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顧福斌
改革開放40年來,椒江工業在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機制帶動下,規模從1978年的不足1億元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625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8.1%。主導行業從初期的化工、工藝品、水晶等為主,再到中期的船舶修造、真空設備等,并逐步形成目前以醫化、縫制設備、家電、光電子等四大行業為主的工業結構。
民營企業艱苦創業是產業發展乃至集群形成的原動力。在椒江工業經濟中,民營經濟占比超過70%。往往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在某一行業成功經營,進而帶動整個家族從事這一行業,逐步在當地形成產業集群,并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壯大。椒江很多優秀企業,如星星集團、杰克股份,都是從家庭小作坊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帶動了大批相關產業企業的發展。如在星星集團廠區內,除家電生產線外,還出現了模具、塑料加工、制冷器件加工、包裝紙箱等與家電制造行業相關的配套企業。在縫制設備行業,大量的中小企業成為當地大企業的原料供貨商或零部件生產商,地域上的相鄰使得大企業在取得成本優勢的同時又深化小企業的專業化程度,并大大提高了技術水平。
地方政府開明、開放的政策是扶持企業茁壯成長、促進產業發展升級的有力推手。目前,椒江工業經濟主導行業基本都實現了產業集群,主要是民間企業力量自主發展的結果,但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導作用也不可小視。政府通過實施扶強扶優政策,促進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使重點骨干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帶動其他相關企業發展;通過建設特色工業園區,如醫化園區、星星工業園等,使許多家庭工場拓展了發展空間,并為企業信息化的推進及產業內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搭建了平臺。政府每年設立5000萬元經濟轉型升級補助資金和1000萬元的產業扶持專項引導資金,引導企業主動進行轉型升級;出資300多萬元支持企業參加各種國內外展會,鼓勵企業“走出去”;組建全市首只縣級產業基金,支持企業創新創業。
實施品牌發展戰略、走特精尖之路是行業發展的助推器。椒江企業歷來注重品牌建設,目前全區共有“浙江名牌”產品25個、“浙江制造”品牌企業3家。當前,椒江的光電子行業在國內外市場均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及競爭力,一批龍頭企業已經顯山露水。如水晶光電,其比較優勢并不在于“高”,而在于“專、精、特”,與國內同行相比有技術優勢,與國外同行相比又具成本優勢,企業因此大獲成功。再如中新科技,其發展主要得益于品牌戰略的深入實施。2006年,該公司的液晶電視生產線從金華回遷之后,技改擴建投資持續加大,短短幾年時間,已由OEM(代工廠)成功轉型為ODM(智能電子產品原始設計與制造商),并創立自主品牌“CNC”。去年,企業銷售收入達到近70億元,智能電視出貨量一舉超越富士康,位列全球第二。
追求技術進步是推動企業及至行業發展的強大動力。隨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技術進步水平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如醫化行業的海正藥業,主動通過走國際化之路實現技術進步,主要包括:與輝瑞、禮來等國際巨頭長期合作,將產品轉移海正生產;參股海外公司(賽金),承接定制生產;海正美國公司主動收購藥品批文,并轉移國內生產。結果是海正藥業在生產、經營管理、營銷等方面勝人一籌,遠超國內同類企業。又如縫制設備行業的杰克股份,在金融危機期間,敢于“彎道超車”,收購德國著名裁床生產企業拓卡、奔馬,并在德國設立研發機構,為自身研發能力的快速提高開辟了一條捷徑。
資本市場運作是行業長盛不衰的持久“良藥”。目前椒江共有8家上市公司,數量居臺州市首位,總募集資金達156.7億元。如由水晶光電主導的光電產業園,總投資20億元,占地300畝,建成后能形成50億元以上的產出,椒江光電產業產值也將實現翻番。醫化作為椒江的優勢產業,幾十年來長盛不衰,海正、海翔、九洲等上市公司的支柱作用至關重要。目前,椒江引進的海外人才中90%以上集中在醫化行業,三家上市公司均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區共7個)、省級研究院(全區共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