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倩文
上海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姥姥”與“外婆”之爭引起了一陣“姥姥的澎湖灣”熱,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其本質是一種方言之爭。或許有人會反駁說:“這是一場普通話與方言之爭。”但著名學者趙元任曾經說過:“在學術上講,標準話也是一種方言。”
由于歷史上交通閉塞和自然經濟自給自足,人口流動有限,各地所使用的語言也因為地域差異而顯示出不同,因此,常常會產生矛盾。由于各地語言在語音、語調、詞匯甚至語法上的差異,經過時間的沉淀,這種差異逐漸發展成為該地區內居民所共同使用的交際工具——方言。各具特色的方言是民族共同語的地方變體,不僅是區域性交際工具,也以其富有特色的語音、詞匯等傳承著當地特有的文化,成就了不少地方性的文化藝術形態。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類生活的地域限制被打破,人口流動的速度也隨之加大,因此推廣普通話成為一種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像上海這類全國一線城市,人口流動速度非常大,為了減少由語言差異而導致的經濟、政治損失,推廣普通話的力度更大。現代傳播技術、教育方式的發展,讓中國地方色彩步步削弱,“說普通話即文明”的文化氛圍籠罩全國,普通話教育從小抓起……這些讓方言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方言也不是逆來順受的。某些地區方言文化的力量已能與普通話形成抗衡,甚至反噬普通話。“姥姥”和“外婆”之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姥姥”屬于北方方言中的詞匯,而“外婆”最早屬于南方方言詞匯,由于“外婆”這個詞匯的接受性更大,近些年也逐漸被北方人接受。雖然很多人認為“外婆”才是普通話詞匯,但是也不能隨便進行概定,有人認為“外婆”是方言詞匯,自然也會有人認為“姥姥”才是方言詞匯,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弄清楚判定普通話詞匯的標準是什么。
上海教材辦不根據地方特色,不依據時代變化,不進行語言調查而強行推廣普通話的行為,是不明智的。暫且不論“外婆”和“姥姥”孰優孰劣的問題,只從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來審視這起事件,可看出相關負責人對待這件事情上的態度是不嚴謹、不科學的。
況且方言也有自己的市場,自己的特色,尤其表現在文化領域。那么本文的第一部分內容就是基于“姥姥”和“外婆”之爭的事件,來談一談方言的重要性,一般說來,方言具有標志性、鄉土味、地域實用性特點。
1.基于地域特色形成的方言具有地域的個性特征,往往具有標志性
“吃面”與“吃米”、“饅頭”與“包子”、“帥哥”和“靚仔”……這一對對詞匯都顯示了我國方言的地域性特征,我們往往根據這種口頭表達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生源地。這種地域的個性,往往會反映到作家的文學作品中,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作品。我們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會知道她反映的是地地道道的上海生活,其中人物的語言具有老上海風味;我們讀莫言的《紅高粱》,會知道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山東人;我們讀池莉的作品,會知道她定然是深入老武漢碼頭地區生活過的作家。這是因為,基于地域特色形成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中,呈現出方言的個性特征,往往具有地域標志性。而且這種地域標志性也成為學術研究中用來探究作品作者的重要依據。如從吳語方言特色探究《西游記》作者生源地問題、從方言角度探究《金瓶梅》作者生源地問題……這種探究的科學性得以認可,都是以地域方言的穩定性、個性化、標志性特征得到肯定為前提進行的。
2.閱讀帶有方言詞匯的作品往往富有親切感,其中充斥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我們讀沈從文的《邊城》,聽到翠翠的那句“你個悖時砍腦闊的”,鳳凰古城的讀者可能會立刻想到自己的家鄉,想念自己的親人對自己的呼喚,思念至親對自己的親昵。我們讀魯迅一系列的鄉土小說,它們會讓我們想起魯迅所說的魯鎮和末莊,即使貫穿其中的方言詞匯并不是那么明顯,但點點滴滴再加上魯迅的語言描繪,也會勾起魯鎮和末莊人對故鄉的回憶,流露出些許的溫情。“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這段話出自孫犁的名篇《荷花淀》,文中對白洋淀以及那里人們生活的精彩描述是那樣讓人著迷,也不由得讓人對這片傳奇的水域心生向往。等等這些,都是由于地域不同造成的文化的個性,一些特定的詞匯和語言色彩形成了獨特的鄉土風味。
