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
走好政策協同、任務協同、機制協同之路,切實打好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協同控制與管理的政策組合拳,切實解決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協同控制與管理的關鍵問題,積極探索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協同控制與管理的制度創新
近日參加了由亞洲開發銀行等單位主辦的2018年亞太低碳技術高峰論壇,發現碳減排與大氣污染治理協同控制與管理成為研討和交流的重要話題。究其因,其一是內在現實發展的需要。近年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和碳減排方面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持續升級,能源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碳減排和大氣污染治理依然形勢嚴峻、任務艱巨。雖然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兩者的內在要求有所區別,但實現路徑有諸多一致之處,確實可以統籌推進、協同共治。其二是外部環境帶來的機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具有了更高的法律地位,擁有了更強的法律效力,為協同控制與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同時,應對氣候變化職能從發改委移至生態環境部,為實現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的協同增效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更為建設生態文明、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新的體制環境機會。
觀其然,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協同控制與管理,結合浙江的工作實踐和探索,個人認為主要有三條路徑。
走好政策協同之路,切實打好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協同控制與管理的政策組合拳。浙江省近年來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很關鍵就是打好政策組合拳。以總規劃為綱,專項規劃或行動計劃為抓手協同推進。如《“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十三五”控溫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碳強度比2015年下降20.5%的目標以及加快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構建低碳產業體系。《“十三五”低碳發展規劃》提出了“碳排放強度到2020年達到國家下達的要求的目標和構建低碳發展布局,打造低碳產業體系,培養低碳生活方式,營造低碳生態環境,建立低碳能源體系,創新低碳發展體制機制的重點任務”。《大氣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2.6%的目標以及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產業布局與結構,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治理城市揚塵和煙塵,控制農村廢氣污染,建設船舶排放控制區,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等重點任務”。這些政策措施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政策的合拍與合力更好實現碳減排與大氣污染治理協同控制與管理的成效。
走好任務協同之路,切實解決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協同控制與管理的關鍵問題。要抓住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交通運輸清潔化以及科技創新等關鍵問題作為主要任務來解決。著力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業,構建以低碳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產業體系。著力加大能源結構優化,堅持“減煤、控油、增氣”原則,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著力交通運輸清潔化,持續加大交通運輸結構調整,發展清潔交通運輸體系。著力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大對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組織重大問題攻關,為協同減排提供保障。
走好機制協同之路,積極探索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協同控制與管理的制度創新。堅持市場驅動,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要降低企業成本,利于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從依靠傳統行政力量強制轉變為依靠市場力量自愿參與,更好實現協同控制與管理的目標。在用水權交易方面,積極探索內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水權交易機制;在排污權交易方面,遵循環境資源“有限、有價、有償”的理念,通過市場和宏觀調控,著力完善反映市場需求和資源價值的排污權交易制度體系;在用能權交易方面,鼓勵試點積極探索能源要素更高效配置機制,建立較用能權交易制度體系、監管體系、技術體系、配套政策和交易系統;在碳排放權交易方面,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制度創新,要根據國家統一碳市場建設工作部署,分階段、分步驟加快推進碳市場建設,抓緊在發電行業率先啟動碳排放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