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婉萍,尋南,趙曉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廣東廣州,510080)
糖尿病性肌梗死(diabetic muscle infarction,DMI)也被稱為糖尿病肌壞死(diabetic myonecrosis),本病由 ANGERVALL 等[1]于 1965 年首次報道,是發生在糖尿病患者的自發性、無菌性或缺血性骨骼肌梗死,股四頭肌最常受累,其次是腓腸肌,不伴相鄰較大動脈、靜脈栓塞或梗塞。DMI是糖尿病的一種罕見并發癥,自首例病例報告以來,全世界范圍內文獻報道不足200例,且多為個案報道[2-7]。本病起病多無外傷等特殊誘因,初期表現為肢體疼痛、局部腫塊伴肢體活動受限,多無發熱等全身感染癥狀。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腦梗死臨床較為多見,而糖尿病性肌梗死報道較少。本院收治1例DMI患者,伴多種并發癥,護理難度大,病情復雜,由于護士在此方面的護理經驗不足,容易造成病情觀察不到位,護理措施不及時等?;诖饲闆r,對DMI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并結合國內外已發表的相關文獻進行復習,對患者制訂了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52歲,2018年3月30日因“確診糖尿病15年,雙下肢水腫伴左下肢疼痛1月余”入院?;颊?5年前確診2型糖尿病,不規律服用中草藥治療,平時未監測血糖。1月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水腫、左下肢疼痛、膝關節不能彎曲、雙足麻木感、左眼視力下降。既往高血壓史5年,間中自測血壓波動于190~200/100~110mmHg。入院后體格檢查:無發熱,血壓 190/103mmHg,身高1.63m,體重:69.7Kg,BMI 26.23Kg/m2,腰圍 96.7cm,臀圍97.5cm,腰臀比:1.0,心、肺、腹體查無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糖化血紅蛋白10.9%,空腹C肽0.12nmol/L,D二聚體2.42mg/L FEU,白細胞總數WBC 6.48×109/L,中性分葉粒細胞比例79%,血紅蛋白 Hb 93g/L,血小板計數 PLT 215×109/L;血清降鈣素原(熒光法)0.02ng/mL,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757.2ug/min,尿微量白蛋白605.80mg/L,尿白蛋白/肌酐比值1448mg/g。眼科會診:雙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III期)和雙眼白內障。雙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雙下肢動脈內膜光滑,內膜中層厚度最厚0.9mm,管腔內徑正常,未見明顯狹窄;雙下肢深靜脈血流通暢,瓣膜功能良好,未見血栓形成。心臟彩超:左房、左室增大,室間隔增厚,輕度二尖瓣、三尖瓣關閉不全,輕度肺動脈高壓,少量心包積液,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舒張功能減低(II級)。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腫,以左側肢體明顯,伴皮膚輕度發紅,皮溫較右側升高;左大腿核磁共振平掃+增強3.0T顯示:雙側大腿肌群及皮下軟組織彌漫異常信號,以左側為著,邊緣不規整,信號不均,T1WI以等信號為主,T2WI病灶以高信號為主,增強掃描,呈不均勻性強化;左側股四頭肌肌肉活檢病理顯示:骨骼肌部分組織壞死,局灶肌纖維萎縮。入院診斷:糖尿病性肌梗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高血壓病、高血壓性心臟病。
通過給予患者強化降糖、降壓、左下肢制動、止痛、抗血小板等積極治療及護理,入院5d后患者左下肢疼痛緩解,腫脹范圍逐漸縮小,關節活動度逐漸增大,住院19d,病情明顯好轉出院。
3.1.1 疼痛護理 疼痛是糖尿病性肌梗死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受累肢體持續性隱痛,并非僅局限于梗死部位。使用數字評分法[8]動態觀察患者肢體疼痛的變化,以便評估患者轉歸情況。該例患者入院時主訴左下肢疼痛,數字疼痛評分為4分。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疼痛腫脹、皮膚充血、皮溫升高時首先考慮與下肢蜂窩織炎和深靜脈血栓鑒別,急診血管彩色多普勒排除深靜脈血栓形成。入院初期以局部蜂窩組織炎作為觀察重點,局部給予聚維酮碘外敷消炎,癥狀無好轉;入院2d后患者訴左膝關節以上部位疼痛明顯,再次體檢發現左大腿后內側捫及18.7cm×11.2cm包塊,壓痛明顯、局部皮溫升高,左大腿腫塊最寬處腿圍46.5cm,右大腿對應位置腿圍40cm,經檢查后入院第3天確診為糖尿病性肌梗死。糖尿病性肌梗死是糖尿病較易漏診的一種少見并發癥,文獻報道[1],股四頭肌最常受累,其次是腓腸肌,常突然起病,以肌肉疼痛、腫脹為特征,伴受累肢體運動受限,疼痛于休息時仍持續存在,活動后加重。護士在病情觀察中發現該例患者大腿疼痛,并非關節本身因素(如外傷或關節炎等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等)所致,考慮與協調關節伸曲運動的肌肉群病變相關,需及時匯報醫生,協助疾病判斷?;颊甙瘁t囑使用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2d后左側大腿疼痛逐步好轉,疼痛評分降至2分。
