中紡聯共印發了三批CNTAC 標準計劃共40余項,已發布10項。例如,已發布的T/CNTAC/Z1—2017《GB 31701〈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實施指南》中英文版,主要是對GB 31701的具體條文解釋,以幫助企業正確理解和應用,推動強制性標準實施。
團體標準的發展,重點要解決好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定位,即要明確與政府標準的界限,推動政府標準向公益性回歸,團體標準的市場化供給。二是要推動團體標準與政府標準的協調,二者不能完全割裂,要相互補充、相互支撐,要研究政府對團體標準的采信機制。三是要加強社會團體自主與自律能力,提升團體標準的先進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和引領性,確保團體標準自身的質量水平。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團體標準的扶持,增強社會團體標準化工作的造血功能。
《中國纖檢》:據消費者和生產企業反饋,目前紡織標準有交叉重復現象,對此您怎么看?
孫錫敏:可以說,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是全面深化標準化改革工作的“集結號”。《方案》指出我國標準化工作存在標準缺失老化滯后、交叉重復矛盾、體系不夠合理、協調推進機制不完善等4方面問題,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與市場的角色錯位,市場主體活力不能充分發揮,所以必須切實轉變政府標準化管理職能,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
不可否認,紡織標準存在著滯后、交叉重復等問題,其他行業的標準也都有這樣的問題,可以說這是一個共性問題。一方面,這是由于技術標準的屬性決定的。標準的首要屬性是技術屬性,是以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為基礎,是對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技術事項制定的,需協商一致并由公認機構批準發布的一種規范性文件。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產業發展是技術標準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造成標準之間交叉重復現象,與現行的分割管理是密切相關的。各行業之間劃界管理,行業內各領域之間以產品進行劃分制定標準,與當前行業、技術、工藝、產品交叉融合發展的新業態不相適應,需要站在更大的平臺和更高的境界開展綜合協同研究。從標準體系來講,目前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定位并不完全清晰,國行標分部門管理,不準確的定位就會造成標準的交叉重復問題,也增加了不同級別標準之間的協調難度。可喜的是,新《標準化法》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地方標準的制定范圍進行了界定,隨著新法的實施,這種情況應該會得到較大程度緩解。endprint
《中國纖檢》:當前,我國紡織行業標準化工作的重點是什么?還存在哪些問題有待改進?
孫錫敏:紡織新型標準體系的建立,必須依靠政府標準和市場標準雙輪驅動。持續推動紡織領域政府標準的優化升級,加強制定團體標準增加市場標準有效供給,緊緊圍繞使市場在標準化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這是新型標準體系的重要工作,也是中紡聯近期甚至長期需要抓住的關鍵任務。
從政府層面來看,簡政放權,全面實施新《標準化法》,推動政府標準向公益性回歸,明確保安全、強基礎職責。把不該管的放開、放到位,該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切實推動政府一般性產品標準向市場轉軌。
從市場層面來看,要鼓勵市場主體制定標準,增加市場標準有效供給,提高企業自主制定標準水平,推進市場標準在貿易、市場監督、實驗室等各方面的應用實施,推動企業切實履行市場主體責任,以高標準助推高質量。
《中國纖檢》:在紡織標準的國際化方面,我們做了哪些工作?將來有哪些努力的方向?
孫錫敏:紡織標準化工作一直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兩條腿走路。我國對口ISO紡織品、服裝、紡織機械及附件3個技術委員會,近500項ISO標準。ISO基本都是基礎標準、方法標準,產品標準極少。從國內外標準一致性角度考慮,主要抓了三個方面工作:一是采用轉化國際標準,保持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技術上的一致性,這是我國標準體系快速建立的有效捷徑。目前我國對口的ISO標準轉化率約為82%。二是將我國自主技術標準主導制定為國際標準。目前由中國主導提出的紡織領域國際化標準已經有25項,10余項已經由ISO正式發布實施。三是開展中國標準的外文版翻譯工作。在加快國際產能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把中國標準推向國際,讓國外了解中國標準勢在必行。目前,已組織翻譯國家標準30余項外文版的翻譯工作,18項已正式發布。
提升我國標準與國際一致性,有利于推進國內外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提升中國產品質量,助推中國產品走出去。
國務院《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為我國標準化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新《標準化法》的頒布,為我國標準化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在國家標準化主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全行業標準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紡織標準化改革工作一定會加快推進,紡織新型標準體系建設工作一定能取得預期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