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遷
9歲女兒為了別人總委屈自己。比如,她上一年級時就有一個密碼本,平時在家都不讓我動。但她帶到托管班被別的孩子弄壞了,她嘴里說“沒事,沒事”,其實她心里很難過的。還有一次,她把喜歡的玩具帶到學校,被同學們搶著玩,結果弄壞了,她哭得很傷心,但就是不會說:“你弄壞了我的東西應該賠。”她弄壞了同學的東西,從來都是賠的,她就不敢要求,只敢回家踉我鬧情緒。碰到高年級的小孩子欺負她,她也不懂還手。
我不知道她這樣做,是不是太慫了點呢。
——讀者 格格媽媽
尊敬的格格媽媽:
您好。我喜歡您的問題,我覺得它很重要。
我不了解您和孩子的互動,根據您說的“只敢回家鬧情緒”,我想首先感謝您給孩子這樣的空間和包容。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憤怒是很重要的,因為憤怒中包含著自我肯定和力量,若憤怒被壓制和禁止,孩子為自己講話、捍衛權益、對人說“不”或者表達不滿的能力就受到了阻礙。
現在,我們回到這個問題,那為什么女兒在學校里卻不能或不敢如實表達自己呢?
請原諒,我會首先關心您是否也有和女兒類似之處。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在家里是能說“不”能表達憤怒的,但是她看到媽媽同他人打交道的時候,會委屈自己,明明很介意卻“沒事沒事”。假如,媽媽這樣做的話,孩子就很可能學到這一面,倡導什么不太有影響力,媽媽本身是怎樣最有影響力。因為孩子會從父母在對表達不滿的回避中,感受到父母的緊張和害怕,如害怕表達不滿會傷害關系,覺得說出不滿很不安全,如擔心自己不被接納被拋棄等,這樣的話,孩子就會習得這種不當的隱忍。這種模仿和習得總是無意識進行,比如孩子僅僅因為媽媽怕狗就怕狗。
那么,一個人在什么狀態下才能自由地說“不”和表達不滿呢?其實,這蠻需要勇氣和信任的,不僅是孩子,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面臨這個課題。因為,作為一個孩子,大家都是被期待著“乖”“順從”長大的,也就是說孩子不是自然長大的,是“收縮著某部分”長大的;在大部分的人際關系中,人們習慣報喜不報憂、說好不說壞來和人建立、維持關系,對于師長、權威更是如此,若不如此常會被認為“不懂事”“不會說話”“忤逆不孝”“給長輩添麻煩”“讓大人擔心”“給人添堵”等;人們在相處中,很少有機會學習如何處理不同,如何尊重差異,如何表達需求,這是權威型社會的普遍特征,所以在表達不滿和需求時,人們惴惴不安,要么是隱忍不說、委屈逢迎,要么是指責怒喝:“我忍你很久了!”我現在腦海里的畫面是,要么是彎腰委屈自己,要么是跳起來指責和打倒對方,沒有平等的,既尊重和顧及自己,也尊重和顧及別人的范式。
“我忍你很久了!”這話很有問題,好像是別人過分又過分,可是,誰讓你忍的呢?為什么你要忍呢?你若是早點告訴人家,人家可能就注意到了就沒有后面的繼續和變本加厲了,正是你的忍,才讓人家覺得可以這樣和你相處,現在你忽然發作,對人家實在不公平。所以,我在生活中,我衡量要不要表達的標準是,這件事會不會繼續,如果只是一次且影響不大的話,那就不說了,如果還有繼續的可能,那一定要說,絕對不忍,忍不起,忍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好,都不夠尊重。比如別人弄壞我的東西,我不敢說話,其實是我們自己沒有尊重和珍愛自己:“不敢說話”和“原諒別人”是不同的,同樣是說“沒事兒”,內在的狀態和感受不同,前者是委屈的、壓抑和阻塞的,后者是放下的、寬恕的,前者的動力是恐懼,后者的動力是愛。
如何能坦然地說“不”呢?下面這些心態,對我很有幫助:
1.無論對方是誰,我和對方都是同樣重要的,如果對方是師長、上司,我尊重對方的角色,也尊重禮節,但在心里平等看待自己和他人,我們本質上都是“人”;我相信對方真正需要的也是平等的尊重,而不是抬舉,當沒有尊重時,人們希望被抬舉,當尊重出現時,人們一定不再選擇“被抬舉”,因為抬舉有落下來的危險,而出于同等的尊重,本來就是腳踏實地的。
2.我相信表達真實的自己,是對雙方的尊重和愛。很簡單,“隱瞞不滿”就是作假,以假示人是對人很大的不尊重,誰真的喜歡別人的虛假呢?你對自己也很不尊重,因為你都不承認自己。所以,從我內心來講,我尊重你,所以不隱瞞,我尊重自己,所以我承認和表達。
3.我相信一個好的關系其基礎就是真實,因為想要好的關系,所以我選擇真實。在我印象中,我真實地做自己和表達自己都是增進關系的,只有我內心還有恐懼,因為恐懼而去對抗,對人家顧及和尊重不夠時,人家才會憤怒和不滿。比如密碼本被弄壞,我就會告訴當事人說,這是我非常珍愛的東西,被弄壞了,我好難過;如果是玩具,在分享之前,我會說,我很愛惜自己的玩具,我愿意分享,但希望你們玩的時候小心些。我并不希望別人內疚,我只是希望自己被尊重,如果對方尊重不夠,那我自己尊重自己,選擇暫時不分享。
倘若別人把我真實的表達視作指責而疏遠我,我止尊重,下次我還會這樣做,不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也不怪對方。
“孩子是不是太慫了一點”這句話其實對應著希望孩子強大,能保護或者捍衛自己的權益。這里面包含對自己的尊重,但是也有一點對抗和防衛的色彩,實際上不需要這么強烈的表達,我們只需要行使自己的主權就行,我們不需要變強大或者怕軟弱,只需要去增加對自己的尊重就好。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是重要的,是值得被尊重的,尤其是你的主權,你可以在任何想說“不”的時候說“不”。這不代表你不好、不代表你不懂事、不代表你小氣、不代表你冒犯別人,你永遠可以在自己的事情上自由地說“是”或者說“不”,這是安全的,是對自己和別人都好的。
即便孩子一時做不到也沒關系,先接納,而不是評判,因為這通常都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評價或擔心孩子太“慫”,反而會增加孩子的羞愧感,削弱孩子的力量。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謝謝您的提問。
摘自《祝你幸福·最家長》endprint