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其坤
【真題回放】
②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優美生態環境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期盼。
請你展開想象,以“綠水青山圖”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
要求:立意積極向上,敘事符合邏輯;時間、地點、人物、敘事人稱自定;有細節,有描寫。不少于700字。
【命題解析】
這道記敘文作文題,形式是“材料+標題+要求”。
此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問題。前些年,許多地方為了發展經濟而急功近利,盲目開發、建設,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人們必然要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習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是“生態文明”的理念。作文材料引導考生著眼于每一個中國人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盼,進一步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這樣的高度來思考問題。
寫作“綠水青山圖”,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很容易就達到“立意積極向上”的要求。但是,要花一番功夫,力求立意深刻、新穎。“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中國人期盼優美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利于身心健康”,這類立意也是積極向上的,但不深刻,也不新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這樣的立意就高遠得多。寫作此題,“發展”也是關鍵詞。可以把過去與現在進行對比,寫生態環境變好了,給人們帶來了哪些變化;也可展望更美好的未來。
“綠水青山圖”,題目畫卷感強,富有審美性和文學意味。要求寫記敘文,要用記敘;題目中的“圖”字,其實已經暗示了要用描寫;作文還要求必須有細節描寫。此外,也可以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突出表情達意。
這是一道想象作文題,現實生活中也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可以在寫實的基礎上適當“展開想象”。也可以充分“展開想象”以大膽自由創造;時間可以是現在,也可以是未來的某個年代;地點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人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還可以是某個虛構的人物形象;敘事人稱可以用第一人稱,也可以用第三人稱,甚至用第二人稱……這些方面考生有充分的自由。寫作時不能僅僅描寫景物,還要突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佳作展示1】
綠水青山圖
小華大學畢業,決定回家鄉發展。大都市的鋼筋水泥與塵埃霧霾,讓他想念家鄉的綠水青山,還有那期盼他學成歸去的父老鄉親。
他的家鄉在祖國的西南。回家的路上,他的腦海里放映著故鄉的風光——
起伏的群山之中,一個坐北朝南的村落,安閑地躺在山腳。
山上漫山遍野的樹木、翠竹,生機勃勃,青翠欲滴。時有風起,氣韻生動。山澗清泉,潺潺流淌,陡峭處形成一掛瀑布,又增添了幾分靈動。
村落里的人家,屋前屋后有不少果樹,桃樹、李樹居多,還有橘樹、棗樹、櫻桃樹,葡萄藤奮力爬上樹去。果樹開花時色彩繽紛,引來蜜蜂、蝴蝶翩翩起舞;不久,“綠葉成陰子滿枝”,另是一番景象;待到成熟的果實壓彎枝頭,濃郁的果香飄散開來,豐收的季節讓人喜悅。村落前面的坡地一年四季生長著不同的蔬菜、莊稼。一排排桑樹,長出肥大的桑葉,還結出紫紅的桑葚。有時,雞飛到樹上,便有“雞鳴桑樹顛”的意趣。
村落東頭,有一片榕樹林。春天,繁多的樹枝上萌生出紅紅的葉芽,慢慢舒展成翠綠的嫩葉。夏天,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枝椏上密密的榕樹果漸漸長大、成熟,圓潤黑亮,汁多味甜。許許多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鳥兒都來享受美味,興奮地叫著唱著,清脆悅耳,不倦地追逐穿梭,讓人眼花繚亂。村民勞作,有時就在樹下歇息、聊天。調皮的孩子爬上樹去,摘下榕樹果用葉子包好扔給大人們品嘗。
村落西頭,有一灣湖泊。淺水區種了蓮。春暖花開時節,荷錢爭先恐后鉆出水面,很快舒展開來,漸漸的,田田的荷葉鋪滿了水面。漸有荷花點綴,或含苞,或怒放,荷香縷縷沁人心脾。蜻蜓或輕盈飛舞,或靜立于綠葉、紅花之上;魚兒嬉戲蓮葉間。晴天,蓮葉無窮碧,荷花別樣紅。最妙的是雨打荷葉,形如珍珠滾動翡翠盤,賞心悅目,聲如美妙音樂,隨雨勢大小而揚抑起伏,悅耳動聽。夏日里,男孩子們常常下湖游泳,用腳丫激起一陣歡快的浪花,或騎在水牛背上愜意地漫游。不敢到深水區的在水邊用狗尾草垂釣荷葉下的青蛙,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讓蜻蜓降落。
湖下面是一坡梯田。山上流下來的溪水注入湖中,再流入下面的梯田。一年只種一季水稻。其余時間田里也常蓄水,如鏡子一樣倒映著山光云影。有時白鷺飛來,將水田點綴得詩意盎然。
小華回到家鄉,鄉親們像歡送小華上大學時那樣熱情地歡迎。
小華將家鄉純天然的竹筍、水果、蓮藕、蔬菜以及滿山跑的豬、能飛上樹的雞發到網上,銷往城里,大受歡迎,供不應求。
鄉村通了公路。來觀光、寫生、拍照的逐漸多了起來。一位畫家,在湖邊支起畫板,畫綠水青山,畫荷花白鷺;一對新人來拍婚紗照,興致勃勃,將鄉村的美景融進幸福的生活……小華的“鄉村游”“農家樂”項目前景樂觀。
小華對客戶介紹家鄉,總是自豪地說:綠水青山美如畫!
