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生本教育是隨著新時期的教育改革而誕生的教育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出發構建教學體系。筆者試圖以《踏莎行》一課解析詩詞教學中的“生本”策略。
導語,乃一節課的發端,一節課的眼睛。高中課堂的導語要能創設恰當的情境,激發學生產生恰當的心理狀態。李密《陳情表》的導語需悲切懇摯,岳飛《滿江紅》的導語當豪邁激昂。教師還要站在全面把握文本的高度,寥寥幾句導語帶給學生豐富的學習暗示。比如《踏莎行》寫的是征人思婦,但詞的語言典雅、意境高遠,反映出歐陽修的品格。于是,筆者站在“人格定詞格”的高度設計導語。
《踏莎行》的導語為:歐陽修為何自號“六一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自號是作者追求的境界,“詞人之格高,詞意之境遠”,《踏莎行》雖為北宋初期的一首小詞,卻折射出歐陽修的大家修為,成為“格高韻遠的北宋詞”的代表作。
至此,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深入地體驗、解讀詞的蘊涵,進一步探索、品味歐詞的高遠之境。
古典詩詞的共性是“詞約義豐”,詩人追求用最少的筆墨獲得豐富的語意。理解詞作蘊涵的重要途徑是想象聯想。筆者以任務驅動想象,要求學生“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述詞作畫面”。
描述,常被誤以為翻譯。翻譯只適用于部分文言文,面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畫面,你無法翻譯,唯有想象。歐陽修的詞中有看似尋常卻極美好的畫面,學生要想描述好,就必須動用想象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以詞中的意象“柳細、梅殘、草熏、風暖”等為點,在腦海中勾畫出豐富、連貫、動態的畫面,再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出來。
除了想象,還要聯想。
聯想的根因在于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延續性,當你讀到“楊柳岸”,就會感受到濃郁的離別之意,因為自古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樣一個楊柳飄飄時節的離別故事。優秀的詩人往往有意識地運用這樣的特點選詞,以產生無限的語言張力,讀者也唯有進行相關聯想才能讀透這些詞。“草薰風暖搖征轡”怎樣“搖”?征人心情如何?學生要想描述好“搖”字,就要主動聯想“行邁靡靡,中心搖搖”“落月搖情滿江樹”這些詩句,進而描述出征人“行動遲緩,心神恍惚,滿腔思緒”的畫面。
描述環節,學生的想象力得以打開,他們似乎身臨其境,極其敏銳地捕捉到了詞人筆下征人漸離漸遠的一幅幅畫面,對“寸寸柔腸、盈盈粉淚”的凄美給予很好地詮釋,這一環節發揮學生體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用自己的生命體悟詞人的生命。
“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題目,濃縮著全詞的精華。題目的擬寫有多重考量,可以以行為、景畫、懷抱等為題,如《卜算子·詠梅》《沁園春·長沙》《念奴嬌·赤壁懷古》。題目是詞韻情思的高度概括,故而成為解讀詩詞的窗口。然而早期詞多只有詞牌沒有題目,擬題就是要學生在充分領悟詞的基礎上,用凝練的語言表達自己詞的深度理解。
《踏莎行》上片從遠行人著眼,用春水喻愁;下片從閨中人著眼,用春山喻遠,謂愈望愈遠,故云“樓高莫近危闌倚”。全詞以柔情勝。擬題過程中,學生結合詞作內容、情感等進行解讀,擬出“春水”“馬踏梅殘”“春望”“柔情”“旅懷”等題目,暗合永叔詞特點——富于情韻。甚至有一生擬出題為“相別”,與黃昇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二所擬完全相同!充分理解了征人思婦相互思念之情。
通過擬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詞作,對學生的精神生命具有啟迪與激發作用。
相別之情,不是一個人的相思,而是我情你情,這也正是《踏莎行》的獨到之處。所以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誦,每句詩朗誦兩遍,男生讀完一句,女生再讀一次,男生女生交替朗誦。上片,男生設身處地化身為詞中征人,讀出對女子綿綿的思念;女生則化身為思婦,展開想象,讀出對征人的牽掛。下片反之。
“相思是一條線,一頭牽著征人,一頭牽著思婦”學生在分別領悟征人、思婦的感情后,再去領會思婦、征人的感情,這份情愫便是加倍的,更令人動容。角色朗誦,回環往復;互相思念,情感交疊,征人在行進中思念、想象思婦盈淚滿目登樓遠望的樣子;思婦在苦念中想象征人搖情于春暖花開的路上,從而產生深遠意蘊。
交替朗誦的課堂效果出乎意料,學生在誦讀中相互感化,聽者莫不動容,產生難以忘懷的體驗效果。
在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后,教師要求他們把《踏莎行》的情懷用《浪淘沙令》(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形式填出。填詞要求:字數、句數相同,需押韻,平仄不論。
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訓練題,既涉及對本詞的理解,又架構了閱讀和創作的橋梁。這里的材料不是白話文,而是文質彬彬的經典——詞。語言表達訓練的最好材料就是古典詩詞,格律詩和詞有著千錘百煉的用韻和節奏。填詞,本身就是一個經久不衰的經典教學策略。
這似乎很難完成,然而生本教育者認為“生命具有可能性和超越性,生命過程就是不斷超越生命本身而不斷發展自身的過程”,事實上,很快就有學生創作出來。示例:“寸寸柔腸斷,淚流滿面,危闌獨倚盼相見,平原望盡山難越,離愁難遣。”“高樓倚危闌,肝腸寸斷,淚眼盈盈聲聲盼,離愁似水繞春山,嘆難兩全。”學生活學活用,令人拍案叫絕。
總體而言,詩詞教學的生本策略就是:為透徹凝練地解讀,以任務驅動、活動體驗等形式,實現學生的主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