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熊
一篇網文《農殤》,點擊突破6萬次,可見該文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共鳴。文章的標題讓農資人反思,文中列舉了耳熟能詳的農產品讓農民傷心落淚的事件。也許是讀者對農民的同情,也許是讀者真的覺得農資人做得有點過分,轉發,點擊,點贊、留言甚多。
對于《農殤》中提到的傷農事件,其實不僅僅是農資人要反思,作為農業部門、學者、專家、教授都應該思考。我們屢屢發生傷農事件到底是怎么了,怎么才能解決,或者減少對農民、農業的傷害呢?
當農產品產量穩中有增時,農業競爭就是生產成本競爭和產品品質的競爭,目前看那些所謂“某某產品”能不能真的讓市場認可,能不能真正地提高農產品品質?那些農業投入品的生產、銷售企業可能讓農民的投入減少嗎?本來競爭就激烈,如果農業投入品大幅下降,企業如何生存,如果公司業績下降,作為上市公司又如何給股東一個交代。
幾毛錢、幾分錢的農產品,如何讓農民請得起種植專家,只能靠經驗,只能壓縮投入品的采購成本。投入品低廉的價格還想有多大作用呢?幾年前專家們推廣反光膜種植水果,提高果品著色,可是這個季節看看那些果園吧,地上是銀色膜,樹枝上是白色膜,看了這樣的果園,還有心情品嘗那所謂的特產嗎?現在都提倡綠色發展了,我們的反光膜栽培、套袋栽培是不是該淘汰了呢?
因為人們的貪婪,追求農產品的高產,土壤逐步退化,有的農資人說了,農產品價格低,所以提高產量才是增收的唯一途徑,其實產量越高價格越低,反倒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對于賣農資的來說,賣了錢哪管以后呀?
現在農民種地除了經驗,那就是看廣告,真正得到技術指導,尤其是科學、客觀的指導的能有幾家?所以企業很重視營銷和廣告。農資廣告也像藥品、電器一樣,從原來的廣而告之演變成了具有科普功能的商業目的性廣告。表面上我們學習了相關的科學知識,實際上這些知識可能就是斷章取義,可能就是扭曲事實的商業目的。
有人說農業是看得見的,所以企業重視試驗,你們反思一下,我們所有的肥料試驗,都是拿兩株植物的根系做對比。難道說肥料的作用只是長根嗎?有時間大家去看看那些生長在在貧瘠土壤中的植物,根系的發達比施肥的效果好多了!
我們的農業需要轉變了,相關的產業也要變革,面向未來,我們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