【點 評】
想象小華大學畢業回家鄉發展,推銷家鄉的各種純天然產品,因地制宜發展 “鄉村游”“農家樂”等情節,用大都市的霧霾反襯鄉村的綠水青山,在宏大的背景下突出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可持續發展的主旨。文中幾處人的活動的細節描寫,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家鄉綠水青山的描寫轉化為小華返鄉途中的回想,與返鄉之后的實寫相應,虛實結合,耐人尋味。
【佳作展示2】
綠水青山圖
接受任務,我去采訪太行、王屋生態旅游公司總經理愚公先生。
進入景區,綠水青山,草木蔥蘢,鳥語花香,讓人心曠神怡。
“愚總,請問您當初為什么決心移山呢?”
“我們全村的人都飽受兩山阻隔之苦,便下定決心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愚公捋了捋胡須。
“后來,又為什么不移山了呢?”
“移山之事真是我一時糊涂啊!想當年,我帶領大家夜以繼日地移山不止,何曾動過大山一根毫毛?要實現移山的目標太渺茫了,即使累死也過不上好生活啊!”
“您又是怎樣投身到旅游事業上來的呢?”我又問。
“這還得從挖山說起。那天,我挖得實在太累了,就躺在石頭上睡著了。迷糊中,上帝派兩個神仙來幫助我移山。他們站在山頭興奮異常,說:‘沒想到下界綠水青山如此美好!可惜世人愚昧,倒怪這山阻擋他們的去路而挖起山來,這巍峨大山豈是他們凡夫俗子所能移動的?’我一下驚醒了,睜眼一看,哪有什么神仙?我知道,要改變我們的命運,還得靠我們自己。我對移山之事重新進行了考慮,并與大家商議,尋找到了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因地制宜興辦旅游項目,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我們的旅游事業就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了。”
“生態旅游是個時髦的名詞,您怎么有了這樣新潮的想法?”
“我們也是吃一塹長一智。開始,我們這里綠水青山,草木豐茂,鳥獸繁多,開發旅游以后,引來很多游客,吃山珍,品野味,為了滿足需要,砍伐樹木,建造客房,修跑馬場……我們村的經濟發展非常快。但過了兩年,樹木少了,水流濁了,鳥獸也越來越少。我們意識到,長此以往,勢必貽害子孫后代。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也要給子孫留下豐富的資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過度過快開發,子孫靠什么生存?于是我們才搞生態旅游,改變靠山吃山的觀念,先是愛山養山;放緩經濟發展速度,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我放眼綠水青山,不由對愚公肅然起敬。
采訪收獲頗豐,決定立即趕寫一篇啟迪世人的報道。
【點 評】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作者合理想象,大膽虛構,借用人們熟悉的“愚公”形象,故事新編,表現新的主題: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追求可持續發展。文章立意深刻,耐人尋味。針對現在旅游風景區的過度開發而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推陳出新,有現實意義。由移山,到破壞性開發旅游業,再到發展生態旅游業,行文波瀾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