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瑞雪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初中語文仍然主要是根據入學成績進行分班,實行大班制教學,這種教育模式往往會帶來這樣的弊端,教師會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優等生身上而忽視另一部分學生。久而久之,一些心理上比較敏感的學生會因為遭到忽視而產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我否認,還有一部分學生會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破罐子破摔,這就使本來有機會進步的學生自暴自棄,成績越來越差。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初中語文進行分層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顯。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語文課堂的教學不應僅僅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更需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給與更多和更密切的關注,體現在課程的設計上就是要根據學生個體化的差異制定更符合學生需求的培養計劃和教學方法。然而由于教育環境的限制,每個班級學生的水平差距很大,傳統的教育方式很難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熱情不高,成績自然難以得到提升,更別提其他方面的全方位發展了。而對初中語文進行分層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種缺陷,有利于學生的成績提高和全面發展。
分層教育是基于對學生進行可持續性和良性教育的觀念下所實施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的分層教育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和分層指導,并相應的調整教學深度和廣度,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分層教育中收益,實現共同進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準備多種教學備案以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所以必須要對學生進行深入的觀察和了解,這是對教師工作能力的考驗,能夠增強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工作使命感,對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人對學生分層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知,認為這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歧視,會對學生的自尊心產生傷害,是教育中的不平等現象。但是,如今的學生分層,已經不是像往常一樣將學習好和學習差的同學區別對待,分開教學。科學的學生分層不只是簡單分班分組或者分座位,而是要在教師對學生全面了解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以及情感傾向和學習興趣進行分類。
具體來說,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層,語文老師首先應該設計一份與眾不同的“考卷”,這份考卷的目的不是對學生成績的考核,而是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掌握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優勢和劣勢。比如有的同學擅長寫作而閱讀不好,有的同學卻恰恰相反,這樣教師就能夠根據學生的薄弱板塊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除此之外,教師要做好平日里的跟蹤觀察,不能在了解完之后就忽視了后續的提升訓練,這也是分層教育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教師應該在一定時間內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成效進行全面的了解并做好記錄,并督促學生對自己的薄弱板塊加強學習。最后根據一段時間后的跟蹤結果進行再次分層,如此反復進行以保證所有學生都能有所進步。
在對初中語文進行教育分層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牢記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共同進步,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分層,也就是是說對不同學生的教學目標應該有所區分,要從實際出發,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保證學生有能力實現教師為其制定的目標。
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他們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速度快并且能牢固的掌握,對于這類學生,教師就應該制定更高的教學目標,不能一味的強調其對課本知識的掌握,而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拓展。比如可以適當的增加他們的課外閱讀量,鍛煉思維方式,培養創新能力,挖掘學生更深層次的能力。而對于那些基礎薄弱,連最基礎的詞句理解都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必須重視他們對課本基礎知識的學習,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穩扎穩打、一步步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同時也要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經常跟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給與他們更多地鼓勵和關懷,不能讓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不夠優秀而產生自卑心理,這也是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時需要注意的。
對初中語文進行分層教育能夠更好地服務學生,對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應該成為貫穿于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內容。教師在實施過程中也應該做到一視同仁,始終牢記分層教育的目標是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制定最適合學生發展的分層教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