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支撐,也是農資行業大有作為的經濟舞臺。農資行業如何積極參與?如何發揮更大作用?值得全行業認真思考、大膽探索、創新實踐。
目前,涉農部門都在圍繞“鄉村振興”積極調研、制定規劃、推進實施。在解決農資行業的參與角色問題前,我們需要先對“動能”這個新詞匯做一個解析。按我的理解,“動能”包含了“動機”和“能量”兩個義項。40年前小崗村農民包產到戶的突圍開啟了今天改革開放的先聲。當時他們的動機就是要吃飽飯——為什么人勤地不懶卻生產上不去呢?因為大鍋飯限制了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于是在這個簡單而原始的動機下,煥發了農民巨大的能量。
今天,我們提出“新動能”,顯然是因為40年由農民吃飽飯而開啟的改革已經實現了溫飽的目標,并且將中國推到了民族復興的大門前。尤其是廣大農村,在經過40年改革發展、社會轉型之后,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農業人口的轉移形成的勞動力瓶頸、農村土地重新調整集約化的任務、農業生產的品質追求與管理支持系統間的不平衡等等……這些問題恰恰又是我們的發展機遇。農資行業面對的“鄉村振興”這盤大棋充滿吸引力:它召喚我們去研究問題、創新思維、積極開拓,它呼喚我們大膽參與、主動進取、務實推進。
首先我們農資行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服務力量:我們為農業農民提供農資產品、科技服務,這是鄉村新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和科技支持。不論是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還是農民為主體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增產增收需要,都離不開農資服務。只有研究清楚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需要、新動機,我們才能把產品和服務做到農業的刀刃上、農民的心坎上。
其次,中國農村轉型這出大戲前無古人,沒有前人留下的劇本和臺詞,農民是農村發展的主體,農資行業也是農業發展的潛在主角。我們不僅不能在這場偉大變革中置身事外,更要積極參與、創新參與、深度參與。事實上,近些年來,已經有很多農資企業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和嘗試,除傳統的服務領域外,還探索了土地租賃、自主生產、一體化運營等多種形式。雖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我們有責任培育、壯大農村發展的新動能,也有能力和機遇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近日,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資料局、中華合作時報社牽頭,中國農資傳媒聯合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中國東盟農資商會2018年共同舉辦的“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暨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20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江西南昌舉行,通過開展尋找改革榜樣、尋找懂“愛”的人 、尋找扶貧榜樣等“三個尋找”系列活動,旨在為農資行業樹立“三面旗幟”,激發農資行業服務鄉村振興新動能,為農資行業探索道路提供樣板。但愿,這一新動能迸發新活力,使農資行業真正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