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德清縣以確定社員權(社員資格)為基礎,創新實施社員身份確認等“八項制度”,科學賦予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繼承、抵押、擔保等六項權能
自2015年5月列入全國農村股份權能改革試點以來,德清縣嚴格按照農業部、中農辦、國家林業局《關于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工作的批復》(農經發〔2015〕7號)中的具體要求,創新實施社員身份確認等“八項制度”,科學賦予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繼承、抵押、擔保等六項權能,改革試點順利推進、三年任務基本完成,有效保障了成員合法權益,促進了全縣農村和諧穩定。
明確改革方向,確定改革原則。結合實際,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德清股份權能改革緊緊圍繞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后的“管理體制與機制”創新為主要目標,明確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以確定社員權(社員資格)為基礎,以社員身份的動態管理與股權的靜態管理為主線,相應確定民主權與財產權,創新并規范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在改革過程中始終牢牢把握改革底線不觸紅線,堅持集體制為基礎的四項原則:一是堅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資產社員集體所有不改變;二是堅持改革范圍嚴格限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內部不突破;三是堅持改革政策依法合規不越線;四是堅持農民群眾利益不損害。
確認社員身份,夯實改革基石。以制定《社員身份確定辦法》作為改革創新的基石,以此規范基層治理,化解農村矛盾。對股改后形成的社員股東、社員非股東、非社員股東三種不同類型的人員分別進行認定,確定相應權利和義務,并登記備案。重點對新增社員的資格,以及社員資格喪失做好制度設計。簡而言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社員身份的界定,不再以戶籍作為主要確認依據,打破了以農村戶籍關系作為享有集體經濟權利的傳統慣例。
完善制度設計,創新管理機制。在《社員身份確認辦法》基礎上,一并完善出臺了《選舉辦法》《股權有償退出辦法》《社員登記備案制度》《股權繼承贈與制度》《股權抵押擔保制度》《政經分開試點方案》《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明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選舉原則為集體所有制一人一票的選舉方式。不以量化的股份作為選舉的依據,對社員股東、社員非股東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作相應規范,并明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選舉與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選舉同步,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姓公不姓私。同時,通過社員的確認并登記備案,在政策上嚴格區分了社員與農村居民、農民、村民的不同內涵,解決了在改革過程中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在政策上,明確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直接受益對象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社員。同時,規范股權的流動不等于社員資格的喪失與獲得。
目前,德清縣100%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得到確認;100%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編制完成成員名冊,并納入信息化管理系統歸檔管理;100%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向成員發放集體資產股權證書。股權變更、交易統一納入集體資產信息化監管平臺,并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統一進行。2013至2017年,全縣股金分紅從7個村分紅181萬元提高至33個村分紅850萬元,增長370%。
股份權能進一步釋放:一是做到了能轉讓。遵循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允許股權在成員內部可轉讓。規定股權轉讓方必須有固定住所、穩定收入并辦理社保;單個股東轉讓的股權不得超過本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總數的3%。同一年度內轉讓的股份總量不得超過股份總數的10%。
二是做到了能繼承。實施股權繼承制度,對繼承人資格條件、繼承程序作出規范,重點明確具備法定繼承人資格、但不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繼承集體資產股權的規則。目前,全縣已有2553戶中的家庭成員通過規范的繼承程序合法地繼承了股權,解決了股權繼承情況下的變更處置問題。
三是做到了能回購。規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流動資金須占總資產10%以上,且近三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年均增幅達5%以上時可開展集體贖回。目前,全縣已完成股權集體回購10起。
四是做到了能抵押。實施股權抵押擔保制度,在選取合適集體經濟組織的前提下,結合金融部門開展的農村綜合產權抵押貸款,慎重開展集體資產股權抵押擔保。截至目前,全縣集體資產股權抵押13戶、貸款余額110萬元,累計貸款350萬元,有效拓寬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生活和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