3.基于地域差異形成的方言具有地域實用性,給生活帶來便利
中國南北方地域差異帶來的方言差異是最明顯的,南方人和北方人聚集在一起往往會鬧出不少笑話。這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麻煩,往往在經濟或者政治上帶來一些損失。一些地區的交流就是需要運用方言,這樣可以更便利、更明快。
說同一種方言的人們之間往往具有更好的內部協調性和融洽性,作為地方性語言,方言通常是人們從小接觸的第一種語言,是他們的母語。母語便是長音,對他們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認同感,這種親情紐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人們建立信任,促進相互間的有效交流,降低社會經濟交易成本。當然,該論點成立的前提是要尊重語言的多樣性,不然依舊會有人反駁,那統一普通話豈不是更便利?
李宇明在其《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訪談》中提到:“一種語言的消失,就將意味著人類一種文化的失落,人類的文化發展需要多樣性,需要不同的文化基因。因為文化基因就是保存在語言里的,如果語言喪失了,人類文化基因庫就必將喪失許多基因。過多文化基因的喪失,對人類將是一場災難。建立和諧的語言生活,首先要對語言多樣要有充分的認識。要尊重民族的語言,要尊重各種語言,包括尊重繁體字等歷史上的文字,因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1.保護語言的多樣性即是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相區別并且能夠保持自身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文化之下的語言的穩定性與獨特性。一種文化,有適用于該文化的獨特的語言形式,有自身的語言特色。語言與文化互相支持,共同發展。從世界范圍內的中英文對比來看,同樣一些語素由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往往帶有不同的色彩。有的幽默詼諧、有的嚴肅莊重。這是語言共同體中文化的有效性、文化的差異性造成的。語言的形式可以克服,但是文化的差異卻不可以克服。
2.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就是保護凝聚了所屬語言族群的文化
每一種語言中凝聚著、沉淀著使用這一語言的族群自身在長期的生存發展歷程中對周圍客觀世界、生態環境的普遍或特殊的認識、積累的生產生活的共同的或獨特的經驗等。而中國的普通話強勢流行以及制度強制規定的背景下,各種文藝作品尤其是流行文藝作品基本采用普通話作為其唯一的表達工具。這種形式使得各地域、語言族群文化或者處于非主流和弱勢地位的文化的形式越來越有壓力。除去普通話圈,其實各地域的文化圈也漸漸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和力量,如東北文化圈、西南文化圈、沿海文化圈等等。這是地域文化遵循了民族文化的基本準則,但語音、語調、詞匯和用語習慣不同導致的差異,呈現著豐富的文化形態。如果盲目地對其進行強制性同化,這對人類社會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
3.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是聯合國文件的要求
語言在文化諸構成部分中的特殊性在聯合國的有關文件中得到了反映。《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第5條特別申明:每個人都應當能夠用其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自己的母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創作和傳播自己的作品。該條規定“每個人都有權接受充分尊重文化特性的優質教育和培訓”。其中的“文化特性”首先就是指語言,至少語言是“文化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該宣言第6條,語言多元化是文化多樣化的可靠保證之一。
上海教材辦這種不征求作者的意見就隨意改變詞匯的做法,既不尊重作者創作主權,也違反了聯合國文件的要求。相關負責人是不是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思,對課文的作者有所解釋呢?
結語:中國地域廣大,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語言多樣化本是文化生態中自然的現象,由此而形成的文學創作更是最本真的表達。尊重語言多樣性,讓文學回歸本真,讓文學回歸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