3.1.2 肢體局部觀察與理療 為避免患肢肌梗死病情的進展,細致的病情觀察、嚴格的患肢制動及物理療法是DMI的推薦治療[9-10]。患者入院時因下肢腫脹,常規體查時患者的褲腳不能方便拉至膝蓋以上,導致入院時左側大腿包塊漏檢,入院3d擬診糖尿病性肌梗死后,給患者換上骨科專用病員褲以利于病情觀察。囑患者臥床休息,左側肢體制動,下肢抬高30°,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和局部皮溫的變化,腫脹大腿固定位置進行周長變化的觀察。文獻報道[11],低頻超聲波具有消炎、溶栓的作用。該例患者左大腿腫脹部位最大周長46.5cm,經康復科會診后給予每天低頻超聲波、磁熱療法和超激光疼痛治療等物理治療,患者左大腿腫脹逐步消退,出院前周長縮小為42cm,皮溫下降,疼痛緩解,無需依賴非甾體類止痛藥,左側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增大。出院3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左大腿腫塊已基本消退,無疼痛,活動正常。
3.1.3 血糖管理 嚴格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性肌梗死最重要的治療措施,血糖達標對治療轉歸至關重要?;颊咂剿匚幢O測血糖,入院前血糖控制不良,糖化血紅蛋白10.9%,入院時隨機血糖18.1 mmol/L。醫生給予胰島素泵短期強化治療,護士定期觀察局部穿刺口皮膚情況,定期更換管路及觀察胰島素泵的運行情況。同時按醫囑進行3餐前和3餐后2h以及睡前血糖監測。該例患者存在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肌酐清除率下降(58.9mL/min),故需預防胰島素強化治療過程發生低血糖,教會患者及家屬低血糖的觀察和處理,對低血糖進行原因分析,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該例患者胰島素泵治療1d后血糖達標,住院期間空腹血糖控制在4.1~7.4mmol/L,餐后 2h 血糖 4.4~8.4mmol/L,曾出現2次癥狀輕微的低血糖,進食后可緩解。
3.1.4 肌肉活檢穿刺部位的護理 肌肉活檢既往曾作為糖尿病性肌梗死確診的 “金標準”[2,12],目前,認為在典型病例,MRI已具有足夠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影像表現為受累肌肉體積增大,T1加權像上受累肌肉低信號或等信號,正常的脂肪間隔消失,而T2加權像上表現為混雜的高信號即符合DMI診斷[13]。該例患者根據臨床表現、MRI及 B 超引導下肌肉活檢確立診斷。為避免穿刺活檢可能出現的出血、感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穿刺前常規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型等指標,穿刺部位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術后穿刺口用無菌紗布覆蓋局部加壓10~15 min。穿刺后觀察穿刺口有無滲血、滲液,周圍皮膚有無皮下腫脹瘀血,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疼痛加劇等,觀察穿刺側下肢血循環情況,該例患者穿刺部位未出現并發癥。
3.2.1 試驗檢查的安全管理 患者入院時血壓高達190/103mmHg,為排除繼發性原因,遵醫囑進行立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試驗。試驗過程中患者需站立位2h(可以倚靠),考慮患者左下肢病變以及雙眼視網膜病變所致視力下降等增加跌倒風險,做好防跌倒護理,注意觀察患者在站立過程中有無出現頭暈、心慌、疲乏無力等低血壓癥狀,若有可立即讓患者坐下,同時注意站立位時左下肢的血液循環情況。該例患者試驗過程順利,無出現頭暈等不適,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已處于充分激活狀態,試驗結果可靠,根據結果排除了繼發性高血壓。
3.2.2 預防跌倒 根據患者的自理能力,做好生活護理。入院時該例患者自理能力評分85分,左下肢腫脹、行動不便、視力受損、血壓高,因此應做好跌倒風險評估和護理措施的落實,協助患者生活護理。
