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瓊
語文學科既是語言學科,又是思維學科。語文學科從高考命題來看,經歷了三次變革:從“恢復高考之初的知識立意”到“世紀之交出現的能力立意”再到如今的“能力立意和文化立意”。可見在新課改理念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進行了重新定位,簡化成四組關鍵詞,即語言、思維、文化和審美。其中“思維發展與提升”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中學語文課堂中語文思維的教學未能真正落到實處,其原因可歸結為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指導語文思維教學的理論水平較低,教師本身也缺乏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的意識和有效方法。
第二,語文思維教學走偏了方向。受傳統教育的慣性影響,現實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呈現出重知識傳授而輕思維訓練的狀態,具體表現在:語文教學重分析,輕感悟;重標準,輕個性;重規范,輕創造等。
第三,語文思維教學缺乏應有的高度,其思維廣度、思維深度、思維靈活度、思維敏捷度、思維批判度以及思維獨創度等方面還需加強。
第四,研究系統性較差,可借鑒性不夠。例舉語文學科思維內涵及特征的多,提供可學習推廣的對接性課例少。
如何破解當前語文思維教學的難題呢?筆者認為,以課型建構為載體發展語文思維能力不失為一個好的抓手。
整體思路為:1.建立課型與語文思維發展的關聯。以“語文不同課型”為主要載體,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現狀及現代教育的特點,著眼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構建一系列操作易行、行之有效的符合課改精神的語文學科不同課型教學策略,每種課型都建立基本的導學模式,形成操作的基本流程,通過不同課型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在長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從而構建思維發展型語文課堂,實現“培養未來社會的現代公民的教育追求”;2.整體關聯,分學段協同推進,重點突破。即結合學段文體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重點發展符合學段學生心理特點的語文思維能力。
具體可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突破:
首先,根據新時期中學課堂教學基本課型分類的基本主張,將課型進行合理分類,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要求根據事物的屬性,分類基點(準則)的選擇恰當、明晰,分類不重,不漏,不交叉;2.實際。按教學實踐所需進行分類;3.簡明,易于操作。
其次,以課型為載體,探尋新時期中學課堂教學中新知課、概念課、復習課、活動課、研究性學習課、實驗課、評講課、翻轉課、未來課等課型的內在本質和外在特征,探尋這些課型的規律和科學操作模式,探尋這些課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地位以及不同的作用。通過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課型,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中嘗試并掌握接受、探究、質疑、模仿、討論、體驗等不同的學習方式。
最后,遵循語文學科學習的規律,明確基于課型的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的具體內容與標準,探索不同課型與中學生語文思維發展、能力提升對接的途徑,尋求能夠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提高的規律、方式、方法、路徑、策略及保障措施等,通過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搭建思維訓練的平臺,形成能充分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思維的各種課型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模式的操作范式。部分課型發展語文思維能力的操作示例:
1.閱讀課:根據不同文體(實用類、論述類、文學類、古詩文等)文本自身的特點,為發展語文思維能力選擇、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設置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情景;選擇合宜的教學流程、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建構不同文體的理想課堂教學范式和操作策略,以及相應的評價方式。
2.寫作課:重點研究記敘文、議論文的序列訓練策略,研究不同文體寫作的思維流程,導寫策略、評講策略以及激勵評價方法。研究能夠引起學生興趣、激活學生寫作思維的教學設計策略。
3.復習課:研究單元復習、專題復習、試卷評講以及復習其它不同語文內容與發展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關系,研究復習課的教學流程、手段、方法;建構不同類型復習課教學范式和操作策略,以及相應的評價方式。
4.活動課:研究語文活動課的內容、活動形式與發展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關系,研究活動課的組織策略以及評價方式。
總之,有指導思想的行動才是有目標、有方向的行動,語文教育理應擔負起自身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任。只有高度重視思維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思維積極地發揮作用了,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