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吳江
鎂是作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中國糧食生產十分重要。據悉,作物缺鎂時表現十分明顯,例如下部葉片葉脈間失綠,癥狀為黃色、青銅色或紅色,但葉脈仍呈綠色,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整個葉片組織淡黃,然后變褐直至最終壞死。在缺鎂條件下,植物地上部分尚未出現癥狀時根系已經受到抑制,說明根系對缺鎂更加敏感。1991年,鄭圣先等在《土壤通報》中指出,鉀與鎂之間的相互作用表明,鉀能夠抑制作物對鎂的吸收,在同等氮磷施用量的前提下,增加鉀的施用可明顯降低植株鎂的含量。2007年,南京農業大學的丁玉川在其博士論文中認為,鉀鎂在苜蓿上的試驗也表明,鉀和鎂是單向的競爭關系。鉀濃度的增加明顯地減少鎂的吸收,然而鎂即使在高濃度下對鉀的吸收幾乎也沒有什么影響。水稻上鉀鎂營養相互作用表現有協同也有拮抗,拮抗作用主要低鎂、高鉀濃度條件下表現明顯,而在低鎂、低鉀濃度條件下表現出適中的協同作用。
基于鎂對于作物的重要作用以及鎂肥市場需求,2016年9月,德國鉀鹽集團(K+S Group)與福建農林大學聯合成立IMI國際鎂營養研究所,由張福鎖院士領導的國際鎂營養研究所,以科技小院、全國鎂協作網和全國養分管理協作網為依托進行鎂肥的效果示范及其傳播連接農業需求和肥料供應。同時,與國際上其他植物營養研究及化肥組織(如IAPN、IFA等)進行長期合作,致力于鎂的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研究。
據了解,德國鉀鹽集團(K+S Group)成立于1889年,至今已經擁有129年的發展歷史,主要從事鉀鎂鹽礦的開采、生產和銷售,不僅是全球第四大鉀肥公司、第一大鎂肥公司,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大鹽業公司,并在歐洲具有特殊地位并擁有特色肥料,特別是近年來在中國的業務不斷發展壯大。
德國鉀鹽集團有關人士分析認為,從中國化肥發展歷史及現狀來看,中國80年代前解決氮肥缺乏問題,主要產品借助于碳酸氫銨和尿素,之后分別面臨磷肥缺乏和鉀肥缺乏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產品分別借助于磷酸銨和復合肥,那么未來作物將對鎂的需求量較大。
首先,鎂與人和動物的健康關系密切,鎂主要存在于骨骼與牙齒中,其余的多分布于軟組織細胞中。缺鎂可引起各種心律失常,如心室性早搏,心動過速。2006年,朱瑜安提出,缺鎂可使蛋白合成下降,降低集體抵抗力及免疫功能,人體腫瘤發生率增加。2006年,吳茂江認為,近年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缺鎂。其次,谷物及蔬菜中鎂含量變化趨勢是普遍降低。不同地區的小麥籽粒鎂含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在6.8%-28%之間。50年內,80%的蔬菜品種中鎂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平均降低幅度為35%。此外,有專家也認為,我國大約有53%土壤缺鎂,36%的土壤嚴重缺鎂。德國鉀鹽集團有關人士認為,基于中國鎂肥需求的前景,鎂或將可能成為繼氮磷鉀之后的第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