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雷 盛玉梅 裴洪柱
無籽大十桑葚是廣東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從桑自然雜交后代實生苗中選出的優良單株經多年培育而成的自然三倍體無籽桑樹品種,葚果長圓形,紫黑色,無籽,果長3.25~4.16厘米,平均單果質量3.57克,最大單果質量可達6.8克,總糖含量14.87%,適合鮮食,果葉兼用。無籽大十桑葚抗病性較強,抗旱耐寒性較差,但具有結果早、產量高、品質優等特點,是北方建立生態經濟觀光采摘園農家樂的優良品種之一。魯西南地區大十桑葚引種時間較晚、規模較小,但經濟效益十分可觀,2017年4、5月份當地零售價60~100元,千克。通過抽樣調查了部分具有10年大十桑葚大棚栽培管理實踐經驗的種植戶,總結出一套適合魯西南地區大十桑葚棚栽豐產綜合管理技術,供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相同或相近地區的栽培戶參考。
1魯西南氣候概況
魯西南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包括魯西南平原、沿湖低洼地及湖東山前平原。該區屬半濕潤氣候,年平均降水量600~800毫米,年降水72~83天,四季降水很不均勻,尤其春季降水變化很大。一般春、初夏偏旱,盛夏水澇災害嚴重,秋季較少旱澇。該區東部春季少雨,回暖迅速,干熱風較強,年均輕干熱風3.5天,重干熱風1-4天,春霜凍危害也較重。年平均氣溫13~14℃,0℃以上積溫在5000℃以上,10℃以上積溫4400~4600℃,-極端最高氣溫40~42℃,極端最低氣溫為20℃,無霜期200~210天。
2大棚規格
春季栽植最好于前一年10月建棚,大棚骨架材料多用鍍鋅鋼管,一般每個棚占地面積1畝左右,多為坐北朝南東西建棚,少有南北建棚的。一般棚長66~70米,寬10米,南北(或東西)墻高3米,一般拱頂高4-4.5米。扣棚用多功能長壽膜,每年更新一次。膜上覆蓋草被或草苫,用于冬季和夜間保溫,為提高保溫效果,也可以棚內加覆二層膜。
3整地栽植
堅持高標準建棚,做到細致整地,精心栽植。整地方式采用小穴狀整地,樹穴規格:0.6米×0.6米×0.6米,樹穴開挖時離墻至少2米。設計株行距為3米×4米,南北或東西3行,每行最多可栽植23株,留足輔助用地,一般栽植55~65株,棚。栽植時間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宜。苗木規格一般采用2年生嫁接苗,苗高1.5~1.8米。栽植前施足基肥,每穴施優質土雜肥20~25千克。栽植時要對苗木主根過長和受傷根系進行修剪,栽植深度一般比原土痕深3~5厘米,分層填土、踏實,澆水澆透、封土培堆。大力推廣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栽植技術,即將苗木根系舒展放于樹穴內扶正,填土至樹穴的2/3時輕提苗,使苗根系充分伸展,踩實后,把余土填上,再踩,為了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栽后及時澆水,然后在穴面上蓋一層松土。
4整形修剪
樹形養成采用高干樹形,栽植后及時定干,高度1米。當年每株養成3~4根主枝,翌年春季發芽后每根主枝再留2~3個新梢生長,培養結果枝。平時通過夏剪、冬剪控制樹冠的大小,高度根據棚頂始終控制在3.5~4米,及時將徒長枝、贏弱枝、病蟲枝等清除,對保留結果母枝進行短截培養。大棚栽培發芽前期至花期基本處在覆膜情況下,要疏去過密枝,使枝條分布均勻,便于采光,利于開花結果。第4年進入盛果期后,要結合修剪,科學管理,克服大小年現象,保證豐產穩產(圖1)。
5施肥澆水
每年要根據樹木生長情況科學施肥,施肥要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施肥后及時澆水。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萌芽前,在行中間開挖深30厘米、寬25厘米的施肥溝,每棚施入腐熟的土雜肥2~3噸,配以復合肥20~30千克。結果后,以速效肥為主,增加枝條養分積累,利于花芽分化,為翌年豐產打下基礎,一般每棚施復合肥20~25千克。花果期,可配合用200~250倍尿素進行葉面施肥,能夠提高坐果率,增大葚果。在萌芽階段和葚果生長期,對水分需求量大,要根據土壤墑情及時澆水。
6花果管理
