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酬
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國民經濟以及國內物流轉向高質量發展是社會各界的關切所在。
當前,協同性已是熱詞。中央深改小組會議曾強調:“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協同。”改革如此,推動物流業發展也是如此。法規要理清,權責要對等。換言之,應該進一步讓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權責對等,從制度上強化部門聯動的責任和意識。攥緊的拳頭最有力。相關主政機構必須跳出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就能讓各類機構有機銜接、相互協調。
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決破除制約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同時也要看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明確奮斗目標,拿出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保持不斷改革向前的勇氣、魄力和擔當,很重要。實現機構協同高效,重在厘清定位、明確責任。各機構發揮各自所長,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就能在協同中實現高效發展。
有研究發現,協同工作也是國際慣例,其直接目標即消解部門分割的碎片化管理困境,通過組織重構、預算整合、政策目標分享、信息共享等途徑,來提高公共決策的質量。因信息不暢、各自為政而導致資源浪費、公帑靡費,實在讓人痛惜。
推及物流業界,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與戰略性產業的物流業,除卻國家層面先后頒發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等,國務院辦公廳以及相關主政機構近年來發文連篇累牘,可謂汗牛充棟。而真正落地生根能擺上桌面的僅有托盤而已。交通部搞的專業網站據稱已然與三十一個國家聯網,和國內互聯狀況卻不得而知。物流業是由包裝、運輸、搬運、裝卸、倉儲、貨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組成的復合型服務產業。傳統物流是分割的,所以效率很低。相關主政機構主抓是條塊的,所以事倍功半,甚或唯余畫餅。君不見,一則《高速公路收費條例》兩易寒暑,迄今仍在保胎。可見,國人寄予厚望的大部委,亦非高效能所在。進入新時代要有新作為。當前,改革開放處于深水期和攻堅期,相關主政機構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不斷向著宏大目標聚焦發力,才能更有戰斗力,才能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才能攀登一個又一個物流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