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 李小坤
國家統計局: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2143.5萬噸,比上年增產1440.8萬噸,增長2.4%。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就,得益于政策、科技和機制的支撐。但是,從資源投入和糧食增產的關系來看,糧食增長是建立在肥料、農藥、地膜以及科技的高投入之上。
從長遠來看,耕地和水資源的下降,導致糧食增產有較大困難,需要大量肥料的投入。同時,從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來看,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對于農業的貢獻分別是44%、57%和67%,這意味著農業的快速發展為人類的生存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發展綠色農業勢在必行。
綠色農業是指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的農業發展類型。由于土壤作為一個動態生命系統需要具有維持其功能的持續能力,因此發展綠色農業首先需要給土壤有一個綠色環境。其次,發展綠色農業還要求肥料具有綠色技術。不合理的施用可以導致一定的危害,甚至有些肥料還含有污染物,這就需要利用現代高新技術來設計和生產能夠最大限度減少肥料對人類健康危害、減輕環境污染而又能維持相對高的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的肥料品種。簡單地說,就是因地制宜,缺什么補什么。推動綠色技術的根本就是要減少肥料對人體的傷害,減輕對環境的污染,而又能維持相對高的產品質量和品質。
此外,綠色農業需要生產出綠色產品,也就是生產出高產優質的作物。這就需要發展綠色生態肥料。生態肥料是指利用有機固體廢棄物(包括有機垃圾、秸稈、人、畜、禽糞便、餅粕、農副產品和食品加工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經微生物發酵、除臭和完全腐熟后制作而成的有機肥料。富含多種功能性微生物和豐富的微量元素,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對作物生長起到營養、調理和保健作用。生態肥料的作物基礎就是能夠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優化養分資源,也就是相當于減少了養分的損失,提高了肥料的效率,保護了農田的生態環境。
簡單地說,就是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環保,達到這四點就是生態肥料。由于肥料最終為作物服務,所有的肥料研制出來是給作物用的,服務對象是作物,肥料再好對作物無效或者效果不好也無用。使用生態肥料可以提高作物的產量和達到品質的優質,保證養分的高效。當然,生態肥料還要滿足農戶用肥之后要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保證農民有效益、有收入。更重要的是要保證我們土壤的健康和環境友好,才能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