由于棚內空間有限,加之塑料薄膜具有一定的濾光性,造成光線相對棚外較弱,會造成成熟期落果率高達15%~25%,如遇連陰天棚內光線暗淡落果會更嚴重。花期可噴施O.2%~0.3%磷酸二氫鉀,預防落果,還可提高葚果品質。葚果謝花后15~20天,可摘除植株中上部嫩葉。自結果枝基部6~8節上部予以摘除。整株最大可去除1/3葉片,以調節供需養分和增加光合作用,過多會使葚果營養不足、甜度下降,因此,要積極改善大棚光照條件。隨著氣溫的升高,果葚的成熟,揭膜后要及時覆蓋防鳥網(圖2)。
7溫濕度調節
入冬要及時扣棚,溫度過低則會凍傷植株,但大十桑葚生長期需要一定的低溫休眠過程,才能正常開花結果。實踐證明,魯西南地區大棚栽培要保持低溫處理l~2個月,以便順利通過休眠期。覆膜升溫時間一般以元旦前后最為適宜,過早則造成發芽、開花、葚果發育不良,影響產量和品質;過遲,上市晚,價格低,會拉低經濟效益。棚內升溫要徐徐漸進,逐漸升高,開始升溫時,白天要控制在15~18℃,最高不超過25℃;花果期,白天控制溫度在27℃左右,最高不超過32℃;夜間溫度控制在15~20℃,旨在通過加大晝夜溫差,促使葚果內的糖分轉化和營養物質的積累。白天棚內溫度在32℃以上時,一定注意控制溫度,必要時通過掀膜或通風降溫,否則,樹體容易出現燙傷。控制棚內濕度也十分重要,一定要保持土壤正常的水分供應及棚內空氣濕度的補充。多年實踐證明,發芽前,棚內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左右;花期則要控制棚內相對濕度在50%左右;果期棚內濕度一般控制在70%左右。日出前要拉開草苫進行短時間通風,以調節棚內濕度。
8病蟲害防治
貫徹“預防為主、治早治小”的方針,采用物理、生物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結合覆蓋防鳥網、采后修剪,清除病枝,集中燒毀、減少、消滅病蟲源,有效控制病蟲害。常見病蟲害的種類及防治方法:(1)桑天牛。采用鉤殺、捕卵、保護天敵、人工捕殺等措施,如雨季捕捉成蟲,用鐵絲插入糞孔刺殺幼蟲,保護桑天牛嚙小蜂;用毒簽或熏殺棒插入新鮮糞孔,也可用注射器向糞孔注藥,或用棉花球蘸70%~80%敵敵畏乳油30~50倍液塞入,并用泥土封口后悶殺幼蟲。(2)桑尺蠖。早春抽芽時,噴灑80%敵百蟲或85%敵敵畏1000~1200倍液;秋季可噴施40%毒死蜱1500~2000倍液。(3)桑白蚧。孵化期可噴灑50%亞胺硫磷乳油500~800倍液或滅蚧靈50~90倍液;成蟲期可用滅蚧靈15~25倍液藥殺。(4)桑毛蟲。春季害蟲出蟄后,可噴灑毒死蜱1500~2000倍液;通過人工摘除毛蟲卷曲葉片,在幼蟲集中危害葉片區連摘幾次。(5)金龜子。利用成蟲的趨光性,懸掛黑光燈誘殺成蟲;利用成蟲的假死性,于傍晚振動樹枝,捕殺落地成蟲;在成蟲發生期每隔2~3天噴灑1次50%毒死蜱10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1000倍液、40%~50%樂果乳油1000倍液。(6)桑象蟲。在冬季清除枯枝,收集后集中燒毀;危害期可用40%毒死蜱1000~1500倍液噴灑;或噴灑50%殺螟松乳油1000~2000倍液。(7)桑樹斷梢病。在花期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也可通過人工摘除青葚集中燒毀。(8)桑葚菌核病。冬季清除病枝集中深埋;花期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9)桑炭疽病。秋冬季及時收集病葉燒毀減少菌源;發病季節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l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夏季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進行桑園地面消毒。
9葚果采摘
葚果一般于5月上中旬成熟,發現顏色由紅變紫黑,表明葚果已經成熟,即熟即摘,收獲期一般在3周左右。葚果不耐擠壓、貯藏和運輸,采收一般人工手摘(圖3)。采摘前,要先戴上一次性塑料薄膜手套,然后再采。結果枝高而用手采摘不到的葚果,要隨時攜帶合梯或凳子,盡量不要用手搖動結果枝,葚果從高處墜落地面很容易碰破表皮,從而影響質量。采集后,經過人工分級,用塑料盒包裝后,再裝入集裝箱,一般每箱質量為5~10千克,包裝好要立即運往超市或果品市場銷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