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
只有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匹配、人口規模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適應、人口數量和生態環境容量協調才能有良性互動,真正實現“以人才帶產業、以產業聚人才,產城人融合發展”
幾年前,大家都在談“逃離北上廣”、都在疾呼“嚴控特大城市規模”,但2017年武漢打響第一槍,猝不及防地城市間爆發了“搶人大戰”。目前一二線城市搶人競爭愈加激烈,三四線城市也不甘落后,可謂“狼煙四起”。
總結本次“搶人大戰”有三個特點:一是參與城市多、能級高,全國超50個城市加入“搶人大戰”,包括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二是搶奪人才廣,由搶“才”轉向搶“人”,緊盯“學歷”“技能”“青年”三要素。三是政策補貼力度大,送戶口、送房貼、送補貼。
在人口老齡化、總人口供給減少,城市虹吸效應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各大城市真金白銀下血本在“搶人”,小城市會怎么樣、該怎么辦?
意料之中,形勢嚴峻、雪上加霜。小城市受“搶人大戰”影響明顯,鎮域流入人口快速下跌。我們選取第一批27個省級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數據進行分析,鎮域流入人口已處于下行區間,突發的“搶人大戰”導致2017年人口出現負增長,鎮域常住人口斷崖式下跌。而2017年小城市人口減少是個案還是進入負增長區間,有待繼續觀察。
面對“搶人”沖擊和影響,小城市是否還有集聚人口的能力?有!鎮建成區常住人口在持續增加。2015年統計顯示,小城市建成區常住人口鎮均增加3206人,鎮域常住人口鎮均增加1505人,首次出現倒掛,這種倒掛一直延續至今,這表明鎮域人口正加快向建成區集聚。小城市對本地人口有強大吸引力,是就地城鎮化首選地。
小城市應采用不同于大中城市的集聚人口策略:不能學大城市調整戶籍政策“開閘放水”,因為小城市戶籍背后的公共服務沒有競爭優勢;不能學大城市給予高額補貼,因為財力有限,政策不可持續,且補貼涉及財政資金公平配置問題。結合小城市實際,需要“精準聚焦、揚長補短、創新模式”。
立足本土,精準聚焦,大力支持本地創業就業。“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除了在大城市,沒人喜歡遠走他鄉。要聚力培育本地企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聚焦包括外來常住人口在內的本地人群,提升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和水平,不斷擴大城鎮人口。“留人”比“搶人”的成本要低,且穩定性強。
因地制宜,揚長補短,以特色優勢吸引特定人才。要盡快補齊城市設施、公共服務的短板,縮短同大中城市差距,讓青年人能在小城市喝得到咖啡、看得了話劇。要發揮比較優勢,挖掘在生態環境、人文歷史、低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優勢,用特色吸引特定人口。易中天就在小鎮寫書做學問,貴州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用“空氣質量好、快樂做學問,牛肉便宜不注水”等特色招聘內容吸引了20多名博士報名。
開拓思路,創新模式,轉變留人用人模式。肯定和尊重人口往大城市集聚規律,充分利用現代交通網絡對時空格局重構帶來的改變,在小城市留人、用人方式和模式上創新。“留人”上,要努力將“流動人口”轉化為“流動消費人口”,要有意識發展商貿服務、鄉村旅游、民俗文化等產業,讓小城市成為“詩和遠方”,吸引大中城市人口到小城市進行消費;“用人”上,要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借鑒工作在杭州、生活在上海北京、出差在全球各地“杭漂工程師”經驗,鼓勵大城市落戶高端人才,周一到周五在小城市、鄉村從業工作。
集聚人口是產業、人口、城市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單一人口維度“搶人”,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只有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匹配、人口規模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適應、人口數量和生態環境容量協調才能有良性互動,真正實現“以人才帶產業、以產業聚人才,產城人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