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杰
“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任滿身花影,獨自追尋。攜向華堂戲斗,亭臺小、籠巧妝金。”讀張镃的這首《滿庭芳》詞,最適合的就是回憶兒時了。而今留在記憶中的童年就唯獨剩下熱鬧的大鼓涼傘。
記憶中的大鼓涼傘,好像都是在迎神賽會或傳統節日的時候才能看到。觀看者圍得水泄不通,表演者演得全神貫注。尤其是化了裝的撐傘少女,更是頻頻在夢里搖曳招手,眉來眼去。少時,確實是被撐傘美女沖昏了頭腦,更不知道大鼓涼傘的來龍去脈,至于大鼓涼傘的歷史淵源,是走上社會后逐步收集到的。
據《唐書·音樂志》記載:“唐太宗貞觀七年制《秦王破陣舞圖》,舞式左圓右方,先偏后伍,交錯屈伸,首尾迴互,以載戰陣之形,舞者皆披甲執戟,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又據《太宗李靖問答》記載:“靖曰,臣觀陛下所制《破陣樂舞》前出四表,后綴八旙,左右推旋趨走,金鼓各有其節,此即‘八陣圖血頭八尾(魚頭燕尾)之制也。人間但見樂舞之盛,豈有知寫容如斯焉。”
破陣舞后來改名“七德舞”,與現在漳州流行的大鼓涼傘大同小異,看來大鼓涼傘舞是破陣舞的雛形。破陣舞曾停演三十年,至高宗時再恢復。相傳,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從河南光州南下開漳時把破陣舞也帶了下來。起初是作為鼓舞士氣、演習戰斗的軍隊凱旋舞,后來傳衍到了民間,逐步演變成為“中軍樂吹,大鼓涼傘”的歌舞。
大鼓涼傘,亦稱“花鼓陣”,大鼓由小伙子佩在背上,背后一人以手拿鼓槌撾擊,若干鼓手聯成一隊按著節奏旋轉進退。另有若干少女手執圓斗形彩色或紅色的綢傘隨鼓聲翩翩作舞。鼓聲傘影激烈豪邁,充分表現勇猛戰斗的風格。這種舞蹈與現在豫南的地燈(地花鼓)非常相似,保留我國古代武舞的遺存,富有數千年中原文化的內涵。
陳元光《漳州新城秋宴》中有:“秦菄吹引風,鄒律奏生春;縹緲纖歌遏,婆娑妙舞神”之句,道出唐時漳州民間藝術活動之盛況。
相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春節期間,數千名倭寇偷襲月港,大肆掠殺,戚繼光帶領部下封鎖九龍江口,盡殲倭寇。戚家軍凱旋歸來時,將士們歡快地擂起戰鼓,鄉民們用“花鼓陣”犒勞戚家軍,軍民載歌載舞。將士們擂鼓跳躍,汗流浹背;姑娘們撐起涼傘(古代帝王出巡專用)為將士遮陽,以最高規格的禮儀表達對勞苦功高的將士的敬慕愛戴之情;老大伯肩挑水果、鮮花、大茶壺為將士送茶獻果;老阿婆拿著大蒲扇為將士扇風驅熱;一群男女青年也敲起鑼來加入這一歡慶的行列,眾人隨著鑼鼓節奏歡呼雀躍。又傳,戚繼光入閩平倭時,經常采用打鼓招兵,還有抗擊倭寇時,也擂鼓助戰。鼓成為人民戰斗生活以及抗倭中不可缺少的鼓舞力量。
德行人間金管記,姓名天上碧紗籠。至明朝末年,漳州民間藝人汲取了生活源泉,以“天圓地方,舞律激揚”的舞蹈意象及“以龍為圖,吉祥瑞兆”的圖騰崇拜心理進行藝術構想,逐步完善了“大鼓涼傘”的表演藝術。同時,在氣勢雄壯中揉進輕盈優美舞步,用于表達一種依依惜別之情。明崇禎八年,漳州知府曹荃得知通往漳州府南大道古驛站五里亭破廢,且在曠野之中,士民無處擋風避雨,于是獻金重建五里亭,并于亭后建廟宇一座,供奉觀音菩薩。曹知府離任時,漳州市區及南鄉十八社半百姓用大鼓涼傘送別曹知府。從此,每當“有政聲”官吏離職,百姓都會自發到五里亭用大鼓涼傘送別清官。
大鼓涼傘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起源于唐,盛行于明,后傳至臺灣,歷經上千年。在傳承過程中,以自愿為特征,多為社會性松散型,是漳臺民間喜慶、迎神賽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世紀八十年代初,薌城區天寶鎮天寶村沈井水創辦大鼓涼傘隊,于1980年開始擔任本村大鼓涼傘隊領隊,現鎮里各村都自發組成表演隊,一般都在十鼓十傘以上,只要聽說有什么歡慶喜事,招呼一聲,大家就背起大鼓跳了起來。據《中國民間舞蹈大全》記載:“大鼓涼傘亦稱‘花鼓陣,主要流傳于漳州市和龍海縣九湖、顏厝、程溪一帶。每逢喜慶佳節、迎神廟會,該地區鄉村村村都表演這個舞蹈,扎根之深,影響之廣,可謂家喻戶曉。”
現在,大鼓涼傘舞經過專業文藝工作者的不斷整理加工,對表演的形式內容進行改革創新,與古代的軍隊凱旋舞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當今大鼓涼傘以鼓傘對舞為特點,打鼓的俊男擊鼓動作剛勁有力,神態健壯威武;撐傘的靚女舞步輕盈優美,形成鮮明的對比;老大伯與老阿婆以詼諧風趣的動作穿插其中,插科打諢,諧趣橫生,使舞蹈剛柔結合,活潑風趣。
大鼓涼傘舞表演形式非常豐富,其中有“斗鼓”“翻鼓”“擂鼓”“咬鼓”“翻車鼓”“橋鼓”“迭鼓”“踏鼓”等,又有“三進三退”“觀山靜止”“蓮花轉”“龍吐須”等構圖和隊形。
大鼓震人寰,閩南鄉音猶悅耳;涼傘舒歲月,漳州特色更辟邪。
如今,由大鼓涼傘演化出來的創作舞蹈藝術更臻完美,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在各種慶典、藝術盛會、賽事活動中頻頻出陣。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如廈門市的大鼓涼傘,經過改編后叫“大鼓細傘”,他們的鼓比漳州的小,傘蓬也比漳州的窄。廈門的“大鼓細傘”更加藝術化,加工成分更多,但不能進廟會,漳州的大鼓涼傘可進廟會,且能辟邪。不過,無論怎么藝術加工,唯獨不變的是“撐傘少女”的脈脈傳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