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海
近日,一張安徽桐城交警開出的“空白罰單”在網絡熱傳。收到此張罰單的是一名外地車主,起因是在六尺巷違章停車。罰單上并沒有填寫扣分與罰款,而是交警手寫的警告:“前面有停車場,下次注意。”據了解,這張“空白罰單”實際上是桐城市交警大隊在優化執法舉措后的一種針對外地車首次、輕微違章行為的“口頭警告”。對此有人為交警的“人性化執法”點贊,甚至稱其為“最美罰單”;有人認為這種有選擇性地執法會有傷執法的公平與公正;還有人認為要做到真正的人性化,就應該提前設置路線、停車場等標牌。
請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確立意,自定 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是一道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任務驅動型作文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角度進行思考,展開寫作。“是什么”就是對事件的概括;“為什么”是對事件的分析;“怎么辦”是對事件的解決。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注意“就事論事”和“就事說理”。“就事論事”就是對材料本身進行評議,發表自己的看法。“就事說理”,就是對所評之事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
材料在敘述事件后給出了相應的寫作角度,針對這個事件有三種看法,前兩種看法一肯定一否定,第三種看法主要是針對“怎么辦”。具體行文,既可以從肯定的角度來寫,也可以從否定的角度來寫。
從肯定的角度,為什么“空白罰單”引發熱議,贏得了一片點贊。首先,交警選擇的方式說明了交通執法不唯罰款,仍然能夠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其次,外地人初來乍到,不熟悉交通狀況,輕微的交通違法可能非主觀所致,適當地網開一面,使執法更富人情味。
從否定的角度,對外地車輛與本地車輛的雙重標準明顯有失公平。“空白罰單”不僅有損法規和執法權威性、嚴肅性,而且可能滋生執法隨意性甚至潛規則。弱化法律權威、犧牲法治公平為代價顯然不可取。
當然,也可以從第三種觀點來談,寬恕在后不如規范在前,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
空白罰單,寫滿一紙溫暖
胡嘉怡
伴隨著“空白罰單”在網絡上的瘋狂熱傳,廣大網眾不知不覺中又掀起了一場“口水戰”。有人認為,交警對外地車的溫柔提醒,是脈脈溫情;有人質疑,認為執法尺度不可隨意拿捏。誠然,質疑者看到了規章制度在社會規范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他們忘記了,法律雖無情,但制度留給執法者的寬余空間,卻可以充滿溫暖。
外地車主因人生地不熟在六尺巷違規停車,本無意挑釁制度的權威,觸及法律的底線。幸運的是,這位車主收獲了桐城市交警的人性執法。交警用一份空白罰單,提醒了身處異鄉的他要注意對外地規章制度的遵守,那用手寫的警告,書寫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警醒之言。桐城市交警大隊的做法,著眼于一位外地游客的切身利益,在其首次輕微違章的前提下,用潤物無聲的方式代替了交單粗暴的罰款,不僅展現了桐城市的文明新風,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揚了曾經六尺巷的“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寬容處理方式,最重要的是體察了一位外鄉人的切身實情。
曾記否,去年冬天,同樣是一張小紙條,隱含溫暖,躥紅網絡。一位車主因孩子就醫情急,面臨占滿的車位,無奈之中留下字條求交警免貼罰單。友善的交警采取同樣的溫和方式,祝其孩子早日康復并叮囑以后按位停車,使法律的溫情升溫了一個凜冽的冬日。不同的地點,卻有著相似的情節,相似的出發點:緣于切實的困難,體諒一位心系孩子的違章父親。此舉無不體現了空白罰單因寫滿群眾利益而散發的一紙溫暖。
“空白罰單”的溫暖,還體現在它的春風化雨。有人言,使冬眠的動物驚醒的不是頭頂上的轟隆雷聲,而是腳下泥土的逐漸升溫。同樣的,真正讓人受教的不一定是冰冷法律的束縛,而恰恰是溫暖提醒的感化。交警用一張空白罰單,帶來了法與情的完美權衡,帶來了轟隆雷聲所不能及的潤物細無聲。還記得因懲罰吐痰男而將其推入火車軌道的人們,他們雖本著維護規則的本心,卻因做法無情險致他人喪命而被控告。而一位貧困的母親,卻因偷了一枚雞腿被寬容原諒。粗暴的一腳不一定會帶來良好的效果,也許只有深入內心的感化,才是執法的最高目標。
空白罰單,寫滿一紙溫暖,暖了民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希望空白罰單再多些,希望開出空白罰單的交警能多一份坦然,收獲多一份贊揚。
