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妍
春節是中華人民最濃重盛大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除夕之夜,人們貼桃符,掛春聯,鳴鞭炮,話新年,30多年里人們還有一項共同記憶——看春節聯歡晚會。在每一年的春晚中回味年夜飯的意猶未盡,共敘一家人一年的酸甜苦辣,共品晚會節目的精彩與不足,那時光已凝結成一代代人的記憶,成為回憶里難以抹去的回音。春節聯歡晚會不僅開啟了人們的精神文化之窗,歷經時間沉淀的晚會文化更折射出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民眾的價值取向、民族的文化自信。
春節聯歡晚會唱出了人民的心聲,關注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
春節聯歡晚會內容形式多樣,唱歌、跳舞、相聲、小品、雜技等等,不管是什么形式,春晚從不一味高唱贊歌,而是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吐露百姓的心聲。特別是小品,在幽默詼諧中反映社會問題,引人深思。從我兒時記憶中的“超生游擊隊”反映計劃生育問題,揭露重男輕女封建思想;《賣拐》《扶不扶》直擊社會痛點,呼吁人間真情;從好干部不怕提意見,減少阿諛奉承要干實事,到臺灣夫婦回大陸省親,見證祖國的繁榮發展。晚會的內容涉及百姓民生、社會熱點、國家政策等方方面面,讓人們的幸福不只是駐留于自己的家庭,更能包括社會與國家的蓬勃興盛,是時代的一面鏡子。
春節聯歡晚會形式衍生變化,體現出人們的需求從純粹的娛樂滿足上升到對精神的高級追求。
春晚作為一代代國人喜聞樂見的娛樂節目,承載了我們太多的記憶。如今我們除了春晚,還有跨年晚會、公益晚會等各色節目爭奇斗艷。從大眾春晚到特色晚會,我們從關注出場的明星、演出的歌曲到看重節目的質量乃至晚會背后承載的內涵。這體現出大眾的文化需求正從純粹的娛樂滿足上升到對精神的高級追求,是人們的價值取向的體現。
晚會不同于狂歡,它也可以是理想的反思與表達,以公開的方式號召人們為建設新時代付出努力。且觀“消費者權益日”晚會上的風氣肅清,打擊違規并督責改進;公益晚會上的正氣昭然,幫扶老弱并呼吁參與。“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的榜樣力量,成為引領人們價值觀的導向。晚會讓每個人的生活有了責任的韌度,善良的溫度,價值的尺度,明白了這個世界與我們息息相關。能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于一臺晚會一葉知秋,是文化繁榮,人們價值取向、精神桃源的體現。
春節聯歡晚會形式衍變,不僅是大眾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中華民族追求更深刻的文化內涵的需求。
晚會,一直是鏤刻于中國人基因里不可缺少的文化符號。從古時篝火邊的盛宴到198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誕生,到如今指尖一劃,數不清的晚會節目便可供你在手機上一飽眼福。無論從形式、內容的深度到廣度來看,今日之晚會之“豐盛”,已遠非昔日可比。然而,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涵,除了對家庭和美的美好企盼,我們可喜的看到,當今中國人在觀看晚會時,已不止要求“一笑了之”,而是開始追求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隨著 《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的熱播,原本被認為曲高和寡的詩詞逐漸被大眾所接受,所喜愛。而晚會的形式也增強了百姓的參與,讓人們懂得了平凡的人生會由于熱衷傳統知識而精彩(快遞小哥雷海為勇奪 《詩詞大會》桂冠);當“經典”“流行”與“晚會”相碰撞,我們看到傳統知識被大眾吸收所傳唱?!稘h字聽寫大賽》《國學經典誦讀》更是引導學生參與,調動億萬學生去關注中國文字、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能更好傳承中國文化?!吨袊賰呵嚧筚悺穼ⅰ扒嚒迸c“少兒”聯系在一起,我們看到了對于傳統曲藝的重視,并且對這種傳統曲藝的傳承與發展從娃娃抓起。當 “華陰老腔”融入“春晚”,我們看到傳統藝術將新的生命與活力迸射到每一個觀眾的眼中、心里……將以往不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事物融入“晚會”這一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中,不啻為一種文化的再傳播,一種娛樂形式的再塑造。晚會文化寓教于樂,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
每年的除夕之夜,人們歡聚一堂守在電視機前。在每一個零點鐘聲敲響的時刻,在《難忘今宵》的尾聲徜徉的凌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彌漫著的,是難涼的家國溫情,對未來的美好展望。傳承了三十年薪火的春節聯歡晚會,雖免不了被詬病,卻以其傳承著對家國情懷的關照,對百姓民生的體察,對國家發展的反映,對民族自信的弘揚而深得觀眾的追捧與喜愛。因而得以經久不衰、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