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新堯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應當首先把握針對性原則。對于具體的教學目標,安排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學限制教學內容的發揮、限制學生思維的拓展,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教有法而無定法”,只有做到課堂與文本內容的有機聯系,達到真情演繹文本內涵的效果,才能讓語文教學真正收到呈現實效之功。
對于一篇經典文章而言,應當使之置于良好教學情境,吸引學生進入氛圍中,以調適學生學習心理。比如《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教師即可以首先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與落葉有關的視頻內容,讓與文本相似的情境和學生心理產生某種聯系,帶領大家走入到文本中來,激起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強烈興趣。在播放視頻內容的同時,教師進行導引:面對落葉紛飛的景色,有人對它是贊美,稱其為絢爛的舞蹈,有人則產生了感傷的情懷,稱其為是生命的凋零。我們接下來所學習的這篇《最后的常春藤葉》,故事里面所敘述的瓊珊小姐,在看到紛紛而落的常春藤葉時,她會出現哪些心理感受呢?接下來讓我們在歐·亨利的帶領下,進入到《最后的常春藤葉》。這是一種較常應用的情境引入方式,其作用在于營造出和文本相統一的環境氛圍,再利用教師聲情并茂的引導,使學生得以為自主學習情境所吸引,促進其構建以自我為主體的課堂參與意識,并積極調整學習思維,實現主動探索的目標要求。
《最后的常春藤葉》文本較長,那種逐句逐段的分析方法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并不合適,因此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依次提出下述問題,幫助學生從人物和情節的角度進行整體分析,以實現理想的統一觀照文本效果。首先提出:根據文本內容可以知道,這片葉子并不是一片真的葉子,但是它卻關系到了幾個人的命運?他們都是誰,他們的命運又是怎么樣的?當學生得到答案以后,教師引導學生用簡單的一句話對小說情節進行概括,使大家明確:貝爾曼只以一片藤葉,便讓年輕畫家重燃生存信念,自己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了解了這些,學生便會明白:葉子雖“假”,它所展現的感情卻是“真”的,教師則可以繼續發問:“假”葉子串聯起了哪些人的“真”感情呢?這些人有什么共同特點呢?另外,像文章里還出現了哪些人物,作品所展現的主題內容是什么等等問題,均可以讓學生對該文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讓大家體會到小人物之間的真誠與可貴情感,那種無私關懷與幫助別人的情感是值得學生為之動容的。
當學生能夠從整體上對文章的情節、人物等有了了解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帶領學生對小說的細節進行研究,分析已經生了重病的瓊珊是因為什么原因活下來的?是因為“葉子”,還是因為貝爾曼,亦或是因為醫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將展開深入的思考:由于之前師生的分析將本文認定為現實主義小說,因為它的環境是現實的,生活細節是真實的,人物也從現實中來,但是依然有一點細節是應該引起學生注意的,那就是生了病的人,其生命是受到生理情況所影響,但是在本文之中,卻更大程度上來自于精神與信念的影響。比如小說里面提到:“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們不想活,情愿照顧殯儀館的買賣,這種精神狀態使醫藥一籌莫展”,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作者歐·亨利刻意強調了人對生命信念的重要性,如果能夠堅定生命的信念,則戰勝死亡并不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下,小說便自然而然的把主觀情感置于客觀生理規律的重要性之上。事實上,這樣的認知與表述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里面比比皆是,此時教師可以引申:中國戲劇家湯顯祖所創作的名劇《牡丹亭》中描寫杜麗娘與柳夢梅間的故事,“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也正是這樣的道理。這種表現觀念未必和現實完全相符,卻是一種符合作者與讀者內心期待的好方法,越是超越于客觀,越是容易讓作品產生詩意的味道。那么,此時教師便應引導學生關注另外一個問題,即這種超越于現實生活的觀念,是如何同文章看似現實的具體內容聯系起來的,是什么讓小說的敘述并不顯得空洞與抽象,這個起決定性的事物是什么呢?學生很容易給出答案:是葉子,窗外那一片看起來正處在凋零狀態的葉子。葉子是一種極為平凡的自然事物,可是在這篇文章里,作者歐·亨利讓它有了生命,有了在凄風苦雨環境下不屈生存的頑強毅力,這便使其處在一種重要的象征地位,使其并不完全等同于對現實的描寫,作者將葉子的意義最大化,從而讓文本顯現出了超越于現實的詩意魅力。
最后,教師應當和學生一起,對文章深意進行深入體會,以使卒章顯志的作用發揮出來。此時教師同樣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問題一是誰因為主人公而付出了生命?答案是比較明確的:貝爾曼。很顯然,他是作品里面的英雄,可是與一般的英雄人物有所不同,作者將其描寫得并沒有英雄的華彩,其外表已經衰老,而且可以說是其貌不揚,而且他在事業上也沒有大的建樹,四十年作畫始終無所成就,另外,他是一個話語粗魯的人,但這恰恰反襯出了他的人格魅力,顯現出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總結“最后的常春藤葉”在象征意義方面的獨特之處,學生會逐步明確,首先這是一種希望的代表,是對人們不斷抗爭精神的鼓勵;其次,它代表了友誼,與可貴的愛心。教師繼續提問:既然這片看起來非常普通的常春藤葉的含義是如此深刻,那么作者因何沒對其進行詳細描寫,沒有敘述貝克曼繪畫的過程?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意識到:這樣做才能產生小說的出人意料效果,使讀者有讀下去的欲望,那種似有若無的繪畫過程,是通過一些漫不經心的過程表現出來的,如夜里的一盞燈,如扶梯搬動過,如東一枝西一枝的零亂,都足以令人動容。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認識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非常深的學問,它的藝術性也非常強,為了讓語文課堂教學更符合由淺入深探索,強化閱讀認知的原則,教師一定要以強大的理論基礎為指導,從而保證包括生命教育在內各項教育目標的落實,上面以《最后的常春藤葉》為例提出的課堂教學各個環節,是大量教學實踐中的一次淺顯嘗試,對于高中語文教師來講,這種嘗試應當是沒有止期的,只有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總結,才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與時俱進,滿足學生不斷提升的認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