DMI目前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該例患者給予非甾體類鎮痛藥塞來西布止痛對癥治療,胰島素泵強化控制血糖,硝苯地平控釋片、氯沙坦鉀氫氯噻嗪強化血壓控制,氯吡格雷、舒洛地特抗血小板及改善微循環,由于用藥品種較多,需注意觀察治療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應用非甾體類鎮痛藥時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胃腸道反應、肝腎損害、血液系統不良反應和變態反應等;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時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消化道出血和其他部位的出血征象;應用降壓藥時需密切觀察患者血壓的波動情況,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發生的跌倒;同時應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尿量,肢體水腫消退等情況。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的行為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糖尿病控制成功的關鍵。DMI多見于病程較長而且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數患者同時合并典型的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2]。該例患者診斷糖尿病15年,一直未規范治療及監測血糖,也無系統的糖尿病相關知識,依賴其丈夫使用民間偏方治療糖尿病,入院時合并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等多種微血管并發癥,因此糖尿病教育尤為重要。入院時應用漢化第3版糖尿病態度量表(the third version of diabetes attitude scale,DAS-3)和中文版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C-DMSES)分別評分為3.5分和5.1分,其中DAS-3對嚴格控制血糖的受益和糖尿病管理的自主性分值偏低,均為3.2分。住院期間對其進行一對一的糖尿病知識教育,讓患者認識血糖、血壓、血脂達標對控制并發癥的好處;指導患者選擇優質蛋白糖尿病飲食,根據患者體重和勞動強度(住院期間以休息制動為主)計算每日所需的0.8 g/kg/d總熱量,并分配每餐熱量;指導健側肢體鍛煉;教會患者掌握胰島素劑型,自我注射胰島素的技巧;教會患者便攜式血糖監測儀的使用,強調日常血糖監測的重要性,血糖監測的頻率和方法。該例患者及丈夫均能積極配合,出院后3個月電話隨訪,左下肢包塊消退、無疼痛,每日能堅持適量運動,DAS-3和C-DMSES總評分分別為4.25分和7.45分,較前明顯提高。
有效的心理護理能幫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對控制疾病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例患者糖尿病多年并合并多種并發癥,入院時視力下降,下肢需要制動,疼痛未緩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雖然家人對患者關心體貼,但患者仍然缺乏治療的信心。通過醫務人員與其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讓患者了解目前的病情,鼓勵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能正視疾病,積極配合治療。
DMI是一種少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常發生在糖尿病病程長且血糖控制不佳并伴多種并發癥的患者。臨床醫護人員對于該病認識不足,觀察不細致,容易導致該病被誤診和漏診而延誤治療。因此,對于病程長、血糖控制不佳、同時伴有多種微血管及大血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出現非外傷性肢體肌肉疼痛的糖尿病患者需要考慮到糖尿病性肌梗死的可能。該例DMI患者伴多種并發癥,護理難度大,病情復雜,針對DMI患者給予疼痛護理、肢體局部護理、血糖管理、加強安全管理、用藥觀察、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等,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颊卟∏榫徑夂笕艉笃谘遣荒艿玫匠掷m良好的控制,該疾病仍有復發可能。因此,加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和隨訪,對預防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展和DMI的復發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