文章中心明確,從肯定交警做法出發,談交警這樣做帶來的好處,并且能夠就事選材,所舉例子和材料非常貼切。在第四段進一步談“空白罰單”的意義,并選用正反兩個簡例進行補充論證。最后首尾照應,升華中心。
執法不應該出感情牌
劉欣宇
近日,一張交警開出的“空白罰單”引起熱議,本應填寫的扣分與罰款被“口頭警告”所取代,眾多網友紛紛為其點贊。確實,對初犯或輕微違章的外地車主從輕處罰體現了人性的善良與溫暖,但制定出的法律已經對特殊情況有所考量。所以,還是應當嚴格執法,不出感情牌,對違法者給予相應的處罰。
法律是我們必須堅守的底線,將人情味帶入嚴厲的執法過程中,讓人情凌駕于法律之上會助長違法者的氣焰,也不能引起他們對所違法的足夠重視與深刻反省,達不到法律希望達到的效果。雖為初犯,但若網開一面,也破壞了法律的公平和一視同仁。久而久之,這種“人性化執法”和“最美罰單”就如同隔靴撓癢般讓違法者本就薄弱的法制觀念進一步淡化,對社會的安定百害而無一利。
“最美罰單”有可能帶來選擇性執法的后果。選擇性執法也與法律的公平公正背道而馳,會使很多人看到本來就只是相對公平的社會變得更不公平,從而導致社會心態的失衡,也將進一步加大今后執法的難度。因為這種選擇性執法無異于在法律高大堅固的城墻上開了一個口,這就會使很多人心存僥幸想方設法地鉆空子。這很有可能帶來的是屢禁不止的局面,而對社會上呼吁公平的聲音也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在這個呼吁公平的社會中,連最后的這片法律凈土也沉淪的時候,長期以來才形成的法制堤壩會瞬間崩塌,對法制社會來說,不是無異于自斷手足嗎?
更何況每條法令,每條法規都已經經過了對感情方面的考慮,都已經聽取了群眾的意見,怎么能夠在“有法必依”的執法環節再打出感情牌呢?在執法的環節應嚴肅處理,嚴格執行。一來保證違法者對法律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從此對法律的禁區敬而遠之;二來也有利于維護法律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法律的執行,也能創造一個相對平衡的社會心態。
在任何規章制度面前都不應打感情牌,否則,執法者就有可能導致底線的喪失,沒有底線,執法者也可能變成違法者。法律的權威不容忽視,法律的威嚴需要維護。
文章觀點鮮明,開門見山表達了對交警做法的否定。緊接著,從“人性化執法”破壞了法律的威嚴和“最美罰單”有可能帶來選擇性執法的后果兩個方面進行論證,然后談及有法必依的意義。最后一段呼告式的結尾更是讓人警醒。整個文章語言犀利,說理透徹,層次清晰。
規范在前更重要
劉鎧瑋
近日,一張“空白罰單”在網絡流傳,廣大網友對此褒貶不一,有人為這種“人性化執法”瘋狂點贊,有人批判此政策有失偏頗。而唯有第三種觀點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值得我們思考。
誠然,比起一張簡單粗暴的罰單,一張手寫的溫馨提示顯然更高明,也更溫情。但同時,我們是否應該想一想是否有規避這種錯誤的可能性?不妨想象一下,夜色中你獨自一人走在街道上,一個不小心你掉進了被揭開蓋子的下水道,這時,第一個人走過來了,他毫不留情地沖你大喊 “活該,沒長眼睛啊。”而后自顧自地走開了。緊接著,第二個人來了,他付下身子,用盡全力把你從下水道拉起來,拍拍你的肩膀提醒你“下次別從這走了”。盡管你心有感激,但內心此時肯定積壓了許多不快,不禁想罵一句“為什么就沒有在這兒豎個牌子提醒人呢?”在這個情景中,顯然第一類人是最無賴的,它就好比一張只有罰款的罰單,除了給違規者帶來痛苦之外再無其他意義。而第二類人就像這位交警一樣,將“懷柔”政策發揮的恰到好處,但畢竟被救起者已然受到傷害,可見這都是“馬后炮”式的做法。這樣的事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我們也不可能都期望遇到一個為你開“空白罰單”的交警,這時,一塊醒目的“標牌”才是對我們真正有益的。
人類社會由“人治”走向“法治”是有其內在規律的,“無規矩不成方圓”。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是何等的氣魄,可秦朝為何二世而亡?這是因為暴虐的秦始皇只會一味地“開罰單”:焚書坑儒、橫征暴斂、徭役不斷,如此做法導致民不聊生,秦王朝自然走向衰亡。有人會問孔孟之道如何,用道德感化人,在人犯錯之后,溫馨提示人這樣做不對。然而,這樣是否能夠起到足夠的警示作用?直到漢代董仲舒尋找到了一條“外儒內法”的道路,既做到事后的“恕”,但更多的是事前的“法”。
寬恕在后不如規范在前,讓“空白罰單”變成不需要罰單,用準則、規范來引導人,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
文章立意新穎,避開了很多人會寫的前兩個角度,從規范才是真正的人性化出發進行構思。文章最大的亮點是類比生動貼切,通過簡單的生活實例將事理分析得很透徹,深入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