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區發展和改革局南湖區行政審批局
南湖區充分發揮行政審批局優勢,在新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全覆蓋、全入駐、無差別、無前臺”的“兩全兩無”模式為核心,在全省率先運行“無差別全科受理”,實現群眾和企業進“一個門”,跑“一個窗”,辦“千件事”,做到中心之外無“權力”
嘉興市南湖區作為全國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于2016年7月成立行政審批局,將原16個區級部門的178項行政許可事項和24項服務事項、6個市級垂直部門的71項行政審批事項劃入服務范圍內,通過各項工作的大力創新,實現了“一張網”管理、“一體化”審批、“一站式”服務,有效推進了群眾和企業“最多跑一次”。今年3月19日,南湖區以“全覆蓋、全入駐、無差別、無前臺”的“兩全兩無”模式為核心,在全省率先運行“無差別全科受理”,實現群眾和企業進“一個門”,跑“一個窗”,辦“千件事”,做到中心之外無“權力”。4月底,全區鎮(街道)全面實現“無差別”受理或辦理。5月中旬,實現村(社區)全覆蓋。6月,南湖區被列入全省“無差別全科受理”工作指南起草單位。8月,南湖區“無差別全科受理”被作為26條經濟體制重點領域改革典型經驗之一在全省復制推廣。
構建無差別的辦事環境。科學設置“一區兩廳”(人工綜合受理大廳、電子行政服務大廳和24小時全自助服務區),引導群眾走“線上辦為主、實體辦為輔”的辦理路徑。在人工綜合受理大廳設置20個綜合受理窗口,每個窗口均能辦理所有事項的受理。在每個受理窗口設置南湖區特有的“一窗受理”平臺,通過跨部門的數據交換和互通共享,將分散在條線的多個業務辦理端口集中到一個端口,極大提高了窗口的工作效率。在全省率先建立電子行政服務大廳,大廳內配備25臺自助受理終端,實現群眾企業可快速辦理工商注冊、食品經營許可、社會團體登記等700項在線申報事項,配備10名“智慧專員”全程指導群眾進行在線申報。開辟24小時自助服務區,研發智能化自助服務一體機,提供證明類打印、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等500余項功能。
打造無差別的辦事流程。按照“受理、勘查、審批”三分離模式,整合現有“業務流”和“信息流”,打破原有分版塊、分條線、分段式運行的“小閉環”審批受理模式,重新制定內部運作標準和審批制度,重構全事項、全盤化、全程式的無差別“大閉環”流程。全省率先打破原有按照投資項目、商事登記、社會事務等重點領域分版塊受理模式,實現“全科無差別受理”。全省首家推出《嘉興市南湖區“無差別全科受理”工作規則(試行)》,為“無差別全科受理”改革工作的規范、高效運行奠定基礎。建立審批事權分級標準,設立首席、二級、三級審批官,根據事項辦理復雜程度對審批事權按“獨任審核”“一審一核”“報批審核”分級授權,有效實現對審批的扁平化管理。借鑒物流跟單模式,自收件起與文書同步生成二維碼,讓企業和群眾能及時掌握事項受理、審核、辦結各環節的流轉信息,實現對外辦事便利化、對內管理痕跡化。
提供無差別的辦事服務。發揮綜治工作、綜合執法、市場監管和便民服務“四個平臺”載體作用,打造區、鎮、村三級“無差別”辦事服務。以區級行政服務大廳為中心,將“無差別”受理、標準化管理、自助服務、監督監控等向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和村(社區)代辦點及銀行、郵政網點、商場等公共場所輻射,深化審批事項“區域通辦”,推動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實行多點辦理,推進政務服務“就近能辦、同城通辦”。打造智慧審批網,依托審批服務APP、微信公眾號等媒介,提供行政服務大廳全景VR導引,“審批小智”智能問答、全時段精準預約等移動式服務,便于群眾利用手機了解大廳辦事路徑、關鍵詞搜索辦事指南、一鍵預約辦理時段。與中電科公司簽訂“互聯網+政務服務”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打造“南湖之窗”掌上移動審批平臺,讓群眾隨時隨地享受“無差別”智慧審批服務。織密“紅色代辦”網,建立區、鎮、村三級“紅色代辦”制度和“跑腿工”隊伍,其中區級代辦中心“紅色跑腿工”負責全區注冊資金1億元以上或總投資3億元以上的重點投資項目審批和服務代辦工作;鎮級代辦站“紅色跑腿工”對本轄區內投資項目、商事登記等事項做好代辦服務;村級代辦點“紅色跑腿工”主要為特殊群體提供民生事項的代辦服務。以“跑腿工”代辦等形式為投資項目、商事登記和民生事項提供“加速度”服務。
南湖區充分發揮行政審批局優勢,在新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推行“無差別全科受理”審批服務,以首創精神破解改革堵點,以奮斗精神壓實改革任務,以奉獻精神提升改革成效,獲得馮飛常務副省長的肯定批示。自3月19日正式啟動以來,“無差別”受理相關工作成效被中國人民廣播電臺網、央廣網、《浙江日報》等新聞媒體報道近60次,此改革推行以來接待上級領導和兄弟縣市調研考察學習260余批次,為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南湖樣本。
大幅降低行政成本,有效提升行政效率。南湖區通過整合大廳功能區劃、深度優化審批流程、大力提升隊伍素質等舉措,有效融合“行政審批+政務服務”,全省率先將全科“無差別”理念優勢轉為現實優勢。3月19日運行至8月底,“無差別受理”辦件量共計38874件(其中行政審批局辦件量21194件,入駐部門4577件,通過電子行政服務中心網上申報13103件),成功實現受理事項增加一倍的前提下,前臺受理窗口壓縮47%,日均辦件量同比提升20%以上,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辦事效率。
開創智慧審批+政務服務新模式,最大程度便民利企。南湖區行政審批局創新集成了人工受理大廳、電子行政服務中心和24小時政務服務區三種功能區。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全國信息公開與政務服務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定安充分肯定了南湖模式,他認為“像南湖區這樣三類集成創新在一起的做法在全國幾乎沒有,是比較超前的,是一項創舉”。全省首創的電子行政服務中心將各類辦事端口集中于一端,為群眾提供了良好的網上申報環境,并配備智慧專員,有效解決群眾因系統錄入內容專業或者需要對瀏覽器進行專業設置等問題,無法自行在互聯網辦事的問題。24小時服務區功能多、設備齊全,包括證明類打印、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等模塊,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升級版,有效分流窗口工作量,方便白天沒有時間辦事的群眾,豐富了“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內容,服務到不同層級民眾需求。“無差別”綜合受理大廳彌補了以前分版塊受理的缺陷,每個窗口都能受理全區千余項事項,既借鑒了其它政務服務的優勢,也充分發揮了行政審批局的體制優勢,讓群眾企業體驗到“最多跑一次”升級版便利。
推進無差別受理向基層延伸,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推進“無差別”受理向鎮、村延伸,打造區鎮村三級無差別審批服務體系,為區域通辦奠定了基礎。與基層治理“四個平臺”充分融合,在方便群眾的同時,也精簡了窗口人員,把基層干部解放充實到全科網格員和“紅色跑腿工”隊伍。如全市率先實現無差別受理的鳳橋鎮,原先11個分模塊的辦事窗口縮減改造為8個“綜合受理”窗口,之后還將繼續壓縮至6個以內,有效節約了窗口工作人員,其余解放出來的基層干部可以充分參與到全科網格員隊伍中,也可以為群眾和企業提供代辦跑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