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生活作風;家風,是家中為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它陪伴著我們,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好的家風能影響我們的精神風貌,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我們茁壯成長;不良的家風,則會使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布滿荊棘。家風作為一種精神能量,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浙江好家風》這本書分為學習篇、修身篇、治家篇、處事篇和愛國篇五個部分。每篇都以翔實的事例,為我們解讀了浙江好家風的深刻內涵,介紹了受到好家風熏陶而成功的著名人物。
讓我印象頗深的是“學習篇”中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他年幼時本是一個頑童,他的父親就以家族的優良傳統熏陶他,使他懂得了不少道理。在家風的教化下,他愛上了學習,最終成了一個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并與孔子、孟子等思想大家齊名。他寫下家訓《示憲兒》,在家訓中,他告誡孩子們:學習不是為了金榜題名,而是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品德、有智慧的人。正是受了這份家訓的引導,他的許多子孫都很有成就,有的成為明朝著名的哲學家。通過學習他的家訓,我們也可以得到很多啟迪:不要為考試而學習,因為考試僅僅只是檢驗階段性學習成果的一種方法。我們應該通過不斷地學習、積累知識,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能作出貢獻的人。
治家最有名的當屬“江南第一家”——鄭義門?!敖系谝患摇睘楹文軌蚺d旺幾百年,與經過歷代累積的一百六十八條家規——《鄭氏規范》很有關系。有了規矩才能成方圓,鄭家家規嚴格,整個家族十五代人不分家,三千多人共吃一鍋飯,仍然井井有條。家長鄭濂嚴格執行家規,向后人展現了鄭氏家規強大的約束力和鄭家人對家規的自覺遵從。鄭濂說過,有人監督時恪守規矩并不難,難的是一個人在無人監督時也能遵守規矩,也能誠心誠意對待別人。所以,作為小學生,遵守學校紀律,認真學習,在沒有老師和家長監督的情況下,依舊努力學習,這才是真正的自覺。
古人云:“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好的家風、家訓造就了他們善良待人、嚴于律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尊敬。我們國家大多數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也不例外。我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和長輩,友愛同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努力做一個心地善良、勤儉節約、對祖國有用之人。舉個例子,我的外公是一個非常節約的人:他平時吃飯的時候,他的碗里絕不會剩下一粒飯,隨后要求其他人也這么做,飯桌上也不能有米粒;有時穿破的襪子,也要讓外婆縫補好后繼續穿;外婆、舅媽洗完衣服的水,他也要接起來沖廁所,進行二次利用。受到外公的諄諄教導,我也學著做一個勤儉節約的人。
讀完《浙江好家風》,再對照自己家的家訓,我瞬間覺得自己很多方面還做得不夠好,我要為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斷努力,不斷進步;與同學們好好相處,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指導老師: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