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松
“以小見大”手法,“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巴爾扎克),就是用簡潔的文筆、豐富的設想營造出悠遠的意境,它閃爍著作者智慧的光芒。很多作品令人過目不忘,其成功之處就在于內容、結構上的“以小見大”。例如高中教材中的《小狗包弟》《半張紙》。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入理解作品是如何使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并靈活把握運用,可以形成寫作上的一大特色。
我們經常講的“以小見大”手法,大多側重指文章采用小題材彰顯深刻的主題。內容上的選材(題材)為“小”,深刻的主題為“大”。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就是通過一只小狗在文革時期的命運,洞察了那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悲劇,表達了對個人、時代、人性巨人式的反思——最大的真實是心靈的真實,作者解剖了自己,解剖了歷史,意在剔除浸潤在民族文化和心靈上的毒素,為國家的未來走向提出警示性的標識。小題材大主題,以小見大。
學習這篇文章后,我們的作文訓練可以是從小的事件、事物展現一個深遠的主題,例如一件小事、一滴水、一片葉子等等,從而訓練學生從小題材中提煉大主題的能力。
除了內容上的以小見大,還要重視結構形式上的“以小見大”手法。結構上“以小見大”手法能體現出創作者絕妙構思、精巧布局的能力。即所謂小文章成就大氣候,小篇幅造就大作家。在我們的教學中,應該多多引導學生關注、嘗試在結構上“以小見大”的手法。
瑞典作家斯特林堡享譽世界的小小說《半張紙》,篇幅不長,但構思奇特、精巧,敘述干凈利落,文字精煉。小說巧妙地以半張紙上的名字或電話號碼為序,對往事展開回憶,用半張紙上的電話號碼將一個個并不連貫的生活片段連綴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圖景。如果把小說結構比作容器,那么這篇小說的容器就是半張紙。作家巧妙地緊緊圍繞半張紙進行布局選材。小說采用半張小紙片這個極其小的“容器”(結構),承載了容量極大、蘊義極豐的內容。即截取了一個生活的橫斷面,用了一個很小的切口(情節時間只有兩分鐘,也就是看半張紙的時間),故事內容跨越時間卻長達兩年——在兩分鐘里他度過了一生中的兩年。這兩年中主人公認識了艾麗絲;在銀行工作、失業,找到了另一項工作;與艾麗絲訂婚;裝修新房,搬家;和艾麗絲去看歌劇;朋友從飛黃騰達到潦倒出走;修女、醫生接生;請岳母來照顧母子;換女仆;看病配藥;訂牛奶、買雜物、買肉;母子去世、操辦喪事。歷經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情感大起大落:初戀時的熱情、甜蜜,失業時的焦慮、恐慌,蜜月期的美妙、和諧,將為人父的驚喜、不安,喪妻夭子的巨大悲痛。小說的結局是主人公吻了吻象征人生情感(溫情、暖意、悲傷、懷念)的紙片,決心放下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人生路上奮然前行。盡管人物的命運是悲慘的,但小說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一種尋求生活真正價值的努力。這是一種帶有震撼人心的悲壯與崇高的追求。雖然主人公若有所失、哀婉留戀,但最終依然能夠勇敢、執著地走向新的生活。小說表達了對人生無常、幸福易逝的感嘆,同時又積極地表達了幸福對人的意義,肯定了人在命運無常之中對幸福的追求。如此豐厚、重大的主題內容,用“半張紙”就負荷了!結構上“以小見大”的魅力就在于此:篇幅短小但能傳達出人類心靈的廣度和深度!攜帶上文學里的留白效應,把大量的內容留給讀者去補給,去思考,從而達到意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如此營造小說,我們的視界和心靈就是豐富而幸福的!
成功的寫作,一定是在構思階段,不僅注重挑選題材,還要注重布局結構。雖然我們在寫作訓練過程中經常會這樣強調,但學生對結構的重要性并不能體悟到位。結合《半張紙》這樣的名篇進行深入、透徹的學習,再給予學生嘗試的機會,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嘗試尋找巧妙、精致的“容器”(結構),逐漸形成在下筆前的構思中力爭精巧結構的習慣性意識。也許這就是培養小作家的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