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監事會主任宋璇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供銷合作社是黨和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載體。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支持和鼓勵供銷合作社充分發揮組織優勢,把分散的小農經濟向有組織的、適度規模的現代農業過渡,推進家庭聯產承包條件下小農生產的組織化、市場化、社會化。
宋璇濤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只有將農民組織起來,才能使農民盡快安全、順利地進入國內外市場,并能夠有效地降低進入市場的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市場占有率”。實施鄉村振興,主體是農民,而當前影響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的最大因素是小農生產的無組織化。世界各國農業現代化的經驗證明,農民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供銷合作社在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應對市場經濟發展,實現農民組織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發揮供銷合作社的這一獨特優勢。
宋璇濤指出,從綜合改革以來的實踐可以看出,供銷合作社提供的社會化服務有力地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為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綜合服務平臺。在鄉村振興中,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該利用供銷合作社的網絡基礎和經營服務優勢,支持和推動供銷合作社拓展經營服務領域,由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加快形成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產業化體系。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和托管服務、推廣普及莊稼醫院等農技服務;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資經營中的主渠道作用,整合農資儲備庫、配送中心和遍布全國的經營網絡優勢,保障農資供應,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對于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宋璇濤指出,各級供銷合作社要通過改革加快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適應城鄉發展一體化需要、適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需要的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要順應農村消費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加快推進傳統流通網絡的現代化改造,構建信息社會條件下的農資、農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等為農服務網絡,搭建共建共享的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和有效載體,滿足農民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實現合作與服務的現實需求;要推動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閑旅游融合發展,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經驗,實現農業增效;要推進多方協同的合作體系建設,成立土地和農村資產交易中心、合作金融服務中心等新型服務主體,打造立體、多元、高效的產業化服務平臺;要發揮供銷合作社等各類社會經濟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組織優勢,解決鄉村治理中缺失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托幼養老、初級醫療等公共服務職能,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楊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鄉村振興是農業農村的全面振興,其核心是為了農民,更需要依靠農民。大力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未來。供銷合作社應從社會化服務層面著手,積極探索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
楊汭表示,各地要緊緊抓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全方位、多樣化培訓需求。目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教育多以生產技術為主,隨著新型經營主體的不斷涌現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農民更加需要加工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律等專業性培訓和綜合服務。對農民的教育培訓迫切需要轉變傳統單一的“黑板式”教學,而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集中培訓與現場實訓相結合,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相結合,充分運用當前移動互聯、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菜單式”教學實訓和創新創業孵化,為農民提供靈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全程化教育培訓,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楊汭指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新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長期以來,各級政府一直擔任著農民職業教育的主角,市場化的培訓機制發展不夠充分。今后,在發揮好政府引領作用的同時,要注重統籌利用涉農單位、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培訓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等方式,建立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培訓服務體系,真正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供銷合作社系統在鄉村振興中,應圍繞小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從社會化服務層面著手,加強職業院校、社有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多元合作,積極促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創辦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以市場化手段與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結成利益和成長共同體,構建具有供銷合作社特色的職業農民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
楊汭還建議,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留住和吸引各類人才,形成良好的農村人才生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要做好農村現有勞動力素質和技能的提升,鼓勵和支持年輕農民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更要做好增量文章,放開眼界廣納各方人才,建立有效激勵機制,鼓勵外出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以及企業家、科技人才等返鄉下鄉,帶動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流向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要注重加強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研究制定讓人才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自主擇業的配套政策,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后顧之憂,切實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我國農業發展對鉀肥的需求量巨大,但國內鉀鹽資源儲量少、品位低是業內眾知的事實。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楊建平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就統籌解決我國“缺鉀”問題提交了提案。
楊建平表示,作為傳統農業大國,耕地缺鉀將嚴重制約農業生產產量和品質,并危及糧食安全以及農民利益。近年來,我國鉀肥產量增長迅速,青海、新疆地區每年的鉀肥產量已增長至約960萬噸。據預測,國內現有鉀鹽資源僅能經濟開采20多年。為了保證鉀肥長期穩定供應,我國提出了鉀肥供給“三三制”策略,即國產、進口、境外基地各占1/3,鼓勵中國企業以加拿大、老撾和剛果為重點區域,“走出去”開展境外鉀鹽資源勘探和開發工作。目前,我國企業在老撾、加拿大、泰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不同程度參與鉀鹽礦開發和組織鉀肥生產,但缺乏統籌、力量分散,且受資金、技術、資源、投資環境等限制和影響,境外鉀肥基地除在老撾規模化量產外,其他鉀肥基地建設較為緩慢,發展速度遠低于預期。為此,他建議:加強國內鉀鹽資源保護性開發;加大對“境外找鉀”的戰略統籌和引導扶持;提升我國在國際鉀肥供應中的話語權,保障我國鉀肥長期穩定供應和農業戰略安全。
楊建平指出,從國內來看,應實施控制性開發,合理規劃國內鉀肥產能,整合鉀礦資源,減少野蠻開采,以延長鉀鹽資源可采期限,實現開發、生產的可持續。同時,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加強生產管理,提高鉀鹽資源開采加工效率,提高采選綜合回收率,降低資源消耗,并加強對低品位、難開采鉀鹽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從國外來看,加快境外鉀肥生產基地建設步伐,是統籌解決我國“缺鉀”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如能建成700萬噸以上的境外鉀肥產能,將使我國未來鉀肥供應由被動變為主動,由絕對短缺變為相對平衡,增強我國在國際鉀肥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他建議,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統籌規劃、有序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實施境外鉀鹽開發。一是優先支持有行業、產業和技術背景的大型企業“走出去”,確立大型企業“境外找鉀”的主導地位。二是要在國家主管部門的統籌下,抱團出海,避免搶資源時競相抬價,出產品后又競相殺價,惡性競爭。三是對于資源條件好、開發潛力大,工藝、技術等建設條件成熟的境外鉀鹽項目,在財政資金、融資、配套政策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使其盡早投產見效,解救我國鉀肥供應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