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覓
灣區建設應當是一種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極化戰略,要集中所有優勢兵力打好發展這個“殲滅戰”,聚焦在“2+9”產業、集中在“一港兩極三廊四新區”、集中建設杭州和寧波兩大極核
三個背景都是具有規律性并且可以在國際上進行橫向對比的。第一個是經濟發展從高速向中高速的變化,高速發展中所掩蓋的很多矛盾將會逐步暴露出來,也就是常說的中等收入陷阱;第二個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包括人口的老齡化和新一代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第三個是城市化發展階段從高速擴張向提升質量的變化,浙江常住人口城市化率68%,大灣區是69%,已經十分接近70%的分界線,距離高度發達國家(比如英國美國)的城市化率只剩10個百分點的差距。
在上述三個背景下有六個方面影響:一是跟隨策略逐漸失效,原來可以從發達國家學習技術、仿制產品,現在部分領域已經跟國際先進水平并跑甚至領跑,對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土地供給出現結構性過剩,房地產開發可能不再是遍地開花,而且隨著房地產稅的出臺,傳統的城投模式和土地財政的玩法必然要有所改變。三是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喪失,老齡化社會到來,最吃苦耐勞的一代人逐漸退休,如何管理和服務新一代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政府和企業都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四是要素制約更加明顯,十八億畝紅線、地方債務風險、環保督查都對原有的發展模式提出挑戰。五是人對城市更加依賴,對城市的需求更加復雜多樣。六是有些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勞動密集型和高污染的行業正在向內陸和國外轉移。
第一個挑戰,資源有限和目標多元的矛盾。政府手中掌握的有限資源,土地、資源、干部,怎么用,怎么投?四大建設的整體戰略已經給出了答案,四大建設就是浙江進行生產力的重新布局,大花園建設可以著眼均衡,大灣區建設應當是一種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極化戰略,要集中所有優勢兵力打好發展這個“殲滅戰”,而不能希望用一副藥治好所有病。從產業選擇來看,要聚焦在“2+9”,尤其是要堅定對數字和生物兩個產業的信心。從發展平臺看,要集中在“一港兩極三廊四新區”,當前重點要做好“四新區”的建設,選好主導產業、找準發展方向,集全省之力打造好,這是灣區建設的示范樣本,事關大灣區建設的成敗。從城市建設看,要集中建設杭州、寧波兩大極核,尤其是杭州要在城市國際化上下功夫,形成對高端要素獨特的吸引力,才能在長三角占據一席之地。
第二個挑戰,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脫節。區域競爭最終是人的競爭,城市要增加對人的黏性,特別是對年輕人和高知識群體,要去分析他們的需求,打造針對他們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從新區建設看,首要任務是補齊公眾服務的短板,這從工業區招工難招工貴問題中可以看出,人們不愿住在大江東,關鍵是沒有好的學校、醫院和商業綜合體。從標志性工程建設看,要著力打造未來社區,引領未來生活方式,吸引年輕群體在大灣區定居。
第三個挑戰,傳統體制機制帶來的束縛。浙江過去的發展,縣域經濟的模式功不可沒,在新形勢仍然要堅持縣域的競爭主體地位,但也要看到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如無序競爭、鄰避效應等。所以,要對地方競爭機制做些有益的修正。首先要完善考核機制,為有合作意向、有互補優勢的區域創造跨行政區的合作機制,如鼓勵全省各地到大灣區組建飛地產業園。二是要完善指標體系,可以參考硅谷指數、深圳可持續發展計劃等,更加關注創新、風險投資等領域,同時加強對營商環境、吸引人口落戶等指標的考核。三是要加強省級統籌。一方面要加大省政府層面的制度供給,提升政府自身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授權有能力的社會組織,建立省級基金,把土地和資金交給他們運作,利益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