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哲
聚焦發改視角,助力破解民營經濟發展“創新難”“用工難”“用地難”“融資難”“降成本難”“產權保護難”“公平競爭難”“轉型發展難”“走出去難”“訴求表達難”
民營經濟是浙江的特色、是浙江的驕傲,更是浙江的命根。從最近對民營企業家座談的情況看,民營經濟發展還是存在諸多困難。針對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十難”,聚焦發改視角,談一談“十解”建議。
一是關于破“創新難”。據今年7月對6000多家民營企業調查,53.6%無研發人員、55%無新產品投入、67%無技術購買服務,自主研發僅占26%。助力破解創新難,可以做三件事:一是加大對高技術產業項目申報、審核、投資補助或貸款貼息支持力度。二是學習日本的做法,做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規劃,確定創新領域和目標。三是支持各地開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試點,如溫州兩個健康先行區、青田華僑經濟試驗區等。
二是關于破“用工難”。傳統產業員工流失斷層、藍領技工青黃不接、專業技術人才十分緊缺,是當下民營企業的用工困境。只有生產沒有生活生態生機,留不住各類人才。可以做一件事:用特色小鎮理念,加快對開發區和各類產業園區提升改造,完善居住、商貿、教育、醫療、社區等服務功能。
三是關于破“用地難”。全省70%民營企業認為土地供應不足。可以謀劃一件事:在產業集聚區和“萬畝千億”產業園設立民營經濟特色產業生態園,圍繞龍頭企業配套規劃中小微企業發展用地,既實現了大中小微民營企業抱團發展,一攬子解決中小企業用地,又涵養民營經濟產業生態。
四是關于破“融資難”。近3年來,全國民營企業融資規模下降了23.2%,尤其是輕資產的現代服務業企業缺抵押物等融資難問題很突出。可以做兩件事:一是在發債上向民營企業傾斜支持,加大可發債品種和途徑的宣傳和指導;二是大力支持企業上市。
五是關于破“降成本難”。71.8%的民營企業反應當地工業用地成本高于省外其他城市,社保總費、融資、用能、租金和物流等生產成本節節攀高,審批環節的中介費用難降低,企業利潤越來越薄。有兩件事可做:一是以數字化、標準化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降低中介費,進一步降低制度性成本;二是加大電力直接交易推廣速度和優惠力度,推進供氣環節扁平化改革和用能權交易試點改革,降低用能生產成本。
六是破“產權保護難”。民營企業往往是“贏了官司、輸了市場”,侵權人“換個馬甲又復生”。應完善失信黑名單制度,將故意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企業和個人納入信用公共服務平臺,讓侵權人像老賴一樣寸步難行。
七是破“公平競爭難”。比如,民企參與PPP項目,與項目合作方的央企開展平等對話和平等合作難。作為發改委,一要樹好民營企業參與混改的典型,花大力氣推進杭溫高鐵等PPP項目建設,真正打破除橫在民企面前“玻璃門”和“彈簧門”。二要進一步研究開放領域,推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社會事業、“四大建設”、數字經濟、軍民融合、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五個一批”重點項目,并依托在線平臺建立公布吸引民間投資的重點領域和項目。
八是破“轉型發展難”。全省每年有上萬家“低小散”企業面臨整治和淘汰,如何幫助民營企業轉型發展,讓民營企業規模和實力并存,發改委可以出人、出政策。一是建立年輕干部掛職民營企業機制,唯有懂企業、愛企業、才能幫企業;二是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出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為企業指明轉型方向。
九是關于破“走出去難”。民營企業普遍對海外的文化、政策、法律了解不充分,加之專業人才稀缺,往往不敢“走出去”。發改委可發揮好省“一帶一路”建設辦公室職能,發布“一帶一路”投資合作產業指導目錄,編印企業“走出去”的政策信息、銀行、保險、會計、法律、稅務等集成式服務指南,為企業保駕護航。
十是破“訴求表達難”。政策落地難、訴求無處說是民營企業普遍心聲。可以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建立民營企業決策參與機制,今后凡是出臺重大經濟規劃、出臺涉及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必須傾聽民營企業家意見;第二件事:在浙商服務中心增設“浙江民營企業服務熱線”,聯合市縣發改予以協調和解決,暢通訴求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